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覺得生活中看到 UNIQLO 店鋪的機會變多了?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正處於營收與獲利能力持續攀升的絕佳時期。其核心品牌 UNIQLO 在全球市場的穩健擴張,為集團業績奠定堅實基礎。
依最新的業績發表會數字,迅銷集團 2024 年度總營業收入已突破 3 兆日圓大關,並實現超過 14% 的顯著成長;營業利益亦站上 5,000 億日圓以上的高水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UNIQLO 海外事業的營收約占集團總營收的 50% 以上,已超越日本本土市場,並貢獻超過 55% 的營業利益,成為集團的第一大成長引擎。
截至 2024 年,UNIQLO 在全球的店鋪總數已突破 2,500 家。其中,海外店鋪數遠超日本國內(日本約 800 家),海外店鋪占比超過七成,擴張焦點以中國、香港、台灣與東南亞市場為主。
這不僅是數字的累積,更是LifeWear作為「服裝基礎設施」的具體實踐。
LifeWear的基礎設施轉型與B2B規模野心
迅銷集團營收突破 3 兆日圓,但創辦人柳井正的目光已轉向下一階段的成長。他將當前視為集團邁向「第四創業期」的關鍵時點——不僅是規模擴大,更是企業體質的根本調整。
柳井氏強調,服裝零售商不能再只扮演提供服飾的角色,而必須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Life Infrastructure)。其本質,是打造「究極的日常服」——LifeWear的文化。
在所謂的第四創業期,迅銷集團的策略方向可從業績發表會中看出兩個端倪:其一是情報製造零售業的極致深化;其二是 B2B 事業的全面開展。
在情報製造零售業(Information-driven Manufacturing Retailer)方面,目標是將產品企劃、製造、物流到銷售的整個鏈條,以顧客需求數據為核心,實現即時且高效的運轉。集團決心從「大量製造、大量販售」的模式,轉型為「顧客需要多少,就製造多少」的精準供應體系。
關於 B2B 的 UNIQLO UNIFORM 事業,則是集團實現規模躍升的戰略鑰匙。此服務早已存在,但在第四創業期被賦予新的戰略地位。其目標是將 LifeWear 的機能性、舒適性、易護理性與低成本導入企業團體的制服市場。
不僅是傳統制服銷售,更是將 UNIQLO 商品作為「工作的制服」,以更廣的視角從生活圈進入工作圈。UNIQLO UNIFORM 的會員數也正快速增長,預計在 2026 年 8 月期內將突破 2 萬名(或 2 萬家,視官方定義)。
然而,在追求高速成長與數字目標的同時,柳井氏也坦言集團的「煩惱」:如何維持並提升顧客對品牌的信賴感。
鞏固「三支箭」戰略:打破單一品牌的天花板
迅銷集團在 UNIQLO 全球成功的基礎上,正朝成為「世界第一」服飾企業的目標邁進。然而,要達成更強大、持續性的成長,僅依賴 UNIQLO 一個超級品牌,成長速度與市場覆蓋必然會遇到天花板。因此,建立強勁的第二、第三品牌,是擴大收益結構、分散市場風險的必然策略。
此一戰略在內部被稱為「三支箭」,明確指向三個不同的市場區隔:
- 第一支箭 :UNIQLO——核心品牌,專注 LifeWear,強調機能性、高品質與基本款的全球普適性。
- 第二支箭 :GU——專注時尚潮流與高性價比,目標群體以年輕消費者為主,提供快速更新的潮流單品。
- 第三支箭 :PLST——專注「工作內穿」(Work Innerwear)與成熟女性的日常通勤裝,定位介於 UNIQLO 與高價品牌之間,追求質感與精緻剪裁。
