解開賈伯斯之謎
解開賈伯斯之謎
2005.11.15 |

賈伯斯從小就是一個過動兒,不但因為嘗試毒螞蟻藥被送進醫院,甚至還曾經將髮夾塞進電源插座而引發火災,也由於獨來獨往的個性,讓他在成長過程中很難交到朋友。 很久以後有一名同學形容他:「獨來獨往,不折不扣的愛哭鬼。」他們倆同在一個游泳隊,游泳是賈伯斯唯一從事的團體運動。「他輸了比賽,就獨自走去哭泣,他和其他人都格格不入,很不合群。」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的個性,賈伯斯很早就對電子機件相當著迷。十歲的時候賈伯斯全家搬到山景城(Mountain View),這地區住了很多惠普和其他電子公司的工程師,這些人給了賈伯斯電子知識的啟蒙。

過人的說服能力: 僅管極度不適應團體生活,賈伯斯卻有著超齡的毅力與驚人說服力……

升上中學之後,賈伯斯的聰明才智未引起注意,他的學校生活也愈來愈不如意。他決定說服父母搬家,展現驚人的說服能力。 「他(賈伯斯)說,他就是不想回那所學校,」保羅回憶道:「所以我們就搬家了。」 在十一歲的年紀,賈伯斯已經能夠展現足夠的意志力來說服他的父母搬家。他特有的「毅力」∣∣能夠運用決心,移除所有阻擋他前進的任何障礙,在這時就已顯見無遺。(摘自原書 p.35) 一九六七年,賈伯斯一家人搬到了洛斯拉圖斯平地,此地和周圍的庫比提諾(Cupertino)、陽光谷(Sunnyvale)等城鎮住的全是電子工程師。當時電晶體和積體電路接續發明,整個地區電子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崛起。在當地的中學,賈伯斯認識了費南德茲(Bill Fernandez),費南德茲跟賈伯斯一樣是個不容易適應環境的人,但是卻同樣擁有超凡的毅力。因為同樣對電子學的強烈興趣,使他們的相處融洽,並且融入了社區工程師和科學家的環境裡。 「賈伯斯留給我非常鮮明的印象,」科楚(Bruce Courture)回憶道。他念過庫比提諾中學和家園高中(Homestead High)兩所學校,與賈伯斯同校六年。「……那一刻的情景一直停留在我腦海裡,那天霧很濃,一年級的所有男生都在繞著跑道跑步。突然間,在我前面的史帝夫回頭瞥了一眼操場那端隱沒在濃霧中的體育教練,發現他不可能看到遠端的操場,(賈伯斯)就坐了下來,我覺得這是一個相當好的主意,我也坐下了。我們倆就這麼坐著,看著其他人從我們的面前跑過。當他們跑第二圈回來時,我們站起來加入隊伍。」 「我們肯定會被別人嘲弄一番,但是他想出可以如何只花一半的功夫,又能得到全部的成績。我真是大開眼界,尤其是他雖然只是個新生,竟然有膽量去嘗試。我自己一個人絕對不會想到那麼做。」

