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士灝] 人才何去何從?迎接人才時代的降臨
[洪士灝] 人才何去何從?迎接人才時代的降臨
2015.08.19 | 行銷

又到了要真正送走畢業研究生的季節,七月通常是我一年之中最忙的一個月,但也是最豐收的一個月。看到學生研究有成、苦盡甘來所獲得的喜悅,有些許的寬慰,然而看到某些同學對就業的選擇,又不禁為他們前途捏一把冷汗。

大部份研究生,即使拿到碩士、博士,在我的眼中,也還只是一群未經世事的大孩子 -- 請不要搞錯我的意思了,我沒有貶低學生的意思,只是表達我的關心之意,我也沒有想說教或是主動提供意見,因為人都長這麼大了,總得為自己的抉擇負責任。

去哪家公司?先主動認識那些公司!

如果有人來問我去A公司還是B公司比較好,我會請他/她先去搞清楚A公司和B公司的狀況,包括職缺的內容、任職單位的任務、長官的特性,才好仔細分析,否則我們只能泛泛閒聊A公司的過去、B公司的前景,大概無濟於事,而我也不會斬釘截鐵說哪個選擇比較好,一來這是學生的功課,我不應介入而為此負責,二來話如果傳出去,變成我說某公司壞話,倒是很容易被誤會。

有趣的是,這些年來,我很少看到學生對於未來工作環境有足夠的了解,倒是很多連起碼的認識都沒有,就跟人家簽了約。問他為什麼去,有人說想去大公司閱歷一下,但是他也不知道去了之後可以閱歷些什麼;有人的長輩說大公司比較穩定,最好是去公家單位,為此寧可坐視自己的青春和才華浪費在無用武之地。

這些年很多資訊系的學生畢業後喜歡去大公司,尤其是賺錢的大公司。與其對業界做廣泛的了解、對想去的公司做深入的研究,很多學生似乎比較愛聽學長的話,願意在PTT上道聽途說,甚至聽從家長的意願,反正一路都這樣跟著大家走來,不是嗎?但有沒有想過,這些大都是根據過去幾年的狀況,或是傳統「大就是穩」的想法,或許就像買房子一定會賺一樣,是一種基於有限經驗卻值得信賴的概念。

轉行念資訊?累積多領域專長

現在很多人想轉資訊(又稱電腦科學,CS),但CS其實可以跟很多的技術搭配,來深入解決各個領域所遇到的問題。所以,想轉CS的人,倒是不必放棄原有的專長。

例如念網路的,不妨看看「軟體定義網路」(SDN),做系統的也可以來研究一下「網路功能虛擬化」(NFV)的概念。從雲端開始談物聯網、資料中心,用了很多網路的技術,但不是僅僅知道網路就行的。

舉實例來說,我有學生在電子業做過硬體工程師,在我實驗室正好來做OpneCL+FPGA的研究,要跨過軟硬體的介面會比較吃力一點,但跨過後就可以利用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能夠解決更多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再把這個技術連結到醫療的應用,由線變成面,發展的機會就更多了。

類似以上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很多,但是學生如果不信這套,不想花時間學的話,我寫再多也沒有用。

憑著單一領域幾個獨立的專長可以混一輩子的時代大概快結束了,不信這套,不想花時間學的話,以後就知道日子難過了。

出國工作?

近幾年選擇出國的人越來越多,但知道國外狀況的卻蓼蓼無幾。想離開這個被許多年輕人稱為鬼島的地方,到國外去工作,是我從這個世代越來越常聽見的心聲。家境略好的,花錢出國去念個碩士,然後留在國外工作,彷彿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留學風氣。

其實有能力的話,不用花錢出國留學也能直接出國工作。如果對國外的需求沒有概念的話,不妨去看看一些國外業界在做的東西,或是一些職缺的說明,看看有哪些是感興趣的,再從這些業界的領域連結回到學術的專長。很多東西可以自學,而且若是自學有成,人家會更欣賞你。

