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Facebook、亞馬遜,這些巨頭是如何「從小處著手做起」?
Google、Facebook、亞馬遜,這些巨頭是如何「從小處著手做起」?
2015.08.31 | Facebook

「所有最具知名度和最讓人愛不釋手的事物,都是從小處著手開始的。」— Joel Gascoigne

來自Buffer的執行長Joel在不久前寫了篇文章專門描述新項目要從小處做起的重要性。文章中他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人們在為別人的新產品讚歎不已的同時,卻往往會忽視掉別人把產品做到這一步所經歷的漫長艱辛的歷程。

「人們很難理解一個產品或者品牌能獲得今天的成就,其所經歷的演變過程所做出的貢獻以及該經歷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Joel繼續提到,從一個小項目做起更容易獲得成功。從小處著手,然後不斷的壯大。

「別(在一開始就)去考慮建立什麼新創公司,那都是不成熟的捷徑。只要去打造那些看上去很有趣的東西就行了。」— Paul Graham

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當今世上舉足輕重的這些互聯網企業,在當初起步的時候,所做的事情是如何的細小,我覺得我們往回看看過往的歷史將會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一個公司產品的設計,雖然不能讓我們窺探公司背後所發生的事情的全貌,但去看看它們過往的設計依然不失為一個窺視它們的發展過程的方式。另外,這些公司的創辦人對於他們為什麼當初都是從小處著手,以及為何最終獲得了今天的成功,都提出了非常有用的建議。

下面我們就們就開始看看這些巨頭,是如何從一開始的微不足道蛻變到今天的舉足輕重的吧。

Facebook —「做個長遠的產品」

「我要做的就是一個長遠的產品。所有其他的事情都只會分散我的注意力」 — Mark Zuckerberg

Zuckerberg的願景很大:讓世界透過社交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但在最開始的時候他的目標只是為了將大學生連接起來而已,而到了今天卻已經發展成為世上最大的、最流行的社交網絡之一了。且因為Zuckerberg所承諾的對該公司的不斷建設,Facebook今天還在不斷的發展壯大。

「我知道這話說出來讓人感覺很老套,但是我確實很熱衷於改善人們的生活,特別是社交方面的... 讓整個世界變得更開放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這需要10到15年的努力。」

2004年剛成立時的Facebook

比起剛開始的時候,今天的Facebook已經變得更龐大和更複雜,但是Zuckerberg 依然保持著它當時承諾的願景

「Facebook裡面的很多原則都涉及到,如果人們能夠觸及到更多的信息,聯繫更緊密,世界就將會變得更美好;人們就會有更多的互相理解,更多的同理心。這就是我自己的指導方針。在我碰到困難的時候,我有時真的想放棄了,但正是這個核心方針又讓把我拉了回來。」

2013年的Facebook

Google —「把一件事做好」

「當年Sergey和我創立Google的時候,我們希望,但是並沒有預期,Google會達到現在的規模和影響力。我們強烈且持久的興趣就是客觀上讓人們能夠更有效的找到想要的訊息」 — Larry Page

1998年的Google:

Google的設計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簡潔的界面,即使這個公司已經擴展和增加地圖,YouTube,Gmail以及Drive等更多的產品和服務。當你打開Google.com的時候,我們會看到Google依然是一如既往的關注著這最根本的一點:訊息搜尋

「當您使用Google的時候,我們會以最快的方式滿足您的要求。」 — Larry Page

2014的Google

Tumblr —「為解決自身問題而創造」

David Karp之所以創建Tumblr的原因,一開始僅僅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當時部落格已經非常流行,但是關注點僅僅是文字的編寫,而Karp正確的判斷這並非所有人都樂意幹的事情。

「你會得到一個空白的輸入框,然後你需要想出一個可以說服讀者進行點擊的標題,然後需要你編寫幾段通過優美的HTML呈現出來的段落和佈局良好的圖片,然後你還可以提供一些音頻,完成一個真正的創作。」— David Karp

2007年的Tumblr

今天,Karp將Tumblr的成功歸功於它的「更多東西」這個願景,比如照片和GIF動畫等可視化元素,Tumblr將會繼續關注於打造出他的團隊喜歡使用的功能。

「一些到了今天依然非常正確的事實是,我認為Tumblr依然是一個首先為我們團隊內部而打造的產品,我們每天都會使用這個產品幾個小時。我認為這不僅僅讓這個產品獲得成功,還讓我們和Tumblr這個產品的本質更加接近,讓我們不至於偏離軌道過遠,讓我們能夠一直保持著最開始的願景。」

2014年的Tumblr

YouTube —「別假定你自己知道答案」

YouTube團隊承諾,他們將基於社群如何和他們的產品進行融合的基礎,以及基於此前的一些經驗,來驗證他們的假設和新功能的打造:

「我們對於YoutTube這個產品的發展其實有著很多的想法。比如可以效仿PayPal和eBay,我們可以把YouTube做成非常強大的視頻融入拍賣的方式,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我們現在的用戶會這樣使用我們的產品,所以我們並沒有增加這些功能。」— Chad Hurley

2005年的YouTube

共同創辦人Chad Hurley建議其他新創企業創辦人,需要聆聽他們的用戶來對他們的假設進行驗證,而不是一下子就跳入到一個龐大的產品藍圖裡面去,而是要符合你的公司的願景:

「當你開始打造產品的時候,別假設你知道所有的答案。聽聽你的社區(用戶)是怎麼說的,然後再進行調整。」

2014年的YouTube

Yahoo! —「為將來的擴展做準備」

Yahoo!,如所有這些提及的公司一樣,都是從解決一個特定問題的很小的項目開始的:創始人因為找不到之前曾經瀏覽過的網頁而苦惱,所以他們開始索引整個網絡。

「我們當時把它叫做〔Jerry萬維網訪問指南〕。在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全世界的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這個我們建立起來的數據庫了。」— Jerry Yang

1996年的雅虎

根據Yahoo!的這次經歷,聯合創始人楊致遠(Jerry Yang)建議大家應該為你的事業的擴張做好準備:

「我認為創業時你必須要考慮到將來有一天發生的大規模擴張。如果你的商業模式不會擴張的話,那麼也就代表最終這門生意是行不通的。」

2014年的雅虎

Amazon — 「客戶至上」

「我們透過客戶(的反饋)進行創新,然後又反過來為我們的客戶做貢獻。這成為了我們進行創新的試金石。」— Jeff Bezos

亞馬遜的創辦人Jeff Bezos,由始至今都堅持客戶至上這個原則,這也成為了亞馬遜最大的競爭優勢。

「我們亞馬遜有三個理念是在18年來一直堅持著的,它們也是我們得以成功的原因:客戶至上,創新,和耐心。」

1999年的亞馬遜

亞馬遜從最開始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在線書商,成為了今天無所不賣的在線零售巨頭。但即使發展迅猛,Bezos依然沒有改變客戶至上的這個初衷:

「當競爭對手早上起來沐浴的時候,他們是在想著如何去打敗另外一個競爭對手。而我們在早上沐浴的時候,想的卻是如何能夠為客戶帶來創新。」

2014年的亞馬遜

當然,現實中應該還有很多從小處著手進行創業並獲得巨大成功的例子。在Joel的文章中,他給大家分享了Dale Carnegie書上的例子《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別人》,該例子是從一個簡單的對話和一個索引卡上的簡單標註開始。

最後,大家不妨在評論中給出台灣的一些例子。

原文出處:Medium虎嗅網

@@ACTIVITYID:408@@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