另一個史帝夫: 遇上電子怪才沃茲尼亞克後,賈伯斯才算真正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當時住在費南德茲家對面的是史帝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也就是後來和賈伯斯一同創業的電子怪才「沃茲」。兩個人一見如故,為往後彼此的人生發展埋下種子。 賈伯斯和沃茲幾乎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他們都獨來獨往、熱衷於自己的想法且不合群……。沃茲對電子學有一種狂熱,當他試圖解釋感興趣的概念或原理時,他說話的句子連在一起就像高速行駛的火車。 賈伯斯也有一種熱情……無論和誰說話,他都會站得非常靠近,侵入這個人的領域,滔滔不絕地訴說他的最新發現。……一個熟識他的人在多年之後這麼形容他:「試圖與賈伯斯對話,就像是試圖從消防栓打開後喝一小口水一樣。」
十六歲時,賈伯斯已經逐漸變成一個嬉皮,這些嬉皮因不滿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獨占市場,因此設計了一種名為藍盒子(Blue box)的裝置,從而接通免費電話。這些年輕人被稱為「飛客」(Phreak,由Phone和Freak兩字結合而成)。當時他和沃茲合作,沃茲設計出最好的藍盒子,賈伯斯則負責販賣,兩個人開始賺進大把的鈔票。 「我們欣喜若狂,」賈伯斯說:「我們認為這實在太棒了:你能做出這個小盒子,並打電話到全世界。」飛客們都不認為免費電話是一種偷竊的行為--因為唯一的輸家是電話公司,亦即「權力結構」(the establishment)的同義詞,他們以此為藉口,認為還有什麼比擊敗權力結構更光榮呢?
隨著美國思潮從六○年代講求一致性,轉變到七○年代重視獨立人格,賈伯斯很快地吸收了他喜歡的反主流文化價值觀,也深深影響他往後選擇的求學地點。 尋找生命的支柱: 大學只念了一學期就休學後,賈伯斯不斷探索精神領域,試圖找到證明自已的方式…… 賈伯斯決定念波特蘭市的里德學院(Reed College),才念了一個學期,他就決定退學並拿回一筆學費,但仍被允許繼續住在宿舍裡,因為賈伯斯和教務長傑克達德曼(Jack Dudman)成為朋友。 「史帝夫有非常喜歡追根究底的頭腦,極具魅力,」達德曼回想:「你絕對無法敷衍了事,他拒絕接受想當然爾的真理,他事事都想親自檢驗。」
「他非常精明地意識到,沒有學分他一樣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里德的同校同學兼老友科特克解釋:「而且誰需要學分呢?」 「我認為,很清楚,史帝夫顯然總是有種好鬥的態度。」科特克說:「從深層來看,史帝夫有種不安全感使他必須走出去證明自己。我認為孤兒的身份敦促著史帝夫前進,箇中道理是我們多數人永遠無法理解的。」
到了一九七四年的春天,當時在矽谷的雅達利公司(Atari)的遊戲機「乒乓」(Pong)極為暢銷,賈伯斯幸運地在雅達利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這段時間,賈伯斯對於東方哲學相當著迷,可能是感受到科學和電子學的漏洞,也可能是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份定位。有一天,賈伯斯跟當時雅達利的首席工程師奧孔(Al Alcorn)表示想要到印度拜訪他的「古魯」(guru,印度教的導師)。 「他鐵了心要去,」科特克談到這項計畫中的印度之旅:「他對於被收養一事感到有種無解的痛苦。同樣在那段期間,他雇用了私家偵探試圖追蹤他的母親,有段時間他滿腦子想的都是這件事。」
奧孔同意了,理由是賈伯斯的東方之行可以順道解決雅達利在德國的產品問題。奧孔當時給賈伯斯上了兩小時的課,他則在兩小時內就解決了德國的產品問題。 雅達利的創辦人布西奈爾(Nolan Bushnell)對於賈伯斯有如下評價:「當他想要做什麼事時,他會給我日和週的進度,不是月和年。我喜歡那樣。」
