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兩大熱門行動直播平台 Meerkat 和 Periscope:現況和未來
深入剖析兩大熱門行動直播平台 Meerkat 和 Periscope:現況和未來

圖說明
3 月份社群媒體圈最熱門的消息之一,無非就是行動直播軟體的竄起,一個是號稱 SXSW 甜心的 Meerkat,另一個則是推特強勢推出的 Periscope。兩個平台都需要用戶透過推特帳號登入,而登入後,在任何有網路服務的地方,用戶就可以線上直播或是觀看直播視頻。

Meerkat 和 Periscope 的異同

在直播視頻時,用戶也可以發表訊息,和視頻提供者以及其他觀看者即時互動。除了文字視頻外,兩個平台也都有提供快速表達喜愛的方式(Meerkat 是類似按讚,而 Periscope 則是透過發送愛心)。下表列出兩者目前異同之處:

圖說明

從圖表可以看出 Periscope 現階段提供較完整的服務,最強大的地方當然是 Periscope 和推特間的社群連結性,Periscope 的用戶很容易就可以透過導入的推特追蹤名單,建立 Periscope 上的專屬社群。

Meerkat 在一開始推出時,因為靠著和推特的社群連結性,很快地吸引大批用戶。然而當推特透過斷絕連結性來牽制 Meerkat 後,如何在 Meerkat 上建立用戶社群就成了新的考驗。當然目前 Meerkat 有推出「你可能認識的人」和「領先者計分牌」兩個功能幫助用戶找到追蹤者,但是步驟相對多且建立社群速度慢,Meerkat 這部份將推出甚麼新功能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另外一個差異是 Periscope 提供的影片重複撥放功能。當 Meerkat 平台上的視頻直播結束後,錯過的用戶則沒有機會再次觀看,但 Periscope 會整理所有追蹤者在 24 小時內發布的直播影片檔案,供錯過的用戶觀賞,這對於延續話題性、提高觀眾觸及率,以及活躍社群氣氛度非常重要。The Verge 社群媒體經理就表示在這一點,Periscope 優於 Meerkat

透過數據也可以看到 Periscope 推出後,推特上有關 Periscope 直播影片的網址連結數量馬上追上 Meerkat。目前大部分的評論都表示 Periscope 略勝一籌,甚至有科技記者表示 Meerkat 的市場價值正在快速下滑。但其實兩個平台現階段都只開放給 iOS 系統的使用者,等正式提供給 Android 系統使用者下載後,兩者間的拉鋸值得持續觀察。

圖說明

為什麼 Meerkat 和 Periscope 能造成轟動?

其實 MeerkatPeriscope 並不是首批提供線上直播功能的軟體,早在 2007 時就出現了相似的軟體像是 Livestream 和 Ustream,但是為什麼 MeerkatPeriscope 能引起如此大的迴響呢?

主要原因有三個:

1.行動裝置世代的來臨:進行線上直播有兩個關鍵因素,直播設備取得以及行動性;而智慧型手機的普遍,則在這兩個因素上提供用戶進行視頻直播的穩固基礎。這幾年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口不斷增加,明年全球會有將近 20 億人口具有智慧型手機,由於智慧型手機大幅降低進行直播和及時觀看直播的門檻,因此行動直播應用程式的市場將快速成長。

2.Twitter 提供的既有社群版圖:進行線上直播另一個重要關鍵就是需要有觀眾。不像臺灣以及中國的線上直播平台,特色是直播節目,不同節目有各自的賣點和觀眾群;MeerkatPeriscope 現階段仍然是以社群媒體的概念為主。雖然部分流量來自於知名影響者(Influencer),包括名人、大品牌以及新聞媒體等,但平台上,仍舊能看到許多大眾用戶,為自己的追蹤者提供各式各樣的直播視頻。當然由於 MeerkatPeriscope 正在起飛階段,很難斷定未來確切發展,但是持續遵循 Twitter 所發展出的專業社群媒體模式,極可能是走向之一。

3.社群媒體概念的普及:以社群媒體為基準的行動直播應用程式,很重要的一環是用戶是否有分享的特質。過去這幾年,社群媒體包括臉書、Twitter、Instagram 和 Snapchat等,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網路世代也逐漸習慣透過文字、照片和影片等方式,來分享自己的生活細節或自我理念。當這個世代已經習慣社群分享的概念時,行動直播也就佔有更大的利基。

圖說明

Meerkat 和 Periscope 的現況和未來發展

前面提到這兩個行動直播平台,目前仍然是在發展階段,但因為是以「社群媒體」概念出發,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視頻轉播權,平台上現在可以看到各種有趣直播。除了新聞媒體會透過 MeerkatPeriscope 實況轉播新聞節目或活動現場,平台上也會看到用戶自己轉播的各式視頻內容。

像是 Periscope 最近很常上演的「冰箱轉播秀」(常見關鍵字包括 #FridgeView 和 #ShowUsYourFridge),視頻轉播者會實境轉播冰箱內觀,然後和觀賞者即時聊天。其他天馬行空的轉播影片內容包括拆盒子、遛狗轉播、以及開車時同步轉播車內音樂,並讓觀看者猜歌名等。當然平台上也有其他較具啟發性的對話內容,包括有伊斯蘭教的網友開啟直播,歡迎大家詢問和伊斯蘭教相關的問題;或是有女孩詢問愛情相關問題,和網友透過即時互動留言交換想法。

只是實境觀看這些直播視頻,不難發現這些平台作為社群媒介仍然有很多問題,除了影片的智財權和個人隱私問題外,某些用戶會使用低俗或是惡毒的言語,甚至是大量重複使用垃圾留言來攻擊轉播者。這些在網路世代不是不常見的問題,只是如何妥善管制這些問題,對於行動直播產業將會是一項挑戰。

很多品牌表示對行動直播平台躍躍欲試,像是紅牛和 HBO 都已經加入 Periscope,期待未來能透過平台提供新產品展示,或是進行活動直播。但他們仍在觀察該如何有效管理平台上常見的負面評論和機器留言,避免影響品牌形象。

臉書和推特等流行社群平台,其實也都花了一段時間才找到定位,並建立獨特的發展模式,而正流行的行動直播,未來如何發展值得關注。「新媒體世代」也會在近期發表另一篇文章,為大家從新聞媒體產業的角度,來討論行動直播。

文章來源:新媒體世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