多品牌群的必要性,可從國際競爭對手的布局中得到驗證。西班牙 Inditex 集團(ZARA 母公司)正是透過多品牌策略實現全球領先的典範。Inditex 不僅擁有旗艦品牌 ZARA,還經營針對年輕消費者的 Bershka、針對成熟女性的 Massimo Dutti,以及 Stradivarius 等。其中不乏單一品牌店鋪數量超過 1,000 家的超大型品牌,共同構成橫跨多價格帶與風格的強大品牌矩陣。
相較之下,迅銷集團長期以來總營收的絕大部分依賴 UNIQLO。雖然 UNIQLO單店效益與全球覆蓋率極高,但單一品牌的市場飽和終將來臨。例如,UNIQLO LifeWear的核心客群是基礎生活需求者;對追求更個性化、更快速時尚、或更高價位設計感的消費者而言,UNIQLO並非首選。
因此,GU 與 PLST 的戰略價值在於:
- GU:填補集團在「快速時尚」與「年輕潮流」領域的空白,以低於 UNIQLO 的價格滿足多樣化時尚的即時需求,讓 UNIQLO 的核心產品維持其「高品質、基本款」定位,避免被潮流侵蝕。
- PLST:向上拓寬品牌價值線,爭取對「辦公室休閒」(Work Leisure)有需求的成熟客群。作為 UNIQLO 向更高質感、更細緻剪裁過渡的試驗田,承載提升集團平均售價與品牌溢價的戰略任務。
透過「三支箭」的協同作戰,迅銷為「世界第一」願景提供了結構性保障。
第一支箭:日本UNIQLO店鋪瘦身與創新
作為迅銷的定海神針,UNIQLO 的發展進入「質重於量」的階段,特別在其發源地日本。
近年UNIQLO日本的店鋪策略呈現「收縮與集約」趨勢。雖總數仍約 800 家,但關閉許多位於次級商圈、經營效率低的「不健康」店鋪,同時將資源集中投入大型旗艦店、路邊店(Roadside Stores)及購物中心核心店,以提高單店坪效,將人力、庫存與行銷資源集中於地點更優、面積更大的店鋪,並透過大型店鋪展示全系列產品,以提升LifeWear的品牌體驗。
在技術層面,UNIQLO 的技術創新聚焦兩大方向:
- 核心機能的迭代
核心四大機能技術商品——HEATTECH(保暖內衣)、AIRism(涼感衣)、Ultra Light Down(輕羽絨)、BLOCKTECH(防風科技)的持續迭代。例如,HEATTECH 從單一厚度發展出「極暖」(Extra Warm)、「超極暖」(Ultra Warm)等系列。- 供應鏈情報驅動
另一項重大課題是深化「情報製造零售業」(IDMR)體系。此轉型旨在透過數位技術與數據分析,將製造時間從傳統數月壓縮至數週。例如精準生產調整:將數據迅速傳輸給合作的「匠人」團隊與供應鏈夥伴,使工廠得以以小批量、多頻次調整生產計畫。
總結而言,UNIQLO 在日本的挑戰是「在存量市場中挖掘增長」,透過店鋪優化與 IDMR 提升效率,確保 LifeWear 在各市場維持獨特競爭優勢。
第二支箭:GU的革新
作為第二支箭,GU(極優)在經營上一直面臨核心課題:如何成為能與 UNIQLO 匹敵的「另一支柱」,並主導時尚趨勢與年輕市場。為達成此目標,GU 近年在品牌與商品策略上多面向自我革新:
- 強化時尚識別度與品牌自信
GU 積極與尚品牌聯名,快速提升「時尚識別度」。例如與品牌rokh(設計師 Rok Hwang 創立)合作,證明 GU 能提供「兼具設計感與高性價比」的單品。- 謹慎的店鋪擴張策略
GU 的店鋪策略採「鞏固核心市場、逐步試點海外」的方式:持續深耕日本,同時海外店鋪增長循序漸進,以確保每家新店高效運營,資源集中於商品開發與供應鏈優化,讓「快速時尚」在維持品質穩定的同時,以比競品更快的速度響應趨勢,避免落入價格戰。
整體而言,GU正努力成為年輕世代眼中「時尚與自由」的代名詞。
第三支箭:PLST的重塑
台灣消費者對 PLST 或許較陌生,但PLST 的存在不僅為擴大市占,更為填補 UNIQLO 與高端時尚之間的高價值市場缺口。
PLST 由 LINK INTERNATIONAL 創立,2010 年被迅銷集團收購。品牌核心概念是提供「升級版的日常服」,專注品質、剪裁與細節,目標客群為 30 至 45 歲、追求高品質與時尚感的成熟女性。