賈伯斯回到雅達利工作後,繼續和沃茲保持著友好關係。當時的沃茲在有名的惠普上班,兩人尚未有任何的創業計畫。一直到了一九七五年一月,「牛郎星」(Altair)電腦系統推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台所謂的「個人」電腦。 接著,愈來愈多的電腦系統問世,賈伯斯便開始思考他和沃茲可以如何從這個新興領域中發展。 1955~1975 成型 一出生就被親生父母送養的賈伯斯,從小缺乏安全感,個性古怪又愛搗蛋。但憑著與生俱來的毅力和聰明的頭腦,在電子學的領域找到自己的天空,奠定了往後生涯發展的基礎。 用電話簿為公司命名: 蘋果二號上市,讓賈布斯初嘗勝利果實…… 一九七五年秋天,沃茲設計出用來驅動彩色顯示器的電路板,賈伯斯覺得大開眼界,於是跟沃茲談到把它變成一項事業,讓電腦玩家可以購買零件後組成「電腦」。但是產品一定需要一個名字,苦思不得其解之下,索性就選了電話簿裡面排在Atari(雅達利)前面的Apple一字,於是「蘋果電腦」就這麼誕生了。有趣的是,他們也直接將第一項產品取名為「蘋果一號」(Apple I)。 不久後,他們開始著手設計「蘋果二號」(Apple II),然而到了一九七六年底準備上市之際,賈伯斯面臨了空前的壓力。首先是公司規模擴大,經營難度變高,再來是廣告的需求增大。這兩件事情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挹注。透過一些管道,賈伯斯找上了矽谷的創投家馬克庫拉(Mike Markkula),馬克庫拉最後也參與了蘋果電腦的經營。同時,蘋果團隊認識了國家半導體的主管史考特(Mike Scott),並且雇用他為總裁,加上費南德茲和最早一批在蘋果的工程師、員工,整個經營陣容於焉形成。 一九七七年一月三日,蘋果的創辦元老們齊聚在馬克庫拉家中,經過漫長的討論,決定簽署合約將蘋果電腦公司變成法人組織,賈伯斯和沃茲成為全職的員工。在這段時間內,賈伯斯的個人特質也愈來愈明顯,加上和史考特不合,隱約可以預見未來的管理鬥爭。 隨著蘋果蛻變為法人組織,賈伯斯的兩項特徵成了焦點:他力求完美同時缺乏耐心。他無法了解為何他想要的每件東西都似乎都要花如此長的時間。……更糟糕的是,全公司的程式設計師是兩個甚至比賈伯斯還要年輕的孩子。
賈伯斯對於外型的專橫要求,和沃茲在電路設計的突破,蘋果二號成為第一個暢銷產品,推出短短幾個月之內就收到超過三百台的訂單。私人生活上,賈伯絲的女友克利絲.安在一九七八年產下了莉莎.妮可(Lisa Nicole),但賈伯斯有很長的時間不願承認這個孩子。好友科特克看在眼裡,非常不能諒解曾被雙親遺棄的賈伯斯竟然如此狠心對待自己的骨肉,兩人的友情因此淡化。 雖然蘋果二號這麼成功,但是賈伯斯覺得蘋果二號是沃茲的機器,賈伯斯想要一台每個人都知道是他創造的機器。矛盾的是,賈伯斯居然把這個機器命名為Lisa。同時,蘋果電腦也開始著手開發蘋果三號(Apple III)。 參觀全錄帶來新啟示: 全錄為賈伯斯帶來了全新的想法,也讓莉沙電腦在蘋果內部成了一場災難…… 一九七九年夏末,蘋果私下售出總價值約七百二十萬美元的股票,買家包括全世界最大的創投和商業金融公司。據說賈伯斯當時致電全錄開發公司(Xerox Development Corporation),表示如果讓蘋果參觀知名的全錄帕羅奧圖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簡稱Xerox PARC),就給全錄投資蘋果電腦一百萬美元的機會。這個說法雖不可考,但最後全錄確實投資了一百萬美元,蘋果電腦也的確參觀了此研究中心。當時全錄的創投經理人柏恩邦(Stevan Birnbaum)回憶: 「表現出有或沒有我們,他都一定會成功的感覺,我們最好加入。」……柏恩邦記得:「我們投資了一百零五萬美元。」事後證明這是不會令他們後悔的決定。
出售了一部分個人的持股之後,賈伯斯以二十四歲的年紀當上百萬富翁。 當時的PARC在個人電腦的研究上有重大的突破。「跳出式選單」(pop-up menus)、圖形使用者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簡稱GUI)、內建乙太網絡(Ethernet)的電腦和改良的滑鼠都是其精心的研發成果。PARC的科學家泰斯勒(Larry Tessler)對於該次的蘋果拜訪如此描述: 「他們問的問題比起我在全錄七年間聽到來自全錄的雇員、訪客、大學教授和學生所提的問題都要好。他們的問題顯示出他們了解了所有的意思,而且他們也了解箇中微妙之處。」 「在示範報告結束時,我確信將離開全錄去蘋果電腦。」他確實這麼做了,泰斯勒後來成為蘋果的副總裁,並兼首席科學家的頭銜。
這次的全錄之行讓賈伯斯決意把這些最新的玩意兒全放到自己偏愛的莉莎電腦上,於是莉莎計畫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更糟糕的是,這樣的熱情讓公司內開始產生菁英主義。讓當時蘋果的行銷人員霍金斯(Trip Hawkins,後來與人合夥創辦了著名的遊戲製造商藝電Electronic Arts)形容: 「我們發瘋了,」霍金斯說:「每個人,包括賈伯斯也一樣。莉莎電腦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我們試圖把它做成能做所有可能事情的一台電腦,突然間原本預定兩千美元的成本因素變得不重要。這台電腦最後上市時是要賣一萬美元。」

