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矽谷最「國際化」加速器創辦人:我討厭Demo Day
[專訪] 矽谷最「國際化」加速器創辦人:我討厭Demo Day
2015.03.31 | 創業

美國身為全球創新輸出大國,創業風氣熱,根據F6S的資料,光美國至少就有1091個加速器計畫,是亞洲的2.5倍,其中匯聚世界一流人才與資源的矽谷,更是創業重鎮,向來是創業機構的兵家必爭之地,競爭激烈,例如眾所皆知的Y Combinator、TechStar和500 Startups皆是矽谷加速器的代名詞,但後進者也不容小覷,各個積極做出差異化,力圖成為矽谷創業圈的扛霸子,Founders Space就是這個矽谷加速器戰場中,近期備受矚目的一個。

好的加速器有哪些條件?《富比世》日前在〈七個海外新創不可錯過的矽谷領導加速器〉一文中,洋洋灑灑列出了11要點:國際經驗、搞定簽證問題、了解海外公司落地問題、線上課程、強大的導師網絡、簡報與Pitch訓練、全球性的課程、精實的課程設計、活絡的創業生態系、合適的課程長度與融資人脈。而全數符合以上這11個嚴苛條件的,《富比世》認為只有一家,那就是Founders Space。

「Founders Space是唯一一家我們覺得符合以上所有條件的加速器,他們的課程設計非常有彈性,這對海外團隊來說很友善,而且他們與世界各地的政府和創業組織建立了良好的策略合作關係,這含括了韓國、奧地利、新加坡、比利時、日本…等等,許多外國大學和孵化器也都採用了Founders Space的超讚線上創業課程。」

Founders Space創辦人霍夫曼
(圖說:Founders Space創辦人霍夫曼自稱為船長,言談間充滿對幫助新創的熱忱。照片來源:霍夫曼。)

同樣在列的還有大名鼎鼎的500 Startups、TechStar和Y Combinator,無獨有偶,Inc. Company也將Founders Space列為矽谷十大最熱門的加速器之一。但其實Founders Space去年七月才正式進駐灣區,推出加速器計畫還不到一年,憑什麼跟這些矽谷創業圈明星加速器相提並論?

「我討厭Demo Day!」Founders Space創辦人霍夫曼(Steven Hoffman)如是說。(編按:Demo Day為新創團隊向投資人和媒體介紹自己產品概念的日子,有潛力的新創團隊可望在這天獲得創投青睞。)Demo Day就像是新創團隊告別加速器的畢業典禮,幾乎每個加速器都傾盡全力宣傳自家Demo Day,希望拉抬新創團隊的聲量和身價,Founders Space卻反其道而行,這與霍夫曼本人的經歷息息相關。

有過三次創業經驗的霍夫曼,做過好萊塢的劇本製作人、開過手機娛樂公司、互動媒體公司和軟體開發公司…,擁有豐富的創業經驗,他一手打造的三家新創公司,一個被收購、兩個還在持續營運和獲利中,乍看之下,今年50歲的霍夫曼簡直就像是典型的矽谷創業家縮影,成功、充滿故事性又畢業自名校南加州大學,但他卻笑說:「我的人生本身就是個大失敗。」

創業該有的痛苦、掙扎、挫折和成就感,霍夫曼一樣都沒有少經歷過,這讓他對於創業家的處境特別能感同身受,於是五年前,在他準備創辦第三家公司之際,決定稍微休息一下時,當一堆朋友找上他給予創業建議,他二話不說地就跳下來幫忙。

「一開始我把朋友們常常問的問題放在部落格上,誰知道後來大家就開始瘋傳,越來越多人說他們希望當面討論分享,於是我們開始在舊金山舉辦圓桌會議(Round table),後來我們覺得有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地方應該很不錯,所以我們就找了個地方成立了Founders Space。」霍夫曼說。

