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樂園]越洋直擊矽谷最夢幻的辦公室:Airbnb他們讓所有人都忌妒死了!
[科技人樂園]越洋直擊矽谷最夢幻的辦公室:Airbnb他們讓所有人都忌妒死了!

當行動科技和雲端讓人們與工作越來越分不開,辦公室和家的界線越趨模糊,人們就算雲遊四海,有電腦和網路依然能辦公。線上旅遊租屋服務供應商Airbnb乾脆把辦公室、旅行和家三個截然不同的空間體驗合為一體,打造出最多元豐富的工作空間,在Airbnb,辦公室是工作空間、是家也是精品旅店。

在 電影《高年級實習生》中,安海瑟薇飾演的電商新創創辦人茱兒得知董事會想要找執行長替代她的職權時,由於整個辦公室採開放式設計,會議室都是透明的,她難過挫折得想哭卻又不敢哭,因為她的員工可以毫無障礙地看到她,她只好轉過椅子面對窗外掉淚。

茱兒的辦公室正是時下矽谷科技公司最典型的辦公室風格,由於強調開放、透明和協作,會議室通常都是透明的,高階主管跟每個人坐在一起,然而正如同電影中的茱兒一樣,此類辦公室設計最大的弊病就是沒有隱私,而且當每個人說話你通通聽得見時,工作起來也比較容易分心。

但在Airbnb的總部,這些似乎都不是問題,因為強調空間與旅行體驗的線上旅遊租屋服務供應商Airbnb正是空間設計的翹楚,為了打造最完美的辦公空間,Airbnb有自己的辦公室設計團隊,這七人小組負責設計Airbnb全球的辦公室,從每個細節呈現Airbnb以設計美學為本的經營理念,走進Airbnb就像是開啟一趟奇幻旅程,《連線》雜誌甚至形容「Airbnb的辦公室讓矽谷科技公司都嫉妒死了」。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圖說明
(極具個性的辦公角落,走進Airbnb就像是開啟一趟奇幻旅程。/攝影=郭涵羚)

自詡最有創意的空間

Airbnb三名創辦人中有兩名是設計師,創辦人高標準的美學品味不只表現在Airbnb的產品設計上,更在Airbnb的辦公空間展露無遺。傑比亞(Joe Gebbia)接受媒體訪談時提到他設計辦公室的理念:「我們想要設計一個地表上最有創意的空間。」

而另一名創辦人切斯基(Brian Chesky)極強調企業文化的重要,在他發表的一封〈千萬別搞砸公司文化〉員工公開信中,他指出企業文化越強烈,公司治理越容易,而且更容易相信員工會做出正確選擇,他說:「Airbnb不只是訂房或旅遊而已,而是把人們湊在一塊並且創造歸屬感。」

圖說明
(Airbnb辦公室就像是室內地球村,每個會議室和咖啡廳都根據世界不同城市命名,極具特色。/攝影=郭涵羚)

但最有創意的空間要怎麼跟Airbnb的歸屬感和旅遊作結合?Airbnb在全球190個國家有6千萬名房客,最大的賣點就是風情萬種的房源,這些各有千秋的房間成了Airbnb辦公室的靈感來源。

「我們的每一間會議室和餐廳都有自己的個性,我們打造很多不同的空間,創造家的感覺,希望讓我們的員工想要留下來。」Airbnb環境設計總監哈維(Aaron Harvey)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說。

一走進Airbnb所在大樓的接待處,挑高三層樓的空間上頭打通天井引進自然光,右手邊是植生牆,2到4樓展示著Airbnb形形色色的會議室,會議室就像是一個個放在玻璃盒子裡的藝術品,望過去便賞心悅目,更像寢室內擺滿不同回憶的抽屜格子,而這正是切斯基的初衷,他希望站在一樓往上望,就算沒看到任何Logo,只要看到各種不同風格的房間陳列在眼前,訪客就知道他們來到了Airbnb。

圖說明
(Airbnb所在大樓的中庭採光良好,種滿一大片植生牆,抬頭往上看就可以看到Airbnb各種充滿特色的空間/攝影=郭涵羚)

把房東帶進辦公室

在Airbnb你看不到無所不在的Logo和紅色,相反地,Airbnb的空間極強調與用戶站在一起,讓員工時時刻刻體會用戶的心情,「許多企業都試圖把使用者經驗帶到辦公室,但只有Airbnb做得最好。」Gensler建築事務所督導霍德(Randy Howder)說。例如Airbnb會請攝影師拍下房東肖像,把房東的故事和相片掛在辦公室內,提醒員工他們是為了誰而努力。