我一直主張「人才無國界」,出國工作與留在國內,沒有哪一個是絕對比較好的選擇。但與其留在國內有志難伸,或是鬱鬱寡歡,不如就出國去吧。不過,留在國內也有留在國內的好處,話說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黯淡的,或許我們有機會目睹曙光,那也是難得的經驗。

在高科技業生存發展

很多人喜歡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不知世界在變革,台灣在震盪,如果不能掌握趨勢,待在大公司也未必有保障。最近HTC裁員15%,有什麼值得驚訝的呢?過去的成功經驗和功臣,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公司再大也沒有用。很多世界級的大公司都裁員過,汰舊換新是很正常的事,要想在高科技業過安穩的日子,反而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要想在高科技業生存發展,必須要有兩把刷子。一方面是領導階層具有商業創新的能力,能夠帶領員工做創新和研發;一方面是有能幹的基層技術人才,能夠把最新的東西迅速做出來。所以前瞻研發、設計、代工,是高科技業要蓬勃發展的重要工作,缺一不可。但由於早年因緣際會引進美國、日本的技術,加上政府的扶持,台灣順利發展出高科技代工產業的模式。即便一開始沒有前瞻研發設計的能力,也藉由代工培養出很多基層的技術人才,逐漸升格掌握設計的的能力,但前瞻研發始終只是聊備一格。

國內資訊科技界的生態

台灣產業以代工設計而自滿,以身為快老二為榮。我們約莫十年前訪問過幫大公司代工做Windows手機的HTC,那時候HTC主要是按照客戶的需求設計手機的硬體,軟體部門長官說,唯一能夠更動的,是與周邊硬體相關的驅動程式而已。

HTC因緣際會接收了Google的軟體,成為Android手機的先驅者,但根本上並沒有跳脫出代工設計者的框架。

我幾年前曾用「眼看他樓起了,眼看他樓塌了」來形容我對HTC的感覺。我沒有想詛咒這家公司,我有不少學生在HTC工作,我只是老實說出我對高科技業界的觀察。平心而論,這也不是誰的錯,想要一隻慣於在棲息地與其他同類爭食的鷗鳥,一下子學會如何像老鷹般振翅高飛、俯衝飛行,怎麼可能呢? 近日一堆評論者的馬後炮,也不過是落井下石、打落水狗的後見之明而已。

放眼四周,還有那些大公司能去的? 我不是說大公司不能去,而是說「非大公司不去」的思維,應該要適可而止。尤其是過去靠著三樣法寶賺錢的高科技神話,應該要被重新檢驗。哪三樣法寶?

(1)靠政府補貼壯大經濟規模
(2)靠低薪資結構和社會的支持來降低營運成本
(3)靠分紅獎金吸引高素質人才來超時工作。

在政府財政困難、薪資失衡、國外挖角人才的情況下,這三寶還能靈驗到幾時?

發現曙光,更要起得早、好裝備

然而,對於眼光好、有準備的人來說,世界的變革和社會的震盪不是災難,而是寶貴的機會。要比人家先發現曙光,起碼的條件是要起得早、整理好裝備,如果爬得比別人高,就有較高的機會看到第一到曙光。不過,如果烏雲敝日的話,那也不是末日,隔天再來就是了。

沒有大動盪,幾乎是不可能撼動乃至於改變大環境的。從代工(OEM)到代設計(ODM),基本上還是被動地受人委託辦事,所以只要提升技術就行,轉型相對容易。但是從代設計到自主創新,就得擺脫那種舊文化的束縛。很多人只願意從事馬上就能有賺錢的行業,只想做自己已經會做的工作,不會做的事情都得要靠人教,都不能算是創新時代所需的人才,更不用提那些有人想教還不努力學,學不好還牽拖師長的人了。