現在,Founders Space的總部位於舊金山最炙手可熱的科技創業聚落SoMa區(南市場),同一棟大樓曾經孕育了Instagram和Twilio,而Twitter、Yelp、Splunk…等科技公司也都落腳在SoMa區。Founders Space加速器計畫從去年七月正式開跑,至今已孕育了100多組團隊,其中有六成團隊來自海外,當中的三分之一來自亞洲,其中唯一的台灣團隊是打造甜心鬧鐘App的雅痞數位,看準台灣的新創力量正崛起,霍夫曼將於4月中來到台灣,與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和新北創力坊簽訂合作協定,幫助台灣新創到矽谷打拼。

甜心鬧鐘
(圖說:製作甜心鬧鐘的雅痞數位是Founders Space目前唯一來自台灣的團隊,霍夫曼大讚雅痞的創意讓他們很驚豔。)

《數位時代》獨家越洋採訪Founders Space創辦人霍夫曼(Steven Hoffman)和現為Diamondhead創投營運總監兼Founders Space導師的蘭恩(David Lane),搶先一窺這個被譽為「最適合海外新創」加速器的獨特營運模式。

Q. 你認為你們跟Y Combinator, 500 startups…等主流加速器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當我開啟Founders Space時,矽谷已經有很多加速器了,而我不想要只是複製Y Combinator的模式,三個月的課程,每個禮拜上一次課,然後就對創投和媒體舉辦Demo Day募資,500 startup、TechStar也差不多都是這種模式,我不想要只是複製他們。

在圓桌時期時,我跟許多創業家討論時發現,他們的孵化器經驗告訴我,而身為一個創業家我知道我應該要傾聽市場客戶的聲音,這些創業家就是我的客戶,我問他們在其他孵化器的經驗有什麼可改善之處,我發現了這些點:

  1. 三個月太長了。你首先花三個月申請孵化器,好不容易你通過了,然後你又要花三個月上課,等Demo Day,你總共花了半年,對新創而言半年非常長,在這半年內市場變化可能很大,他們希望把demo day往前挪。

  2. 另一個問題是許多跨國團隊來到矽谷,好不容易取得了三個月的美國簽證,在孵化器的三個月過後,他也許在Demo Day上獲得創投青睞,然後他隔天馬上就要回自己國家了,這讓那些對他們有興趣的投資人無法持續追蹤他們的進度,他們需要時間跟創投保持聯絡。

  3. 許多人有的另一個問題是孵化結束後他們就不能回去問加速器問題了,但他們通常在Demo Day結束後會有一肚子疑惑,於是他們跟我說,他們能不能在孵化課程結束之後,還能夠回來問問題?

Q. 所以你們現在的加速器模式是什麼?

一般加速器一個禮拜上一次課,但我們把所有課程集中在一個月的第一周,密集一次上完,然後一個月後開始Demo Day。第一個月我們的行程非常密集,幾乎每天都有課程、工作坊、講座和導師會談,接著Demo Day,在Demo Day結束之後的12個月內,他們可以持續回來問問題、參與課程和諮詢,這對跨國團隊來說尤其方便,因為他們常常需要在母國和美國之間往返,他們在本地市場也有顧客和團隊要顧,但當他們回來矽谷時一看我們的課表,就知道他們隨時都可以得到協助,他們一看:喔紅杉下禮拜要來,那他們就可以事先安排機票行程。

Q. 你們的課程內容有什麼?

基本上我們第一周的課程都是實體的,因為時差關係,我們發現要線上同步參與很困難,一開始我們讓創業家登錄帳號參與線上課程,但因為創業家都很忙,所以沒多久他們就會忘了登入,然後我們試著發E-mail連結給他們,讓他們可以即時參與,但由於時差問題,這個方法也沒有奏效。

所以我們現在的做法是,一大早發信給他們,一天要上三次課,總共持續三個月,每封信裡面都會有創業需知的檔案和教材,每支影片大概10-15分鐘,這教材涵蓋了所有創業家須知的知識和步驟,他們可以利用零碎時間看這些影片。第二個月開始,我們改成一天兩次,再來改成一天一次,總共三個月。

