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未來]導演趙德胤:如果沒有數位我不會來拍電影!
[電影的未來]導演趙德胤:如果沒有數位我不會來拍電影!
2015.09.13 | 人物

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這句話用在趙德胤身上,似乎再適切不過。不過才32歲,三部長片作品,永遠不超過10人的製作團隊、幾近無名的素人演員,和不足百萬的資金,更遑論游擊拍攝的土方法,沒有架設華麗的燈光和攝影軌道,卻在匱乏中淬煉出精準又冷冽的影像,和如草芥般令人不忍卒睹的殘酷人生。

圖說明
攝影 / 蔡仁譯

趙德胤獨特的敘事風格席捲全球超過150個大小國際影展,去年更以《冰毒》一片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而當時距離他第一次拍攝長片電影竟不過才短短3年。

跟所有藝術創作者一樣,趙德胤的作品與他的生命經驗息息相關。趙德胤16歲就隻身從緬甸飛來台灣就學,到台灣的第二天,就得開始打工掙錢養活自己,也要養活遠在中緬邊境窮鄉僻壤中的家人。不管在緬甸還是台灣,他都得奮力掙扎求生,窮,幾乎就是趙德胤成長過程的印記。

他直白地說,如果沒有網路和數位科技,像他這樣一窮二白、兩袖清風的人,怎麼可能踏上電影創作這條路?

「其實科技的發展,完全影響到我們這種導演來參與電影或藝術,我比較大膽地講,如果沒有數位電影,我不會來做電影!」趙德胤說,早期拍電影的導演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的人,「因為拍電影貴,但是像我們這種導演,就是2千塊、1萬塊,或是《冰毒》50萬就去拍電影,這跟數位大有關係。」

他不認為拍電影非得花多少錢,或非要有個健全的產業體系支撐才行,對他而言,「沒錢有沒錢的土方法」,如今唾手可得的數位設備和網路資源,讓他得以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組織一支短小精悍的製作團隊,滿足自己的創作慾望。舉例來說,趙德胤從學生時期累積至今的十幾部短片,到後來的三部電影創作,都是透過一台3、4萬元的個人電腦和攝影機完成。

回過頭來看網路的普及,趙德胤也大膽指出:「如果沒有網路,我也不會來做電影。」他笑說,自己是看盜版電影出身的一代,沒有受過專業電影訓練的他,是藉由大量看電影來「學」拍電影,而他的製作團隊也都是透過網路論壇認識,來自各行各業。

在他看來,每一個科技、技術、數位的發展,都從未改變電影創作的本質,但也拜它們所賜,讓電影創作的門檻大幅降低,甚至是讓工人階級有機會參與藝術的重要管道,「不然我完全拍不了電影,完全拍不了!」

隨著《冰毒》累積而來的聲譽,各方投資人紛沓而至,也讓趙德胤正在籌拍的下一部長片《再見瓦城》擁有更多的資源,但這些資源於他都只是一個要或不要的選項,而不是必然的正確解答。

「我們是鄉下小孩長大,十幾歲就出來養活家人,我們看事情很清楚,別人眉頭一皺,你就知道他要幹嘛,你要干涉我,我就退回去,30萬我照樣可以拍。我拍電影都有一個B Plan,你今天管太多,我就一毛錢不要拿;你今天演員太難搞,我就不要你了,我所有人都不要。這個B Plan永遠都在,我就不會怕。

就像野草一樣,蠻橫、自我、肆意地生長著,趙德胤沒有被任何教條馴服,從未被誰悉心澆灌,也不甘於被歸類在哪一個派別和體制,「你不想看這個體制臉色,你就要想辦法存活!」而趙德胤存活的方法,就是盡量維持每隔一段時間就投入一部低成本的電影創作,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我有想過,如果一直只有50萬,會不會繼續拍電影?」他的答案還是會拍,「就跟擺地攤一樣,擺得好就去開百貨公司,擺不好也不會餓死。」

無論是來自投資人或大環境的苛刻條件,或是科技在電影產業掀起的變革巨浪,趙德胤感慨地說:「有些時候你會很慌亂,但還是要靜下心來思考。」

他認為,每個行業一定都有一個本質不會變,要想辦法抓住這個本質,「最大的本質就是做人處事,而導演就是多讀、多寫、多看、多做。我相信如果你在這個領域夠努力,你的下場不會差。


趙德胤

1982年次,出身於緬甸的華裔導演,創作內容多以緬甸中下階層華人掙扎求生的故事為主。2011、2012、2013年分別完成劇情長片《歸來的人》、《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冰毒》,一共入選超過150個大小國際影展。第四部長片《再見瓦城》還未開拍,便已獲得全球超過10個劇本獎項,是目前極受國際影壇注目的新銳導演。

延伸閱讀:
1. [電影的未來]侯孝賢x張鐵志Part1:現在很多年輕人還在模仿以前的拍法
2. [專訪] 電影製作人李烈:公司興櫃讓我不自由,但必須這樣做
3. [電影的未來]侯季然:科技可以讓腦中世界更容易傳達,卻無法給你一個耐人尋味的「眼光」
4. [Internet20] 12部電影,12種解讀時代的觀點

本文出自於《數位時代》2015年9月號
@@BOOKID:126491@@

關鍵字: #串流影音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