不同類型的人才

為了討論方便,承上段的論述,我在這裡要對所謂的「人才」略加分類,台灣目前很大部分資訊產業的從業人員,即便做得還不錯,也只能算是「按表操課的人才」,而轉型到新時代所欠缺的真正能夠做「自主創新的人才」,原本就不多,但就算被學校訓練出來,很多也被業界的保守生態消磨殆盡。看過「分歧者」(Divergent)這部小說或電影嗎? 不安分守己的人,會被社會所排擠和消滅的。

東方的文化,過於強調社會的安定性,因此國家喜歡「按表操課的人才」的程度遠大於「自主創新的人才」。誰說一定要訂課綱? 誰說人才一定要有高等學歷? 誰說人才一定要念台清交成? 社會上許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不斷的考試,只是為了將人民做篩選和分類: 網羅一小部分資質較為出眾的,收為朝廷所用,免得出來造反;更重要的是,讓大多數被刷下來的人成為認證過的魯蛇,安分守己做份內的事。

現今有些大公司也是如此,網羅所有的人才,是為了讓競爭對手沒有人才可用。有時候寧可把人才閒置,也不要讓他投奔敵營。這在台灣的高科技界屢見不鮮,因為台灣似乎就只有「這麼多」人才,給幾家大公司瓜分下去就沒剩幾個。但,真的是這樣嗎?

台灣人才並不少:短期任務為主,長期研發等候

首先,從資方的角度看,想做穩賺不賠生意的慣老闆覺得價廉有料的人才不夠,想做新創卻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找不到人,而賺錢的知名大公司吸納了大量的人才卻還覺得不夠,所以幾乎遇到每位做資訊科技的朋友,都大喊人才不夠,要學界多培育一些人才。

但是,國內大部分要的幾乎都是「按表操課的人才」。當我對業界說要注重研發的時候,他們說沒辦法,公司資源不足,有賺錢的壓力,只能先想辦法完成長官交代的短期任務。所以,學生就算在學校研究出一些國外產業需要的技術,或是國內產業三年後需要的技術,進了台灣的業界似乎也無用武之地。

學界研究無用?分清楚「前瞻實務型研究」與學術研究

業界用不到研究成果也就算了,但有些業界人士還不分青紅皂白高唱學界研究無用論,把我們辛苦經營的「前瞻實務型研究」跟業界真正用不到的學術研究放在一起韃伐;而部分學院派人士,不知道是基於自身利益還是見識淺薄,把「前瞻實務型研究」跟「產業實務型研究」看成一類去批判,說學術論文數量不足,讓我們在經營研究計畫時看到不知所云的評審結果。

所以,在過去以及現階段的台灣,要持續以「自主創新的人才」自許並不容易。若是到業界,不知道熬多少年才有自主創新的空間;若是去學術界,則多半越走越學術化,很少有人敢在菜鳥時期選擇做產學合作,要嘛就是熬到著作等身之後才以大師的身分事半功倍地做產學計畫,至於做得如何,那就是另一件事了。

這些我們早就知道的問題,在高科技代工產業鼎盛的時期,根本不重要,也都沒關係。所以大家現在批評廣設大學的政策,很多是後知後覺。如果以當年的框架來論,不就是多開一些方便法門來造就一些貌似人才的大學畢業生,讓高科技代工產業獲得更多「按表操課的人才」來運用嗎?可惜時不我予,中國開放太早、進步太快,否則台灣現在可能還是錢淹腳目,大概也沒人在乎人才何去何從的問題了。

個人的課題

其次,從個人的角度看,如何讓自己成為人才?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發現近年有件有趣的事情,不少人在網路上喜歡以魯蛇自居,但發表出令人驚艷的文章和看法。世界在變,在資訊發達的今天,誰說個人不能自我學習,把自己教育成為人才呢? 在重視按表操課的教育場域,誰說那些一路受到優質正統教育培植長大的學生,就是能夠適應未來環境的人才呢?