在「三支箭」架構中,PLST 被賦予「工作服飾」(Work Innerwear)的戰略任務。此概念延伸 UNIQLO 的 B2B 業務,但更著重於個人職場穿著。
柳井氏對 PLST 的期待,遠超單純服裝零售。他將 PLST 視為集團邁向「更高客單價」與「更高單品利潤率」市場的學習平台,更是對「情報製造零售業」模式能應用於高價值市場的關鍵驗證。
海外市場的試煉:從歐洲失敗到 LifeWear 的全球成功
UNIQLO 首次大舉進軍英國市場時,試圖將在日本成功的「倉儲式銷售」(SPA 模式)與「低價定位」直接複製到歐洲,認為高品質、高性價比的基礎服飾在任何市場都能勝出。然而,此次嘗試遭遇滑鐵盧,主因包括:
1.品牌信息傳達失敗:早期追求簡約與機能性。但在歐洲,服裝常是表達個性、社會地位與強烈時尚主張的載體,單純「低價與基本款」被視為缺乏個性。
2.商品供應與在地化不足:由日本總部主導的企劃與供應鏈未能適應歐洲多變的氣候、時尚週期與更複雜的尺寸需求,導致錯過最佳銷售時機。
3.營運模式錯位:倉儲式店鋪形象與不恰當的選址策略未能營造符合歐洲消費者期待的品牌氛圍,難以與當地時尚品牌競爭。
面對教訓,UNIQLO 撤出多數歐洲門店並反思:海外擴張不能只是日本模式的簡單複製,最終在海外找到成功的契機:
確立 LifeWear 的價值表達:與頂尖設計師如 Jil Sander(+J)、Christophe Lemaire(Uniqlo U)合作,吸引對設計與品質有要求的成熟客群。
聚焦「關鍵戰略市場」:UNIQLO 將資源集中於增長潛力大的大中華地區與東南亞市場,這些地區對高性價比機能服的需求旺盛。其成功經驗與規模效應,為後續重返歐美提供資金與信心。
徹底在地化與區域自主權:不再由日本總部一手主導,而是建立區域經營模式,賦予各地獨立的產品企劃、行銷與運營決策權。據此,UNIQLO 能依紐約、倫敦、上海等城市的需求,快速調整商品組合、價格與門店活動。
透過上述調整,UNIQLO 成功將 LifeWear 從「日本產品」轉變為「全球化生活標準」。
循環經濟布局:中古衣事業
在追求規模擴張的同時,迅銷也積極回應永續與循環經濟的呼聲。UNIQLO 推動「中古衣事業」(Recycle & Reuse),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向消費者證明「我們製造的服裝值得被珍惜並可長期使用」。有助強化品質形象與提升品牌價值。
但中古衣事業的常見疑問在於中古是否侵蝕新品市場。迅銷的分析顯示,不僅不會打擊新品,反而鎖定對價格更敏感的客群,同時滿足環保意識強烈者,更向市場證明 UNIQLO 服裝是「高品質資產」。這反過來促使消費者更願意為新品支付合理價格,因其價值可持續更久。
下一個 LifeWear 體驗在哪裡?
綜觀迅銷的進程,從 UNIQLO 國內店鋪的精實化、機能科技的加速創新,到 GU 的品牌風格確立,以及 PLST 在「工作服飾」市場的戰略升級,均體現集團在「第四創業期」對規模、效率與品牌價值的追求。
同時,B2B 制服事業與中古衣的循環經濟布局,展現其將 LifeWear 打造成社會生活基礎設施的廣闊野心。
若 UNIQLO 的下一個重大服務或品牌登陸台灣,你最期待哪一個?是專注高品質商務套裝的 PLST,還是UNIQLO 中古衣事業?
延伸閱讀:是平價快時尚,UNIQLO和GU到底差在哪?為何GU價格更親民?一文看懂背後低價策略
快時尚巨頭倒一片,Uniqlo憑什麼逆風成長?拆解迅銷集團40年平價帝國之路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社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