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10日,那斯達克指數衝到5048.62點,創下史上新高。15年後,在蘋果和Google的帶領下,那斯達克指數以5056.06點收盤,再度坐穩5000點大關。15年來,那斯達克發生了哪些變化?
圖片來源:Bfishadow via Flickr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戰場上的玩家改變了。比較2000年和2015年的前10大公司名單可以發現,有別於2000年由微軟、思科、英特爾、Oracle和Sun Micro領先群雄,2015年則由全球市值最大企業蘋果帶頭,Google、微軟、Facebook和亞馬遜緊追在後。而重新洗牌之後,只剩下微軟、思科和英特爾還留在榜上,目前搶盡世人目光的幾家明星公司如Netflix、Tesla和LinkedIn等,當初根本還沒上市。此外,2000年時,科技類股占比達65%。但是到了2015年,科技股只剩下43%,相對搶眼的則是醫療與生物科技股。另外,成分股數量也從2000年的4,824家,下降到2015年的2,569家,幾乎少了一半。雖然數量減少,但是市值卻成長不少。根據湯森路透數據,那斯達克指數市值從2000年的6.6兆美元攀升到2015年的8.2兆,成長24%。
重返5000點,難道又是崩壞的開始嗎?大致來說,目前以看好的聲音居多。S&P Captial IQ首席分析師Scott Kessler經歷過泡沫時期,他在日前接受CNN Money採訪時也說:「科技股不會泡沫化。」此外,華爾街日報則指出,經過通膨調整後,那斯達克指數必須要到達6891.93點,才會超過2000年創下的紀錄。
為了呈現那斯達克指數的變化,華爾街日報製作了一組互動圖表。透過視覺雲霄飛車,更能清楚感受到15年來的劇烈波動。想觀看互動圖表,請點此。
圖說:華爾街日報以互動圖表秀出那斯達克15年來的變化。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15年來重要事件
1996年 | 雅虎上市,每股訂價13美元,收盤價33美元,飆升154%。 |
1997年 | 亞馬遜上市,每股訂價18美元,收盤時上漲31%。 |
1998年 | eBay上市,每股訂價18美元,收盤時飆升163%。 |
2000/3/10 | 那斯達克指數衝到5048.62點,創下歷史紀錄。 |
2002/10/9 | 網路泡沫的谷底,那斯達克指數收在1114點。 |
2004年 | Google上市,每股訂價85美元,收盤價100.34美元,上漲18%。 |
2007年 | 第一支iPhone問世。 |
2008/9/15 |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破產。 |
2012年3月 | 重返3000點。 |
2013年 | Twitter上市。 |
2013/11/26 | 重返4000點。 |
2015/4/23 | 以5049.34點收盤。 |
2015/4/24 | 以5056.06點收盤,創15年來新高。 |
那斯達克今昔對比
- 10大權值股
2000年 | 2015年 | ||
公司名 | 本益比 | 公司名 | 本益比 |
微軟 | 57 | 蘋果 | 17 |
思科 | 127 | 28 | |
英特爾 | 43 | 微軟 | 17 |
Oracle | 103 | 82 | |
Sun Micro | 85 | 亞馬遜 | ─ |
Dell | 57 | 英特爾 | 14 |
MCI WorldCom | 22 | Gilead | 14 |
Chartered Semi | 53 | 思科 | 17 |
Qualcomm | 123 | Comcast | 18 |
雅虎 | 418 | Amgen | 23 |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
- 領漲類股
2000年 | 2015年 | |
科技 | 65% | 42% |
消費 | 8% | 21% |
醫療 | 7% | 17% |
金融 | 3% | 7% |
工業 | 4% | 6% |
其他 | 14% | 7% |
資料來源:WSJ
@@ACTIVITYID: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