離開莉莎轉戰麥金塔: 賈伯斯用盡一切手段搶到麥金塔主導權,甚至找上比爾.蓋茲開發軟體……

一九八○年十二月蘋果公司股票上市,四百六十萬的流通股在一個小時之內全部售出,成為自一九五○年代福特汽車公司上市以來超額認購最多的一次IPO(初次公開發行)。全錄的一百萬美元投資,換來了超過三千萬美元的回報。 「通常,企業提供我們一份為期五年的事業計畫,以此做為投資程序的部分參考。好的公司在七年內完成這個五年計畫,就蘋果公司而言,他們在十八個月內就超額完成了目標,」柏恩邦說。
長期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理應好好獎勵公司的員工,但是賈伯斯卻選擇不把股票選擇權給和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公司員工(費南德茲和科特克等元老級人物),引發了內部的憎恨,也顯現了賈伯斯另一個怪異的特質。當時有個尚在研發階段的「麥金塔」(Macintosh)電腦計畫,原本的主事者是一個蘋果的電腦科學家拉斯金(Jef Raskin),其概念是「罐裝」(canned)的電腦解決方案——一台沒有任何外接附件的完備電腦。起初賈伯斯全心投入莉莎電腦的開發,但經過一些內部的鬥爭之後,他被迫交出莉莎計畫的指揮權,感到羞辱之餘,轉而將注意力放到麥金塔上,並開始「劫持」麥金塔計畫的控制權。 當時的蘋果行銷人員喬安娜(Joanna Hoffmann)生動地說出她的回憶:「一旦你看到賈伯斯眼中的光芒,就像預示著災難降臨拉斯金身上的日子不遠了。賈伯斯將會得到他想要的。」
賈伯斯在這組人身上看到了他最愛的叛逆精神,決心要利用麥金塔把之前莉莎計畫所受的屈辱都討回來。雖然拉斯金小心翼翼地防備著,但最後還是輸給了精明的賈伯斯。賈伯斯的涉入,讓麥金塔的市場定位和莉莎重疊,甚至還打賭麥金塔電腦將比莉莎電腦更早出貨。 為了掌握控制權,賈伯斯決定聘用業界其他公司來幫忙撰寫麥金塔的軟體,而他看上的是位於西雅圖的微軟。雖然比爾.蓋茲和賈伯斯對於個人電腦市場的看法不同,卻也欣然接受了蘋果電腦的邀請。在賈伯斯的眼中,當時最大的敵人莫過於IBM,這個想法不只是市場的考量,更出於對「IBM怪物」的厭惡。 「輪到蘋果和IBM了,」他曾經說:「要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犯下某個大錯而讓IBM贏了,我個人感覺我們將進入長達約二十年的電腦(黑暗時代)。一旦IBM取得一個市場領域的控制權,他們總是停止創新,他們阻止創新發生。」
