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洋情人節,中國兩大叫車軟體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宣布「在一起」之後,不僅舒緩了過往的補貼大戰,未來還將合力搶下超過9成中國市占。
兩強合併壟斷了市場,更讓2013年才登陸上海的Uber,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不過,《Forbes》指出,其實不只中國,Uber在印度也面臨和本土強勁對手競爭的窘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兩強聯手,搶下超過9成市占
2012年8月,快的打車問世。一個月後,滴滴打車也跟著推出。雖然晚了一步參戰,但根據Analysis International去年12月公布的調查數據,滴滴打車的市占率約為55%,略勝一籌,而快的打車則搶下剩餘45%市占。由騰訊撐腰的滴滴打車囊括了全中國300個城市,並宣稱擁有1億以上用戶。而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打車使用範圍更廣,包含香港、烏魯木齊等306個城市都可以使用。
為了搶市占,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都投注不少資源。2013年12月,快的打車先開始現金補貼戰術,接著滴滴打車也跟進了。市場估計,光是2014上半年,滴滴打車花在補貼上的金額就達10億人民幣,快的打車花得更多,金額高達14億,兩者合計燒光24億人民幣。
2月12日,《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揭露兩者正計畫合併。想不到兩天之後,這樁聯姻正式成真。合併之後,新公司將由滴滴打車執行長程維、快的打車執行長呂傳偉擔任聯合執行長,但是兩家公司將保留各自品牌,並維持獨立運作。兩強合體,預計要搶下中國90%以上市占。
不敵本土對手,Uber在中、印生存空間變小
Uber雖然在歐美搶盡風頭,但是進入中國仍然晚了一步。去年底,Uber宣布全球每日載客數已達100萬次,但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宣稱已經達到每日600萬次載客數,而且幾乎聯手壟斷了中國叫車市場。不甘於此,Uber也在去年12月宣布和百度成為戰略合作伙伴,讓這場叫車服務之戰進一步擴大為中國三大網路巨頭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較勁。此外,就在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宣布合併不久後,Uber也傳出要併購易用到車的消息,據說這樁併購案的推手就是百度。
除了積極尋找本地合作伙伴,為了拉攏用戶,Uber在中國也做出不少妥協。例如用戶支付車資時,不一定要使用信用卡,還可以選擇用支付寶付款,或是將地圖系統從Google換成百度地圖等。
不過,中國並非唯一一個Uber難以打入的市場。在印度,OlaCabs據傳已經擁有大約70%市占,但相較於地主隊OlaCabs,Uber在印度的市占大約只有5%。此外,本月初也傳出OlaCabs將以2億美元收購小型叫車服務TaxiForSure的消息。如果一切順利,未來將有來自47個城市、共15,000輛計程車加入OlaCabs的陣營。Uber如果想在印度取得主導地位,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