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軟體創造新獲利模式
P2P軟體創造新獲利模式
2005.11.01 | 科技

想要看最新的哈利波特電影,或是聽聽孫燕姿的新歌,你會怎麼做?答案恐怕是「去網路抓抓看吧」! 現在想要取得影音娛樂內容,愈來愈多人寧可求助於書桌上的電腦,而不是巷口轉角的那家百事達或是唱片行,隨著網路頻寬的擴充和「點對點」(Peer to Peer,簡稱P2P)傳輸軟體的使用,從網路下載免費的音樂或電影,已經從一種趨勢轉變成理所當然的行為。 國內P2P軟體業者如EzPeer和Kuro飛行網幾年前搭上這班順風車,以收取低廉費用提供超過數十萬會員交換檔案的P2P平台來獲利。根據市場調查機構CacheLogic估計,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網路資料傳輸量來自P2P軟體,在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有超過數以千萬計的人在使用各種P2P軟體分享或下載檔案。P2P軟體與生俱來的無私特質雖然照顧消費大眾,卻苦了傳統的影音內容產業,被視為後現代的盜版。

P2P是非法的代名詞?

翻開歷史,P2P軟體和影音內容產業之間的鬥爭從來沒有停過,近幾年更是上演了好幾場重要的戰役。今年九月,台北地方法院宣判飛行網Kuro侵害著作權法,利用P2P軟體的優勢,提供會員下載和傳輸未經授權的數位影音檔案。此結果判罰的對象不只飛行網負責人,連其中一名大量使用飛行網服務的會員也遭殃。
今年六月,以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MGM)為首的美國電影業者和唱片業者控告擁有Morpheus和Grokster等P2P軟體的StreamCast公司侵權一案,經過長達將近四年的訴訟,美國最高法院宣判侵權情事成立,並表示P2P軟體業者必須對會員非法交換數位影音檔案負責。
從最早的Napster,中期改良的Grokster、KaZaA,到現在的eDonkey、BitTorrent,P2P軟體業者在法律上可說是節節敗退。除了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控告Grokster一案、台灣飛行網的敗訴,連澳洲聯邦法庭也於九月裁定KaZaA軟體的侵權罪行。就在種種的跡象顯示P2P軟體幾乎要被趕盡殺絕的時刻,出現了一道曙光。

擁抱科技搏翻身

日前,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 RIAA)對包含eDonkey在內的七家美國P2P業者提出聲明,表示根據最高法院的裁決,任何傳遞違反著作權法內容的P2P服務都應立即被停止。
值得一提的是,理直氣壯的同時,此次聲明中卻史無前例地表達了和P2P業者共商解決辦法的意願。「P2P軟體的發展潛力是有目共睹的,我們也很希望和P2P業者一起合作,」美國唱片工業協會董事長Mitch Bainwol在媒體上表示,「但關鍵在於必須提供使用者合法的數位內容。」
的確,有別於以往視MP3和P2P為毒藥的傳統態度,影音內容產業現在正積極擁抱科技,像是iTunes、Yahoo、MSN等大型線上音樂商店業績蒸蒸日上,昔日和盜版一詞密不可分的Napster也在二○○三年轉變為合法的網路音樂商店,為P2P軟體找到了翻身的機會。

找出雙贏的獲利模式

過去P2P業者獲利模式大概分成兩種。以目前全球使用者數量最多的eDonkey為例,第一種是廣告收入,讓使用者免費下載軟體,但是在使用軟體的時候會跑出許多廣告;第二種是使用者付一定費用下載另一個版本的軟體,使用時不會看到任何的廣告。有鑑於在現行P2P軟體上流通的,都是非法的檔案,未來的P2P軟體將具備能夠偵測所有檔案是否經過合法授權的機制。
為了創造影音內容業者和P2P軟體業者的雙贏,以後會有一些新的營運模式產生。第一個可能是P2P軟體還是免費,但是使用者會先被強迫要求觀賞特定的廣告內容之後,才可以下載音樂或是電影,這種方式讓使用者變成金流機制裡的「啟動者」(Initiator),P2P公司和唱片業者則共同分享廣告收入;第二個可能的方式是「獎勵制度」,使用者若將音樂推薦給其他朋友,並且造成他人購買行為的話,就可以得到點數,累積足夠的點數,就可以購買自己想要的音樂。
目前所有的合法線上影音,都是採用中央管理(centered)的概念,也就是只能透過特定的網路商店取得數位內容,使用者無法彼此交換(iTunes除外,買一首音樂最多可以分享給十台電腦使用)。這樣的管理方式,本質上就和以去中心化(de-centered)為技術根基的P2P軟體背道而馳,因此P2P業者要邁向合法的道路的確不會太好走。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分享的架構和概念,正在努力地蛻變中,未來將會有合法且「便宜又大碗」的P2P服務產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