當時的賈伯斯並不曉得自己正在犯下大錯,和莉莎計畫的關係以及利用外部的資源開發軟體,就是兩個日後蘋果與IBM爭奪個人電腦時吃敗仗的主因 獨裁而失控的君王: 賈伯斯被(時代)雜誌揭露其性格惡劣之一面後,蘋果內部也隨之日益分裂…… 一九八三年,賈伯斯登上新年第一期的(時代)雜誌封面,雖然這個報導事前經過蘋果電腦授權,但出來的結果卻不如賈伯斯想像那樣美好。文中用著隱喻的諷刺字眼描寫賈伯斯惡劣的性格,作者甚至請一些蘋果員工以不具名的方式談論賈伯斯,並且把訪談內容放到文章裡,任何讀者讀完文章都一定會覺得賈伯斯只是一個獨裁的君王,踩著別人往前進。遭受到如此大的挫折之後,賈伯斯的堅毅性格再次發揮作用,他告訴自己會推出麥金塔來證明自己。 該年的五月十六日是表定的麥金塔出貨時間,但是由於進度落後,且公司堅持麥金塔不能比莉莎電腦先公開,麥金塔必須延後上市的時間。在麥金塔的會議上,賈伯斯宣布了這些消息,但卻引來了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的強烈不滿。阿特金森是蘋果內部研發圖形和畫素的首席軟體結構工程師,他是莉莎和麥金塔得以不同於IBM個人電腦的大功臣,但在該次的會議上,他覺得自己的努力都像垃圾。內部的一位工程師赫茲菲爾德(Herzfeld)這樣形容: 「阿特金森告訴賈伯斯他要離開了,」……「他覺得心煩意亂,因為在所有關於莉莎電腦的宣傳中、在長達數小時的訪問裡,還有多篇的報導文章,他的名字一次都沒有被提到……沒有他打破常規讓我們得以快速、輕鬆地在螢幕上繪圖,就不會有莉莎,也不會有麥金塔。但是情況好像他並不存在。」
會議結束後他們回到會場,賈伯斯回復魔術師和傳教士的姿態,拿起一瓶礦泉水,將水倒在機器上,像是為它進行受洗儀式一般。「因此我命名你為麥金塔。」賈伯斯講完這句話,馬上引來一陣騷動,所有參與聚會的人開始站著歡呼。具有神奇魅力的賈伯斯,有效地刺激整個團隊跑完最後的階段。至於阿特金森的不滿,賈伯斯意識到他太有價值,於是快速做了一些補救措施。他將阿特金森命名為蘋果之友(Apple Fellow),這是蘋果內部對工程師的最高肯定,帶來的不只是榮譽,還有大幅的加薪、可觀的股票選擇權和從事任何研究的自由。 雖然賈伯斯漂亮的手法讓麥金塔專案持續順利進行,但公司的其他單位和麥金塔團隊的隔閡卻愈來愈深,使得內部失和情況變得更為嚴重。此外,繼蘋果三號失敗之後,莉莎電腦也因為售價過高而輸給注重實用性的IBM個人電腦。 每況愈下的蘋果電腦,選擇了雇用原本在百事可樂擔任總裁的史考力(John Sculley),出任總裁的職位。史考力加入蘋果陣營的理由只有一個:對賈伯斯的崇拜。事後證明這是一個很糟糕的決定,不管對蘋果的發展或是對賈伯斯個人而言。

