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未來]侯孝賢X張鐵志Part2:接下來我可能會去試驗數位,也想拍台北
[電影的未來]侯孝賢X張鐵志Part2:接下來我可能會去試驗數位,也想拍台北
2015.09.02 | 人物

台灣新電影30年了,伴隨著時空移轉,如今告別了鎢絲燈光,迎來了數位時代,一個新的影像時代,因為網路與科技加乘之後,釋放出新的力量,讓電影拍攝方式更具想像,甚至從不可能變得可能,再一次催生台灣新電影,帶動新的創作形式,打破了創作邊界,昇華了電影產製與觀看體驗。但一切只是更逼真、更身歷其境、更多令人驚訝的細節嗎?什麼才是電影的未來?跟科技又有什麼關係?

《數位時代》客座主編張鐵志、導演侯孝賢在問答之間,細說他們的觀察與改變,朝著未知的將來探索前進。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回顧現在,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革新已經不是傳統膠卷,也不是硬碟檔案,而是更令人屏息的數位化表現方式。

電影還是可以深入的做,但要走向真正的現實

圖說明
(侯孝賢參加文化部記者會談電影《刺客聶隱娘》。攝影=李開明/照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張鐵志::你曾提到因為器材越來越普遍,數位相機拍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其實早就該被天翻地覆地改變了,所以你的意思是,天翻地覆的改變還沒有來到,還有很多新的表達形式可以再探索?

侯孝賢:
現在新的一代對要拍什麼還沒有想法。其實他的身邊、家人、生活種種,都是可以拍攝的材料。但他們沒有想到,還是在編故事、找特殊的場景,或設定奇怪的光。他們沒有走向真正的現實,所以還看不見。

張鐵志:現在人們觀看電影的平台越來越多,有電視、電腦、手機,觀眾可能越來越不願意上戲院。所以好萊塢拍更多的超級英雄和怪獸把人吸引進電影院,在中國也是越來越多大片。你覺得對電影工作者來說,要怎麼把觀眾拉回戲院?

侯孝賢:
家裡的小螢幕在聲光或是場面還是會有限制,但在大戲院就是要這種效果。所以大戲院會越來越厲害,像是IMAX現在到達的程度。以後大戲院一定是往那個方向走,會像一個表演場。

問題是,因為現在哪裡都可以看影片,所以有很多不同的表達形式。可能是專門在網路上看的,也可以是專門給電視播的,拍影片已經沒有什麼限制。但是當沒有了限制,自己就要很清楚拍的東西到底適不適合用手機看。如果要拍大的,就要在大型院線看。最適合手機的是什麼呢?漫畫。漫畫裡你需要遠鏡頭跳中鏡頭嗎?不需要,因為可以切割,可以用分解動作來拍,甚至可以是長條的。

當載體已經不同,就不能一成不變,只想模仿好萊塢。畢竟就算要模仿,特效的部分還是做不到,重點是你真的想要表達。就像文字一樣。文字的載體形式比較單純,因為不必去考慮形式上的問題,所以自然能往深處走,越走越深。

電影還是可以深入地做。你可以是非常真實地記錄,或者不像紀錄片而是安排式記錄。你可以讓身邊的人變成角色,你再調整他們的關係,或是重新搭配,就能更細微地深入到現實生活裡。

圖說明

張鐵志:網路時代的資訊快速流通,而侯孝賢電影給人的感覺是緩慢的,這是一個巨大的對比,你會擔心這個時代難以讓人好好地靜下來,看一本好書、好電影嗎?會覺得整個時代的氣氛因此越來越焦慮和急躁嗎?

侯孝賢:對,因為訊息太快了,人沒有辦法沉靜下來,就會被牽著鼻子走,你自己深刻的思考反而更重要。我所謂的思考是一種反射,就是在現實層面的現象,讓你看完之後會深刻地去想。

我希望有人願意用影像去呈現這些,去提供一條路,導引人往這條思考的路上走。以前這都是文字做的事,但現在的人如果已經不習慣看文字,是不是影像方面也能有同樣的能力呢?我認為一定有的,就看怎麼做。

張鐵志:以《刺客聶隱娘》來說,聶隱娘的故事本來更奇幻,但你採取寫實的拍法,這是因為客觀上技術的限制,還是你主觀的意願?