對於一些不是英語母語使用者的國家,這些教材對他們來說很有幫助,這讓他們來矽谷之前可以預先做好心理準備。

Founders Space導師David Lane
(圖說:Diamondhead創投營運總監兼Founders Space導師的蘭恩,也將與霍夫曼一同來台。照片來源:蘭恩提供。)

Q. 幾乎所有加速器都有Demo Day,你個人為何相當不贊成Demo Day?

我發現很多新創的問題是他們太專注於準備Demo Day了,而沒有專注在自己的產品身上,如果你的產品夠好,有很好的商業模式,你一定會得到資金,現在的資金非常充足,融資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新創沒有辦法說服投資人投資他們,因此我們將大多數的精力花在教導新創如何成功用數字和證據去說服投資人給他們錢,矽谷投資人特別重視這一塊。

例如有一些新創團隊在Demo Day三個禮拜前就開始積極準備,你如果叫他這個時候修改商業模式,他們一定不會同意,他們心想天哪我都已經準備好要Demo了,你還叫我在這個時候修改商業模式,但這樣下去你知道會發生什麼最糟糕的事嗎?那就是他們得到了投資。我看到很多商業模式有問題的新創團隊最後獲得了資金,他們便以為他們的商業模式很棒,事實則不然。很多新創團隊在Demo Day之前發現了自己的產品數字不太好看,但他們選擇充耳不聞,因為Demo Day就要到了,他們不想要再修改了。

我告訴我們的新創團隊如果你們還沒有準備好要Demo,如果你們還想要微調,你們可以不用馬上Demo,你還是有機會,但在其他加速器如果你不參加Demo Day,那一切就結束了,你沒有融資的機會了。我們的做法是你可以在兩個月後或六個月後再來參加Demo都可以,我們其實無所謂,你不用有壓力,我們的團隊很喜歡這種做法,他們等準備好了之後才回來會發現他們其實做得更好,這是我們因應Demo Day的作法。

蘭恩:我們不是那種時間到了就叫你滾蛋的加速器,我們希望你準備好,然後你一定會找到絕佳機會,我們不會給你設個死線給你壓力,時機到了,市場就會打開大門,你的機會就會到來。

還有一個問題是,那些還沒準備好卻得到資金的新創團隊,在得到資金後才發現自己的商業模式有問題想要修正時,通常都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投資人無法放心讓他們放手去做,你要花很多時間去說服他們。

Q. Founders Space有六成團隊來自海外,能否談談你們的海外合作計畫?

創新在世界各地發生,不只是矽谷,所以我覺得我們要往外看,特別是中國的資金很充沛,南韓也很積極,日本也剛開始,歐洲一樣,我們和奧地利、捷克、波蘭政府密切合作,我們幫助這些國外團隊來矽谷接地氣,他們會先在自己的家鄉進行三個月的線上課程。

我們去年12月和南韓簽訂了合作協議,所以我們有很多團隊來自南韓,第一個合作計畫是我們在那邊辦Demo Day,有15個團隊加入我們,那是個很成功的合作經驗,我們遇到了很多高品質的新創,在去年12月簽訂合約之後,又有三個團隊加入我們,今年五月會有8家南韓新創加入我們。

Q. 能否談談一兩個你個人引以為傲的Founders Space的新創團隊?

噢這真是太難了,就好像你逼爸媽一定要在一群孩子中選一個最美的(笑)。那我就談談兩個吧。

一個是做虛擬實境(VR)穿戴式裝置的Survios,他們的VR裝置讓你可以自由走動,完全享受沉浸在虛擬世界的快感,我一看到他們的產品就立刻邀請他們來舊金山,他們來了才兩個禮拜,就一堆天使投資人和創投對他們充滿興趣,之後他們總共募到了四百萬美元,他們很快就會推出新產品了。