先盛後衰的一九八四: 麥金塔大賣沒多久,就被市場當作擴充性極差的玩具看待……

麥金塔上市日期改成一九八四年的一月二十四日,為了麥金塔的上市,蘋果電腦大手筆製作了別出心裁的電視廣告,並買下昂貴的超級盃廣告時段播放。 當超級盃廣告播出時,觀眾看到了一個跟他們過去看到的都不一樣的廣告,廣告描繪的場景是光頭男人們身著灰色、像是囚服的服裝,排排坐在長椅上,目光空洞,看著一個像是大哥的人物從一個巨大的螢幕向他們訓話。一位迷人的年輕金髮女郎被惡棍追著跑,衝進房間,靠近螢幕,旋轉手中的大錘累積動力,接著揮出去,撞擊大螢幕的中心,螢幕爆炸發出炫目的閃光。就在此時,簡短的旁白響起,同樣的話出現在螢幕上用字幕強調:一月二十四日,蘋果電腦將推出麥金塔。到時你就會理解為什麼一九八四年將不像一九八四年。
這個廣告造成消費者瘋狂搶購麥金塔,上市後的前一百天,銷售量達到賈伯斯原本誇大預期的七萬台。因為麥金塔的成功,史考力對於賈伯斯更加崇拜,賈伯斯的獨裁力量也愈來愈大,權力開始過度集中於麥金塔部門。麥金塔一開始雖然非常成功,但是內含的軟體實在太少了,相較於IBM個人電腦的數千種軟體,無法擴充又沒有彩色螢幕,麥金塔開始被視為玩具。在這場個人電腦的生死戰中,蘋果開始兵敗如山倒。對於顧客來說,IBM是一個可以信任的品牌,蘋果卻不是。 隔年,賈伯斯和沃茲前往華盛頓參加一個典禮,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頒發首屆國家科技獎章給他們,表揚他們對美國科技進步的貢獻。但在那個時候,兩個史帝夫已經水火不容了。回到加州後,沃茲辭去在蘋果的工作,並且高分貝地嚴厲批評公司的管理毫無章法。一九八五年三月,麥金塔的營收只有原先預估的百分之十幾,情況十萬火急,一場內部的政變風暴也在悄悄形成。 史考力與賈伯斯的鬥爭: 僅管策動政變試圖扭轉頹勢,賈伯斯仍難逃慘遭放逐的命運……

當時公司的行銷主管是莫瑞,他對賈伯斯忠心耿耿。但是看到產品銷售狀況不見好轉,莫瑞開始提案質疑賈伯斯的領導,此舉引起董事會的高度重視。雖然賈伯斯拼命的說服莫瑞,但鐵證如山,董事會終究還是採取了行動,把公司的決策權還給史考力,賈伯斯也不能再掌控麥金塔部門。 不認輸的賈伯斯為了重新取得控制權,以他特有的魅力和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莫瑞幫助他多次謀反。當史考力發現賈伯斯的陰謀之後,非常憤怒。蘋果人力資源部副總裁艾略特(Jay Elliott)表示: 「我認為他們兩個都非常幼稚,」艾略特認為:「賈伯斯試圖發動一場宮廷叛變,而史考力表現得像個寵壞的孩子。他們兩個將帶領蘋果向下沈淪。」賈伯斯雖然擬定了按部就班的奪權計畫,但都巧合的被史考力識破。經過幾番波折,最後史考力忍無可忍,徵詢了所有董事的同意之後解除了賈伯斯在蘋果所有經營角色,象徵性的讓賈伯斯保留一個「產品夢想家」的稱號,但不讓他擔任任何部門的主管。 那天是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三十歲的賈伯斯,被自己一手創造的蘋果電腦所遺棄。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地下室到演唱會都不卡!台灣大哥大如何解鎖全場景、有感升級的5G體驗?
從地下室到演唱會都不卡!台灣大哥大如何解鎖全場景、有感升級的5G體驗?

5G開台邁入第五年,戰場早已從「誰有5G」轉向「誰的5G好用」。夜市、演唱會、地鐵、商圈——這些人潮洶湧、訊號最容易卡頓的地方,才是檢驗網路品質的真實考場。要打造真正有感的5G體驗,靠的不是技術名詞,關鍵在於能否把網路資源變成看得見、用得到的流暢速度。

台灣大哥大擁有最大5G黃金頻寬,以及高覆蓋率的NRCA載波聚合領先技術,為網路傳輸佈局暢行無阻的地圖,打通每一個收訊死角,再加上OpenSignal權威認證背書,不僅是技術成績站得住腳,更讓用戶日常生活使用有感提升。

全台獨家最大頻寬100MHz,讓5G跑得快又穩

要解析5G效能優劣,關鍵在於「頻寬」配置。頻寬就像道路的寬度,直接決定數據傳輸的承載容量。頻寬越寬,越能支撐大量用戶同時連線,確保下載、串流、直播等應用維持順暢體驗,避免因流量壅塞導致服務中斷。簡言之,頻寬就是撐起網路用戶體感的關鍵。