昨天看到翟本喬學長的臉書上幫自己的公司徵人,他提供一個秘訣:

公司職缺上所列 "資格" 一欄,都有一個隱藏算式在裡面:
((學歷+經歷+...) OR "高手")
如果你可以證明你不需要學歷,你就不需要學歷!

成大資工黃敬群教授(jserv)就是一個例子。他一個大學沒畢業、沒出國留學的人,去過好幾家大公司,在專業上受人敬重,乃至於被成大延攬去教書,關鍵就在於「高手」二字。

成為高手、肯定自己:不要被排名抹殺自信!

我時常鼓勵資工系的學生,把「成為高手」作為在學與職涯的目標。我說,如果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加上對於特定領域的「熱情」,要成為高手並不難,但包括台大學生在內的一般人通常覺得很難,為什麼呢?

因為從小到大的考試,只有在標準跑道上搶那一個第一名,所以很多人覺得自己一輩子不可能才華出眾。

我看到不少心理、心態不大正常的中老年人,無論成功與否,他們長期處於壓抑之中,「凡事都要比」是他們從小被訓練成的反射習性,在學比名次,出社會比名位財富,成家後比子女成就,一輩子都在比,在乎他人的眼光,活得不大愉快。所以坊間宗教團體和心靈療癒的書籍一大堆,不是沒有原因的。

很遺憾地,過去和現階段的業界文化,似乎在用盡各種可能的方法在壓榨個人的勞力,讓個人無所適從,只得接受擺布。我想所謂的「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原則上是沒錯,但未必一定要一窩蜂地到人多的地方想辦法出人頭地,或是當墊腳石。所以我上面提到「獨立思考」和「熱情」,其實不只對成為高手很重要,根本上是維持健全的人格所需要的。

小確幸與自我實現:格局幫妳面對逆境

當然,您可以忽略我講的這些,尤其是台大資工的學生,光是憑學歷就有一堆公司來找,但幾年後會如何? 當然,大公司需要各種人才,只要專業才能出眾,公司升遷管道暢通,未必不是一個好選項。

但是在這個高科技轉型迅速的年代,如果您不把格局和視野放大,不把握自我學習成長的機會,而只是看到短期的機會和利益,那麼難保將來能順利跨越逆境

其實有很多專業的小公司,或是新創公司,幾個有共同信念的合夥人,靠著累積經驗、研發技術來提昇公司和個人的價值。只要有料、目標正確,即使公司還沒開始賺錢,公司和個人的價值都有機會與日俱增。

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成為特定領域的人才,但這必須經過某些過程。在這個嘴上講要「人盡其才」的大環境裡,人才被壓抑甚至摧毀的現象,超過我們常識所能理解的,所以個人自己必須有所警覺。

谷底反彈:button up的改變社會

我前面提到,對於眼光好、有準備的人來說,世界的變革和社會的震盪不是災難,而是寶貴的機會。事實上,非得要跌到谷底,才有反彈躍升的可能,似乎就是目前的寫照。

國家開始警覺到問題的嚴重性,正在尋找對策。雖然目前掌權的還是會講話、會作秀的人多過於真的懂、會做事的人,但民眾逐漸在覺醒,促進改革的力量正在增長,雖然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至少讓想做事的人多了一些機會。

業界開始警覺到問題的嚴重性,也正在尋找對策。雖然目前檯面上還是那些功績彪炳的大老,但資本家正在找出路,尋求新創的道路,新生代也逐漸在覺醒,知道人才無國界,雖然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至少讓有才能的人多了一些機會。

尊重人才

至於與人才培育息息相關的學校,則不應繼續當成「人才加工廠」,訂定各種制度來謀取方便和效率,或是遵奉上級指示灌輸特定意識形態;也不應過度重視比較和競爭來做為「人才封裝測試廠」,僅僅是授以學位將人才標示和分流,只會造成學位的貶值和人才的耗損;更不應該忽視其社會責任,將自己封閉在學術的象牙塔中。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在學校裡看到各種人才被尊重,多元化人才的培育管道,以及讓人才在產業和社會上有充分發展的舞台。以下這篇我五年前在部落格上紀錄下的願景,希望有實現的一天。
以人才為中心的未來 (2010年4月21日)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21.html