另一個是做語言學習網站的南韓團隊Becos,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語言學習資源了,但沒有任何一個教你如何像母語使用者一樣正確發音,例如舌頭要放哪裡,哪裡要捲舌,這個團隊做了一個App,他們的團隊有兩個博士,創辦人本身就是個語言學碩士,他真的很了解語言,他自己在韓國就開了一個開放語言學校,他還出了一本書教人們如何發音,然後他做了這個App。這個產品未來很有成長空間,無論是印度客服中心、非母語使用者甚至是美國人都可能需要這個產品,他們有免費、付費和企業版。

Q. 談談你們此次來台的合作計畫?

蘭恩: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和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簽訂合作協議,並且在台灣尋求合作機會,我們當初會找到交大是因為我跟富士康有長期合作關係,他們推薦了交大,我跟台灣的許多企業聊過,台灣有很多不錯的人才,環境也很好,所以我們想要去台灣發展。

霍夫曼:我們將會跟交大合作,教育台灣新創會是我們的重心,我們會把我們的線上課程帶到台灣,並且把一些新創帶到矽谷,幫助他們融資,我們很快就會開始,我們會在台灣的創業社群舉辦一些講座,計畫五月時帶一些台灣團隊到矽谷。

*編按:霍夫曼和蘭恩將會於4/12-4/17期間來台與創業社群見面,4/14在新北創力坊舉行與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和新北創力坊的簽約儀式和創業講座,4/16於交大舉辦國際媒合 Pitch活動,4/15(三)晚上來到創業小聚與台灣新創團隊交流,詳情請見:http://edm.bnext.com.tw/meet/
*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從流程再造、智能客服到科技防詐,AI 正在一步步改變台灣金融業的樣貌。根據金管會「金融業者及周邊單位應用人工智慧」調查結果,金融業者導入AI與生成式AI的比例已從29%提升至33%,顯示金融業對AI應用的需求正持續升溫,而AWS亞太(台北)區域的正式啟用,更將加速這股成長力道,讓AI躍升為金融創新的核心引擎,推動整個產業快速邁向新局。

在這股潮流下,博弘雲端作為台灣第一家與AWS簽署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New Region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Agreement,SCA)的雲端解決方案專家,如何協助金融業快速導入創新AI應用,讓「智慧金融」能夠真正落地在各個金融場景中?

對此,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陳亭竹給出的答案很明確:關鍵在於從痛點出發,讓金融業能夠以更低的門檻達成數據上雲與導入AI應用的目標。

標準化 × 客製化,雙管齊下加速金融AI真正落地

陳亭竹進一步指出,金融業在推動雲端與AI應用時,普遍面臨合法合規、AI倫理風險、人才不足與組織變革等四大挑戰。對此,博弘雲端提供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進而加速AI應用落地。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孫正忠強調,因為每家金融業對上雲和AI應用的需求並不相同,甚至對AI 技術的要求與精準度都有不同期待。而標準化產品雖能快速導入,卻難以完全貼合每位客戶的營運場景與精細需求,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因此,博弘雲端推出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建構在標準化解決方案的架構之上,進一步依照客戶需求進行微調。不僅能讓 AI 回答更加精確,也能更貼近終端客戶的實際需求,無論是篩選資料、優化決策,甚至提供行銷策略建議,都能展現更高的效益。

除了透過客製化服務滿足金融業者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博弘雲端亦推出標準化產品驅動金融產業AI革新。從”AICOM”提供的新世代雲智能管理功能,賦能金融IT部門一站式管理雲端資源、即時掌握AI訓練資源運用狀態;到”LEMMA”提供的 AI企業知識代理,藉由LLM (大型語言模型) 摘要與整理重點、大幅減少人工查詢資料的時間,這些產品不僅加乘金融業者採用AI的效益,更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方程式。

RD099049.jpg
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 / 陳亭竹表示: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售前 × 數據雙團隊,一站式滿足數據處理和AI應用需求

金融產業的AI應用百百種,博弘雲端不只提供產業客製化解決方案,更透過技術團隊的深度參與來強化客製化程度。首先是售前技術團隊,該團隊整合公司多年服務大型客戶的經驗與專業人才,能在專案初期便與客戶進行需求訪談與技術交流,並據此繪製完整的系統架構圖,確保AI應用精準契合需求,大幅提升專案成功落地的機率。