侯孝賢:
當然科技是會有限制,但主要不是因為科技,而是因為範圍的限制。這個限制對創作者來說很重要。唐朝是什麼?你不能漫無邊際,要有明確的事實。《刺客聶隱娘》的內容都有明確的年代和事件,一條一條組織起來。

例如田季安的父親田緒什麼時候死?怎麼死?他死的狀態只有一條短短的描述,就是「手握刀,臉呈驚怖狀,暴斃」。嘉誠公主嫁來,《新唐書》上有寫,她嫌翟車破敝,改乘金根車。翟車是公主坐的,金根車是皇后坐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她的個性。

這些都是發生在魏博的故事,當你有個範圍之後,就能把這些事件結構起來。我還是會以寫實為主,畢竟沒範圍的話,究竟要往哪裡去呢?

圖說明
(《刺客聶隱娘》劇照。劇照師=蔡正泰/照片提供=光點影業)

張鐵志:回到台灣的電影,80年代台灣的時代背景,讓台灣新電影的風格在世界電影史上有一席之地。可是從90年代以降,好像很難再定義所謂台灣電影有什麼獨特的風格,頂多是比較個人性的。未來台灣電影有機會找到自己獨特的風格嗎?

侯孝賢:
在表達上,台灣電影其實可以擺脫好萊塢很戲劇性的方式,回到寫實和純粹的影像。如果要追求寫實跟影像,因為現在的燈光和攝影技術,在過程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安排和捕捉影像,寫實性就會非常強,就能深入去探索或表達。但這樣一來,相對的娛樂性就會低。但娛樂性有好萊塢在引領風騷,你也不可能在於娛樂性取代它。坦白講,也做不過好萊塢啦!

我覺得這是多樣選擇中的某一部分,娛樂之外,也會有人很深沉地去拍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就像文學,通俗文學是最賣的,但真正的文學不會沒人看,更可以不停地翻看。還是會有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

我好想拍台北

張鐵志:關於台灣電影的未來,你在《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紀錄片裡曾提到,台灣電影的未來要思考在華人世界中的位置,而你給的答案是:應該要思考我們的邊緣性。能請你再深入地闡述,要如何從邊緣出發,去創造台灣電影的未來?

侯孝賢:
如果你在中心,就會不自覺地有中心的思考模式;如果你在邊緣,也不必模仿中心,可以思考邊緣的角度。邊緣的角度跟中心絕對不一樣,所以你可以先想好角度,再去拍要表達的東西。

其實從以前到現在都一樣,不是因為難不難,而是因為現在大家還是嚮往著大電影、大賣座,要考慮成本回收的問題

像《刺客聶隱娘》用44萬呎的底片拍攝,是為了我對顏色的想法。我沒辦法忍受物理的,而喜歡像底片一樣,光影色彩是化學的呈現。但是這遲早要改變,所以接下來我可能就會去試驗數位。數位可以加各種濾鏡,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去調節,看怎麼做才能夠達到自己的理想。因為題材內容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調性。

圖說明
(《刺客聶隱娘》用44萬呎的底片拍攝,展現了侯孝賢對光影及顏色的想像。劇照師=蔡正泰/照片提供=光點影業)

就像我好想拍台北。好奇怪,台北為什麼每天都有一堆人在街上拍攝呢?現在攝影機到處都是!以前如果要拍演員搭公車,要先借公車,安排所有的親戚去當乘客。現在不需要,只要拿個小相機拍,根本沒人會管。

像前面說的,用很自然的拍法。但這樣子就是寫實或真實嗎?其實不是。這其實是為了方便於演員的表演,找到盡量讓他不會受到干擾的拍攝方法。就像演員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樣,一旦習慣了,就會有他的生態和狀態。應該用最方便的方式,讓演員進入最好的狀態,而不是在那邊打好光,等著試戲排練。生活基本上是不需要排練的,只是剪裁的問題而已。

比起全球化,網路的影響更大

延伸閱讀:
侯孝賢x張鐵志Part1:現在很多年輕人還在模仿以前的拍法
侯孝賢X張鐵志Part3:碰到全球化,只要是有特色、在地的,反而會有人欣賞

@@BOOKID:126491@@

圖說明

侯孝賢:台灣電影導演,「台灣新電影」代表。國立藝專電影科畢,1973年進入電影界,以長鏡頭美學、固定鏡位、忽略敘事因果關係、寫實風格等為其特色。1989年以《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金獅獎,2015年以《刺客聶隱娘》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參與成立「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及「台北之家.光點台北」電影文化空間。

圖說明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專欄見於台港中主要媒體與外媒。歷任《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數位時代》顧問。現正參與辦網路新聞媒體「報導者」。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