最近在閱讀『超現未來的十大趨勢』(James Canton),提到以人才為中心的未來,簡言之,強調人才罕有,企業無不積極尋求人才,以人才為核心的導向,是企業成功的要件。反之,儘管經理人才十分能幹,漠視員工,只重視數字和績效來討好投資者的策略取向,終究導致人才流失。未來,最好的人才可以獨力作業,不必待在特定的工作場所,人才爭奪戰決定國家和機構的未來。

試問,我們的國家機器有注重人才的培育嗎?大學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場所嗎?機構有重視和善待人才嗎?學生族群有以成為人才自許而自動自發的學習嗎?懂得念書和吸收知識就算的上是人才嗎?如何成為真正與眾不同的人才呢?

台灣的大學不善待教授,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在各國爭取人才的年代,台灣還是老神在在,一昧要求數字,什麼世界大學排名,以期刊發表篇數評比教授成就,由政客乃至大學校長院長,已經把教授視為『政治績效』的生產工具。對此,我深深不以為然,我到學校來教書,就是要造就人才以及提昇研究層次,原來就沒想到有那麼多的阻力,感嘆之餘,只有勉強應付了。

沒關係,還有時間!是人才的終有一日有出頭天,以各種方式和管道充實自己還是最重要的,迎接人才時代的降臨吧!

原文出處:洪士灝臉書

關鍵字: #新創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今日的手機能在艷陽下持續運作,而電動車也能從零下的極地順利駛出,精準感測周遭環境?

看似尋常的應用場景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默默進行的「溫度偏移校正」關鍵晶片。這類負責環境感知、並能進行溫度補償的「驅動晶片」,是電子元件穩定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塊高階驅動IC的研發,長期以來卻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得臺灣眾多在零組件領域傲視全球的廠商,在高階應用市場中受制於人。

矽眾科技鎖定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要替臺灣補足產業鏈缺口

「我們臺灣在零組件領域,其實有很多世界第一,例如在全球市佔率領先的振盪器,但始終難以打進高階產品線,就是因為缺少能驅動這些零組件的高階晶片。」矽眾科技創辦人陳世綸開宗明義地指出產業痛點。他解釋,許多臺灣零組件廠商雖擁有卓越的製造能力,但在高階驅動晶片上卻高度仰賴美日大廠,而國際大廠往往不願開放最先進技術,臺灣廠商因此缺乏在價值鏈高附加價值鏈段的話語權,只能在低利潤的紅海市場中競爭。如何打破技術封鎖、強化自主關鍵技術,成為臺灣電子產業邁向國際高端市場的關鍵課題。

而矽眾科技的成立,正是為了補上這道斷鏈而生。作為少數專注零組件驅動晶片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P)開發的企業,當AI運算與電動車市場爆發性成長,矽眾科技以可重複授權、穩定可靠的矽智財解決方案,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陳世綸說當高階電子產品對穩定性的要求日益嚴苛,就更考驗元件必須能在高溫、低溫甚至劇烈溫度變化下維持效能。這正是「溫度補償」(Temperature Compensation)技術的關鍵價值所在。

「矽眾科技的IP 就像貼心的助理,提醒元件「冷了多穿衣服、熱了脫下外套」,透過溫度補償即時調整參數,即使處於零下 40 度的嚴寒或高達 140 度的酷熱環境,訊號依然能保持精準一致。」陳世綸生動地形容 。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圖/ 數位時代

