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榮] 華郵的Talent Network對新聞從業者是毒藥還是解藥
[曹家榮] 華郵的Talent Network對新聞從業者是毒藥還是解藥

圖說:華郵的Talent Network首頁,數位時代翻拍
(圖說:華郵的Talent Network首頁,數位時代翻拍)

《華盛頓郵報》這個老牌的媒體近日推出了一個名為「Talent Network」的計畫。

在這個計畫網站的首頁,寫下了這麼一段話:「We want the best freelance talent to help us tell the stories. Join the Talent Network and become part of a great freelance journalist network.」。簡單來說,這個計畫試圖提供一個媒合的平台,打造一個連結起自由媒體工作者與新聞媒體業者的網絡

在〈華盛頓郵報做媒體界Uber,變革再起〉這篇文章中,作者將華盛頓郵報這個平台看作是Uber商業模式的應用。並認為這個意圖要打造媒體界Uber的計畫,會帶來一場新聞媒體的全面變革。

圖說:Facebook Instant Article手機介面,外媒翻拍
(圖說:Facebook Instant Article手機介面,外媒翻拍)

晚近幾年來,隨著網路、行動網路、社群媒體等數位潮流的發展,傳統的新聞產業早已在一波又一波的挑戰中,或自願或被迫地尋求突破與改變。例如,Facebook在幾個月前正式宣佈推出「Instant Articles」這個功能,雖然看起來這個功能像是要提供用戶更快速、更好的閱讀經驗。但實際上,Facebook所做的正是要將自身打造為一個廣泛地聚集各媒體、新聞內容的平台。為了達到此一目的,Facebook還拋出了內容廣告收益全歸媒體所有的大塊牛肉。據聞,連《紐約時報》這個老牌媒體也考慮買單。此外,就在前幾天(6月22日),Google也發佈了「News Lab」這個新專案,它讓新聞工作者們可以透過Google所提供的各種工具與數據,生產出更「數位」的新聞內容。此舉,更是試圖徹底改造媒體與新聞產製的過程。

圖說:Google News Lab發佈時的附圖,數位時代翻攝
(圖說:Google News Lab發佈時的附圖,數位時代翻攝)

因此,回過頭來看,《華盛頓郵報》這次的Talent Network計畫,自然也是晚近幾年來傳統媒體產業尋求突破與生存的一部分。而其作法,就像上述那篇文章的作者所說,試圖引入Uber模式的變革。透過提供一個網絡平台,讓編輯與自由媒體工作者能夠在其中媒合,以冀達到最快速、專業的新聞產製。而這個計畫中,最關鍵的當然就是這個進行媒合作用的網絡平台。因為我們都知道,自由媒體工作者並不是新鮮事。新鮮的在於,這一Uber模式的網絡平台將改變新聞的產製過程,以及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模式。

在〈華盛頓郵報做媒體界Uber,變革再起〉這篇文章的作者看來,這一變革對於傳統媒體工作者將帶來正面的影響。他認為,相較於傳統媒體工作者面對的新聞產製過程,要求截稿時間、又得勞苦奔波, Uber模式則提供了一種新的機會,讓未來的媒體工作將變得更加自由與輕鬆,也將吸引更多傳統媒體工作者加入。我不確定這樣的評價在已是自由媒體工作者的眼中看來是否正確。但若是我們更進一步地從Uber本身所隱含的問題來反思的話,我懷疑我們真能如此樂觀?

所謂Uber的商業模式,其實就建立在一種共享或合作的網絡經濟之上,透過這個網絡的連結,人們可以便利地取得或是供給所需的服務與商品。因此,相較於傳統的計程車營運模式,司機必須要加入一個車行,並在其管理下工作,Uber所提供的則是一個平台,讓消費者與Uber司機可直接透過行動電話應用程式媒合。

這種立基於共享網絡之上而形成的生產模式,相較於過去以「公司」這類管理組織為中心的生產模式來說,便因網絡所具有的彈性與開放性使其更快速也更有效率。《華盛頓郵報》想要透過Talent Network平台獲得的就是這種彈性與便利。換言之,有了這個平台,編輯們就不用再煩惱某個專題在公司中找不到適合的專業人才,或是必須要派一組記者遠赴異地取得新聞素材。只要透過這個平台,新聞編輯者不僅可以找到各類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在時空上也能夠突破過去的阻礙,即時獲得遠處異地的相關資訊與專業報導

這樣看起來,以共享網絡為基礎的商業模式似乎百利而無一害?如果我們暫且先不討論Uber與各國法律規定衝突所引發的爭議,似乎人們對於Uber的評價也是相當正面。那麼,問題到底在哪裡?首先,一個比較多人已開始憂慮、也跟法律相關的陰暗面是:出了事誰來負責?近年來被網友們戲稱為「翟神」的翟本喬,在去年底Uber初進軍台灣市場時,就在其臉書上提出「打臉」聲明,認為Uber在發生事故時的處理上令人疑慮。換言之,以共享網絡為基礎的商業模式中,由於缺乏過去那種明確的中心組織,這使得發生事故時責任的歸屬上便產生灰色地帶。

圖說:Uber公開招募個人司機帶自家車加入Uber。圖片來源:網友提供。
(圖說:Uber公開招募個人司機帶自家車加入Uber。圖片來源:網友提供。)

另一方面,灰色地帶不僅產生在消費者權益這端,作為以共享網絡為基礎的新興經濟模式之下的勞動者,同樣也面臨了看不清楚的風險。簡言之,當Uber這類服務將自身定位僅為提供媒合平台時,這意味著它否認了與Uber司機間的僱傭關係。這樣的政策最近在美國加州踢到了鐵板。加州勞工委員會判定,Uber司機與Uber之前乃是正式的僱傭關係。然而,由於此一判決僅為個案,並無法套用在所有Uber司機身上。這意味著,現在多數的Uber司機並不受到各國的勞動法規的保護。

循此,至少從這兩點來看,《華盛頓郵報》的Talent Network計畫似乎不是全然那麼樂觀的,不是嗎?美其名有了「自由」的工作機會,但卻可能是犧牲了各種「安全」的保障。甚至,當這樣的模式真的成為各大媒體仿效的對象時,當媒體老闆們可以「輕輕鬆鬆」從這個網絡平台中得到各種專業──且更快──的新聞報導時,媒體工作者的過去以僱傭關係為基礎的勞動環境勢必受到衝擊。

近年來,諸如派遣人員這類「非典型」的工作型態已不斷惡化勞動者的處境。如今,倘若我們又放任以共享網絡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以「自由」之名行過往剝削之實的話,恐怕所謂的「創新」也不過是數位化這個新瓶子裡裝進了資本主義的舊酒罷了。而所謂「共享」的美好宣言,其實只是在掩蓋著不僅是勞動者的經濟利益受剝削,整個共享網絡的「關係」、與「信任」等無形資本也都被資本家利用來再生產利益。

科技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模式。工業革命後帶來的機械大量生產,瓦解了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生產。也進一步讓男人在掌握經濟大權之外,更進一步佔據了支配的位階。而隨著全球化的運輸與通訊技術的發達,跨國性的生產、消費與生活模式,不僅成了二十一世紀各大都市的面貌,也造就了一種新興的「移動菁英」。

如今,在數位浪潮之下,(數位)科技的發展究竟會帶來更公義、良善的社會,還是只是以一種「創新」的方式再製剝削與不平等?也許,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能注意到這些「創新」背後所隱含的更多的社會意義吧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