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敵本土對手,Uber中國、印度陷入苦戰
難敵本土對手,Uber中國、印度陷入苦戰

今年西洋情人節,中國兩大叫車軟體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宣布「在一起」之後,不僅舒緩了過往的補貼大戰,未來還將合力搶下超過9成中國市占。

兩強合併壟斷了市場,更讓2013年才登陸上海的Uber,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不過,《Forbes》指出,其實不只中國,Uber在印度也面臨和本土強勁對手競爭的窘境。

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合併後,Uber在中國面臨窘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兩強聯手,搶下超過9成市占

2012年8月,快的打車問世。一個月後,滴滴打車也跟著推出。雖然晚了一步參戰,但根據Analysis International去年12月公布的調查數據,滴滴打車的市占率約為55%,略勝一籌,而快的打車則搶下剩餘45%市占。由騰訊撐腰的滴滴打車囊括了全中國300個城市,並宣稱擁有1億以上用戶。而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打車使用範圍更廣,包含香港、烏魯木齊等306個城市都可以使用。

為了搶市占,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都投注不少資源。2013年12月,快的打車先開始現金補貼戰術,接著滴滴打車也跟進了。市場估計,光是2014上半年,滴滴打車花在補貼上的金額就達10億人民幣,快的打車花得更多,金額高達14億,兩者合計燒光24億人民幣。

2月12日,《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揭露兩者正計畫合併。想不到兩天之後,這樁聯姻正式成真。合併之後,新公司將由滴滴打車執行長程維、快的打車執行長呂傳偉擔任聯合執行長,但是兩家公司將保留各自品牌,並維持獨立運作。兩強合體,預計要搶下中國90%以上市占。

不敵本土對手,Uber在中、印生存空間變小

Uber雖然在歐美搶盡風頭,但是進入中國仍然晚了一步。去年底,Uber宣布全球每日載客數已達100萬次,但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宣稱已經達到每日600萬次載客數,而且幾乎聯手壟斷了中國叫車市場。不甘於此,Uber也在去年12月宣布和百度成為戰略合作伙伴,讓這場叫車服務之戰進一步擴大為中國三大網路巨頭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較勁。此外,就在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宣布合併不久後,Uber也傳出要併購易用到車的消息,據說這樁併購案的推手就是百度。

除了積極尋找本地合作伙伴,為了拉攏用戶,Uber在中國也做出不少妥協。例如用戶支付車資時,不一定要使用信用卡,還可以選擇用支付寶付款,或是將地圖系統從Google換成百度地圖等。

不過,中國並非唯一一個Uber難以打入的市場。在印度,OlaCabs據傳已經擁有大約70%市占,但相較於地主隊OlaCabs,Uber在印度的市占大約只有5%。此外,本月初也傳出OlaCabs將以2億美元收購小型叫車服務TaxiForSure的消息。如果一切順利,未來將有來自47個城市、共15,000輛計程車加入OlaCabs的陣營。Uber如果想在印度取得主導地位,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