台灣大哥大目前在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上,獨家取得全台最大100MHz頻寬資源,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實測結果顯示,在理想條件下,此頻寬配置可擁有高達2Gbps下載速率。

1216001092_53M.jpg
圖/ shutterstock

同時,台灣大哥大也已在全台超過2,000處熱點完成5G黃金頻段基地台升級。因此即使遇到夜市商圈、大型演唱會、跨年活動等高密度人流聚集場景,當用戶數量暴增、頻寬需求激增時,完整的基礎建設布局仍能確保訊號不中斷、網速不卡頓。

打通收訊死角,體驗有感不只是口號

除了速度與流量,5G還有一項棘手難題——涵蓋死角與訊號穿透力。特別是在室內深處、地下室等場域,即使該處已有5G涵蓋,實際使用仍有可能無法完全避免的卡頓或不穩狀況。

原因在於5G高頻段雖速度快,但穿透力弱,容易因手機功率有限而發生不穩定的情況。對此,台灣大哥大結合700MHz低頻段的穩定性優勢,以互補式的高低頻協作架構,強化訊號深度與廣度。換言之,在戶外大場景跑得快,在室內密閉空間也能收得到。

NRCA自動切換最佳頻段,上網不怕訊號塞車

台灣大哥大的核心技術優勢,還有NRCA(New Radio Carrier Aggregation)載波聚合技術;NRCA讓行動裝置能同時使用多個頻段上網,如同多車道高速公路,讓資料流在不同頻段間靈活切換,兼顧高速率與深度覆蓋率。當某一頻段出現壅塞,系統能自動將資料流量轉至其他頻段傳輸,以提升整體承載效率與傳輸穩定性。

自2021年率先佈建高低頻NRCA,目前已有超過六成基地台支援這項技術,有效壓縮延遲、提升連線穩定度、強化訊號覆蓋與穿透。此外,合併台灣之星後,台灣大哥大更將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的60MHz與40MHz頻寬合併,打造業界最大100MHz,為全台唯一同時整合5G高高頻與高低頻NRCA的電信業者,在5G網路體驗與穩定度領先同業,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

隨著短影音、直播、雲端工作等即時傳輸需求爆炸成長,用戶對「穩定滑順」的網路依賴不斷提高。台灣大哥大領先的NRCA載波聚合技術,正好回應用戶需求,無論是在捷運上滑臉書,還是在人聲鼎沸的夜市直播吃美食,都能享受多場景流暢切換的優質5G體驗。

2334636029_63M (1).jpg
圖/ shutterstock

優質有感體驗,經國際權威OpenSignal認證

根據國際第三方認證機構OpenSignal於2025年6月公布的行動網路體驗報告,台灣大哥大在「可用率」、「5G影音體驗」與「整體影音體驗」三項用戶有感的指標上獲得第一名。所謂可用率,意指用戶隨時隨地都能連上網路,關鍵時刻訊號不缺席,不論身處室內或移動場景,都能穩定連線不中斷;同時,良好的影音體驗指標,則代表用戶在觀看影片、雲端會議或滑短影音時,能享有畫質流暢、連線穩定、不易中斷的完整體驗。OpenSignal向來以實測數據為依據,其認證結果可視為對 5G 體驗品質的權威背書。

今年第一季,OpenSignal也針對合併電信後的網路表現進行評比。自2023年底台灣大哥大與台灣之星完成合併後,其在涵蓋體驗的評分顯著提升,並在品質一致性指標上維持82~84%的穩定水準。相較其他合併案例,台灣大哥大是體驗提升幅度最大、整體穩定性維持最佳的合併業者,顯見其網路品質、營運韌性與整合效率。

5G技術是否能成為使用者真正信賴的基礎,關鍵在於能否在生活場景中「被感受到」。台灣大哥大以完整的頻寬資源、彈性技術架構與佈建策略,從速度到穩定、從戶外到室內,打造順暢5G體驗,可期待在這場長期5G競賽中,成為用戶最仰賴的行動網路選擇。

有關更多相關資訊,請查詢網站:https://www.taiwanmobile.com/content/event/nrca/index.html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