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矽谷忙人而生:營養液代餐Soylent 2.0來了
為矽谷忙人而生:營養液代餐Soylent 2.0來了
2015.08.04 | 科技

總是為了工作忙碌的你,如何解決每一餐?除了10分鐘狼吞虎嚥吃完便當,或是乾脆餓肚子餓到胃痛,營養液代餐Soylent也許是好一點的選擇。自從Soylent 1.0在去年問世之後,矽谷掀起一波液體代餐風潮。本周,Soylent宣布2.0版本開始接受預購,預計10月出貨。

新款營養液代餐Soylent 2.0開始接受預購

圖說:新款營養液代餐Soylent 2.0開始接受預購。圖片來源:Soylent

泡水即飲的營養代餐

Soylent成立於2013年,創辦人暨執行長羅伯‧萊恩哈特(Rob Rhinehart)原本是位工程師。他向《紐約時報》表示,當初他在一家無線通訊公司工作,不僅工時長、飲食習慣也很差。於是他決定為了那些跟自己一樣忙碌的工作者打造一款方便食用的代餐,取名Soylent。Soylent是一種粉末,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泡水沖開就能飲用,可以補足一餐所需的營養。

Soylent只要泡水沖開就能飲用

圖說:Soylent只要泡水沖開就能飲用。圖片來源:Soylent

萊恩哈特將Soylent放到群眾募資網站Tilt集資。沒想到成功吸引大眾目光,獲得超過300萬美元資金,創下食品類專案在群眾募資平台金額最高的紀錄。《The New Yorker》指出,Soylent出現,被視為是「食物的終結」(the end of food)。除了省下吃飯的時間,Soylent還很省錢。每月付70美元,就能買到相當於28份代餐的Soylent粉,等於每餐只要花2.5美元。

有趣的是,Soylent命名來自於1973年的科幻電影《超世紀諜殺案》(Soylent Green)。這部電影改編自科幻小說,描述在2022年,由於人口過剩和資源匱乏,因此大多數人只能倚賴由大豆和扁豆製成的人工食品soylent維持生命,殊不知最熱門的soylent green其實是由人肉製作而成。

由於之前的營養粉大受歡迎,Soylent在本周宣布Soylent 2.0開始接受預購,今年10月將正式上市。

Soylent 2.0是罐裝營養液,因此使用者不需要像之前一樣,必須先加水沖泡才能飲用。在運送過程中,粉狀明明比液狀來得方便,為什麼萊恩哈特會選擇推出2.0版本?面對《The Verge》詢問,萊恩哈特說,他明白運送罐裝營養液比較沒效率,但是液體不需要冷藏,而且比較容易保存,室溫下可以放置1年。

飲食分兩種:功能性和社交性

目前市面上除了Soylent之外,還有Schmoylent、Schmilk、People Chow等代餐。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這些粉末通常含有鎂、鋅和維生素,在矽谷非常搶手,有些消費者甚至必須等待1個月到半年才能拿到訂貨。看好這波熱潮,創投也紛紛注資壓寶。例如今年1月,Soylent就獲得一筆2千萬美元A輪投資,由Andreessen Horowitz領投。

不過,這類營養代餐的盛行讓人不禁懷疑,難道我們真的忙到沒有時間坐下來,和至親好友好好吃一頓飯嗎?而飲食的價值,難道只剩下填飽肚子、維繫性命嗎?接受《The New Yorker》採訪時,萊恩哈特澄清,他並不希望Soylent取代所有食物。「未來,飲食將會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功能性,另一種則是為了體驗和社交,」他說。

關鍵字: #矽谷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