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是品牌的豪賭
併購,是品牌的豪賭
2005.10.15 |

若說今年是併購的一年,一點也不為過。從西南貝爾電信(SBC)花了一百六十億美元買了AT&T,到寶僑集團(P&G)砸了五百七十億美元將吉列(Gillette)娶回家,國際上的併購案多如過江之鯽。根據CNN的報導,和去年比較,今年的併購數量已成長了五○%(統計至七月),是史上第四個總併購案金額超過一兆美元的年度。
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競爭環境中,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通常占了企業價值的一大部分,特別是無形的品牌價值,對企業來說已經是生存的命脈。因為品牌是如此重要,在併購案中,品牌價值逐漸變成是談判桌上的籌碼。但換個角度思考,併購案也就像是品牌的一場賭注。賭贏了,未來一片光明;賭輸了,兩敗俱傷。在這場賭博中勝出的條件是什麼?

了解品牌,精確鑑價

在下賭注之前,總要知道自己手上的籌碼有多少。品牌鑑價在企業併購的過程中愈來愈重要,當然也是最困難的一環。「在談併購案之前,了解目前的品牌策略和認清品牌價值是很重要的,」品牌顧問公司Lippincott Mercer的資深主管霍根(Suzanne Hogan)說,「不然很容易就高估或低估了品牌價值,造成往後併購進行上的困難。」隨著社會消費趨勢從產品導向轉變為經驗導向,企業在併購的考量上也愈來愈重視合併對象的無形價值。相較於其他的無形資產(如專利、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等),品牌是價值與存續性最高的,因此在併購之前,必須清楚掌握品牌的價值。
併購之後真的會更美好嗎?根據管理顧問公司Bain & Co.針對全球二百五十位專業經理人做的一份調查顯示,大部分參與過併購案的經理人都表示在併購前最常犯的毛病是「輕忽了整合的困難」以及「對合併的綜效過於樂觀」,換言之,就是事前心態不正確,也沒有做好準備工作。

合併是連串去蕪存菁

併購成功的首要條件,就是要了解各品牌的優劣勢,重新擬定合併後企業的品牌架構和策略。在今年多起的併購案中,可以發現許多公司在合併前,沒有蹲好馬步,經過大大小小整合工程後,才發現品牌的管理和溝通出現重大的問題,轉而向品牌顧問公司求救。 企業在合併的同時,也是品牌重整的契機。成功的整頓可以去蕪存菁,停用表現不好的品牌,出脫或關閉非核心的事業體,都能有效地讓主要品牌擁有足夠的資源、降低非必要的溝通成本。
北美兩家購物商場Sears和Kmart在今年三月的合併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合併之前,Kmart在二○○三年曾申請過破產保護,Sears營運也不佳。當時外界把此樁買賣看成是不動產的交易,多抱持著不樂觀的態度,諸多專家分析,在合併之後很可能兩個品牌都會消失在市場上。最後兩家公司成功合併為Sears控股集團,保留了Kmart和Sears兩個品牌,並在彼此的門市,交叉銷售兩個品牌的商品。總計新公司營業據點逼近三千九百家,成為全美僅次於Wal-mart和Home Depot的第三大零售商,年營收約為五百五十億美元。此外,新公司還推出了小型的Sears Essentials賣場策略,將地點設在都會裡,提供毛利較高的商品。此次合併之後,綜效的發揮加上成功的策略,挽救兩家公司先前的頹勢,原本低靡的股價和獲利也跟著水漲船高。

別忘了要對顧客負責

併購行為除了能讓經理階層和銀行家獲利之外,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股東受惠,但是否能為顧客帶來好處,卻是備受質疑的。
大多數的業界人士都認為,絕大部分的併購行為,當事人都沒有把對消費者或顧客的影響考慮進去。「在談併購的時候,光是應付那些複雜的數字就夠煩人了,經理人根本無暇去理會與顧客相關的任何事情,最終受害的就是顧客,」管理顧問公司Prophet的合夥人費佑(Ken Fenyo)指出,「一個合併案的成功與否,取決於經理人對顧客的重視程度,愈能夠平衡顧客需求和企業需求的合併案,就愈可能成功。」
當兩家企業宣佈合併時,顧客會很自然地將其視為一種「承諾」,為了贏得顧客的好感,企業在公關處理上也經常把併購的行為包裝成一種「類婚姻」的關係,強調合併之後的綜效、對顧客的好處。最經典的例子就是Cingular Wireless(北美最大無線通信系統商)和AT&T Wireless在去年十月合併時,就直接以「婚姻」的名義向顧客宣布這個消息。「組織調整的好,一加一是可以大於二的,但別忘了顧客,」費佑強調。
企業合併一定會牽涉到品牌合併的問題,首要任務就是了解每個品牌特性和價值,將可以利用的價值轉換到新的品牌策略上。以目前眾多的案例來看,真正執行品牌和顧客相關思考的是寥寥可數。併購雖是品牌的賭注,但勝負卻不是零合(zero sum)關係,想要在這個賭桌上當真正的贏家,整體的品牌思維是最重要的關鍵。
(關於作者:Alycia de Mesa是品牌相關議題的作家,在美國商業界擁有超過十年的品牌顧問經驗,著有(Before The Brand)一書。)

本文授權自Interbrand旗下網站brandchannel.com 。
原文網址:http://www.brandchannel.com/features_effect.asp?pf_id=270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