他進一步解釋,晶片內整合了類比的溫度感測器來偵測環境溫度,並將數據傳送給數位電路進行判斷與分析,數位電路再發出指令,精準校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感測器的參數,確保其在不同溫度下都能提供正確值,避免因溫度變化導致的誤差和功能喪失,例如手機熱當或汽車失靈 。這種「類比感知+數位判斷校準」的整合能力,正是矽眾科技在高階驅動晶片領域所構築的技術壁壘。

陳世綸表示,矽眾科技之所以選擇IP這條賽道,正是看準了其在產業中的獨特價值。作為IP公司,其設計模組能適用於從0.18微米的成熟製程到小於10奈米的先進製程,客戶可根據自身產品需求快速整合,大幅縮短開發週期。這種靈活性,不僅讓矽眾能服務更廣泛的客戶群,也賦予了臺灣零組件廠商快速切入高階市場的機會。

晶創IC補助計畫奧援,矽眾科技以IP挺進高階市場布局全球

然而,IP的研發是條燒錢的漫漫長路。陳世綸坦言,由於IP的價值在於其穩定性與可重複使用性,但要達到這個門檻需反覆測試與驗證 。他透露,矽眾科技的IP中,每個驅動電路區塊都必須經過數次的設計定案(tape-out)與實體測試,而每次的成本都高達數萬至數十萬美金不等。「沒有政府的計畫支持我們根本做不到,」陳世綸感念地表示,而他口中的計畫正是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讓團隊得以持續突破與精進,追求每個電路區塊的極致穩定性與精準度。

晶創IC補助計畫的資金補助,不僅加速矽眾科技的測試進程,也成功讓這個具備溫補能力的高階驅動晶片IP跨入車用與AI市場 。陳世綸說明,此IP主要針對高階MEMS零組件,特別是應用於5G手機、低軌道衛星、AI伺服器中需要高頻率、高準確度且耐溫的振盪器 。同時,它也符合嚴苛的車用認證,確保車載系統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 。此外,此IP亦可支援手機中的胎壓偵測、高度偵測等MEMS感測器,因未來的電子產品將大量使用這類元件,且需具備溫度補償能力以維持精準度 。

如今,矽眾科技已與美加、日本、歐洲及臺灣等國內外大廠展開合作。陳世綸欣喜地表示,許多客戶原本因買不到關鍵驅動晶片而受限於低階市場,現在矽眾科技的IP補上了這一塊,他們也終於能進軍高毛利產品線。目前,已有合作夥伴將矽眾的高階驅動晶片IP導入車用認證流程,未來甚至可望進一步進入低軌道衛星與醫療穿戴市場。

矽眾科技站穩利基市場,與全球MEMS企業共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
圖/ 數位時代

比起一家公司從頭到尾包辦整顆IC的傳統模式,IP公司更像是站在舞臺後方的設計者,協助每一位客戶量身打造表演服、背景道具與燈光效果,讓他們能快速踏上國際舞臺。「我們不做整套產品,但我們讓臺灣的零組件有機會躋身高階應用,不再只是代工。」陳世綸堅定地說,矽眾科技的策略,是站在面對未來5到10年需求的位置上,看見即將來臨的市場缺口,然後在它出現前就先把技術準備好 。

「我們希望矽眾科技未來是跟著全球 MEMS 企業一起共舞,」陳世綸生動的描繪出公司的願景,矽眾科技透過獨特的IP商業模式、關鍵的溫度補償技術以及晶創IC補助計畫的強力奧援,不僅成功在利基市場中站穩腳步,更為臺灣半導體產業開闢了一條高值化的新路徑。這項成果不僅是矽眾科技自身的里程碑,也證明臺灣的IC設計實力,已在全球高階半導體供應鏈中找到了新的戰略位置,從過去的「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引領臺灣零組件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矽眾科技
- 創辦人:陳世綸
- 核心技術:5G通信、人工智慧、物聯網、車用電子矽智財(IP)設計服務
- 資本額:新臺幣1仟700萬元
- 員工數:6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