其次是數據團隊,涵蓋數據工程師、數據分析師與數據科學家三種不同職能,能與售前技術團隊的需求分析與架構設計緊密銜接,一站式滿足金融業從數據處理到應用的完整需求。

博弘雲端台灣AWS事業處業務資深處長郭仁傑進一步說明二個團隊的具體運作模式。售前技術團隊在完成需求分析與架構圖後,數據工程師會協助金融業將地端資料搬遷到雲端資料倉儲,並確保數據的正規化與可用性;接著由數據分析師統整數據並建立戰情室、商業智慧分析等應用,幫助客戶快速掌握營運數據;最後由數據科學家根據實際應用情境選擇或開發適合的AI模型,實現提升營運效率或優化客戶體驗的目標。「經過概念驗證與專案的執行,金融業普遍能提升5倍以上的資料處理效率,運用AI提升10~50%不等的生產力」,郭仁傑強調。

RD099024.jpg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 / 孫正忠強調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攜手 AWS 與生態系戰略夥伴,全面備戰金融業轉型需求

除了內部團隊的緊密協作,博弘雲端也積極深化與AWS和第三方夥伴的合作關係,加強解決方案的廣度與深度,確保能更全面回應金融業多樣化的需求。

「客戶至上一直是博弘雲端的企業文化,」陳亭竹表示,博弘雲端很早之前就洞察到金融業數位轉型的商機,加上AWS當時正如火如荼推進亞太(台北)區域的落地,因而與其展開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的討論,並於2025年7月正式簽訂,成為台灣第一家簽署該協議的AWS核心級諮詢夥伴。

「這是一份區域級的合作協議,必須要有足夠紮實的市場經驗和具代表性的客戶導入案例,才能獲得AWS的認可與信任,」陳亭竹強調,這份協議不僅代表AWS對博弘雲端實力的高度肯定,更意味著博弘雲端可以進一步放大服務能量,串聯更多生態圈夥伴,全面支援金融業的數位轉型。

由於金融業在上雲時,對資安防禦、效能監測、數據管理等面向,可能都有不同需求,博弘雲端自成立以來,便持續與不同領域的夥伴攜手合作,包括Palo Alto Networks、Databricks及MongoDB等國際級解決方案廠商,滿足金融業在上雲時的特殊需求。而隨著與AWS簽訂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博弘雲端得以進一步擴大合作生態圈,為金融業打造更完整的雲端與AI解決方案,全力加速其上雲與創新進程。

專業技術建立信任,博弘雲端成金融業轉型首選夥伴

憑藉卓越的客製化服務能力、與AWS的緊密合作關係及多元的生態圈夥伴,讓博弘雲端在金融領域展現亮眼成果,不只在技術面持續採用創新科技賦能金融業成功轉型,更透過技術專業力獲得客戶高度信賴,某大型金融業客戶在數據上雲專案結束後,主動表示希望繼續合作。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隨著數據上雲後的效益逐步展現,不僅吸引同集團內其他子公司與海外據點相繼啟動數據上雲計劃,更將合作期間展延至7年,藉助博弘雲端的技術與服務能量,持續深化雲端與AI應用,推動整個集團的數位創新藍圖。

1757919697308.jpg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目前除了金融業之外,博弘雲端在製造、零售和公部門也累積了豐富的雲端技術導入經驗。展望未來,博弘雲端除了持續與AWS維持緊密合作、不斷精進雲端技術能力外,更將全面強化在資安託管服務 (Managed Security Services Provider, MSSP) 與技術生態圈的戰略布局,並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成為台灣雲端服務業進軍國際的領航者。不僅向海外輸出台灣的成功經驗,更將成為驅動東南亞地區數位轉型的關鍵力量。

更多金融業上雲案例:立即與博弘雲端專業團隊討論

https://www.nextlink.cloud/contact/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