Airbnb甚至把世界各地的房東出租的房間原封不動地搬到公司內,仿造該房間重製,做成一間間會議室或休息室,這些房間包括米蘭、峇里島或巴黎等等,每當員工在裡頭開會,他們彷彿就正在「Airbnb」旅行中,開會不只是開會,還是一種深度用戶體驗。

除了會議室,其他空間也以世界各地的城市命名,例如有孟買咖啡廳還有洛杉磯咖啡店,Airbnb辦公室走一遭,就像是環遊世界一圈,而且每個房間都個性十足,迎合不同員工的需求。

圖說明
(Aurbnb打造很多不同的空間,創造家的感覺,希望員工想要留下來。/攝影=郭涵羚)

Airbnb環境設計監製瑞秋(Rachael Yu)指出,由於員工不需要在位置上辦公,他們總是在移動,因此設計團隊希望打造動態的辦公室,會跟著整間公司進化,「從南走到北,霎時間就有種到完全不同地方的感覺。」

比如說記者看到的第一間會議室是Airbnb網站上極為熱門的房源:挪威麵包車,裡頭有三名員工正熱烈討論專案,而在挪威麵包車旁邊是仿澳洲營火洞設計的洞穴屋,昏黃的燈光加上木製躺椅,只要放下幕簾就是自己的小天地。但當走到行銷團隊所在區域時,突然出現一大片鋪滿草地的廣闊空間,引進大片自然光,草地上鋪著各種軟墊,天花板掛著袋網讓人窩在裡頭。

圖說明
(Airbnb把熱門房源露營車當作靈感來源,希望讓員工在辦公時也能隨時感覺到自己跟用戶站在一起/攝影=郭涵羚。)

Airbnb發言人歐可娜(Fallon O’Connor)說:「這是我最愛的空間之一,我會坐在這裡一邊看著街景一邊進行電話會議,有短暫休息的感覺。」還有一個空間,每個員工座位上插著一把把海灘大陽傘遮蔽陽光一邊辦公,彷彿來到海灘。

另一方面,因應Airbnb正快速擴張,工作步調緊湊,辦公室中設有數間專案會議室,每間專案會議室最長可以租到三個月,在專案期間,參與該專案的團隊可以把一切工作所需的材料通通放進這個房間,如此就不用擔心每次開完會還要把白板上的東西擦掉給接下來要開會的人用,設計圖到處丟也無所謂。

圖說明
(辦公室中設有數間專案會議室,方便專案進行/攝影=郭涵羚。)

創造多元空間任君挑選

Airbnb打造各種不同空間,滿足每位員工的需求,無論想要放鬆、社交或埋頭苦幹,每個人都找得到自己最喜歡的角落,任由員工自由選擇,符合目前科技業人人抱著一台筆電到處走的遊牧工作型態。

圖說明
(為了追求極致美感,就連家具都是自己設計。/攝影=郭涵羚。)

而空間中許多細節都是環境設計團隊絞盡腦汁完成的,例如他們注意到有些員工喜歡把筆電放在大腿上工作,他們於是設計了最適合把筆電放在大腿上的椅子,還有最適合把腳放在桌上一邊抱著筆電的咖啡桌。為了重現房東房間裡的仙人掌衣架,他們請遠在密蘇里州的裁縫師為他們量身訂製一個運過來,「Airbnb的一切都有很高的美學標準,我們非常強調設計的力量。」瑞秋說。

除此之外,另一個Airbnb相當重要的企業精神就是「創造歸屬感」。為此,每個員工可以自由認領想要改造的空間,發揮自己的創意設計獨一無二的角落。

圖說明
(Airbnb每個空間都有意義,連廁所也不例外。/攝影=郭涵羚。)

例如有一間女廁做成愛麗絲夢遊仙境主題,維妙維肖地把童話中的場景搬到廁所裡,這間廁所就出自一名Airbnb波特蘭分部員工之手,還有一個房間裡貼滿員工聚會的拍立得照片。Airbnb給予員工自主權,讓每個人自由布置個性化角落,就是希望創造歸屬感,而這也是Airbnb希望帶給每名房客的感受。

圖說明
(Airbnb環境設計團隊最喜歡的空間之一,在室內引進自然光,並且鋪上草地,創造出室內公園的感覺,圖為環境設計總監哈維和環境設計監製瑞秋。)

圖說明
(每個員工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站立式置物櫃,希望員工在一天結束之後準備拿東西回家時,可以跟旁邊同事聊聊天。/攝影=郭涵羚。)

Airbnb的辦公室與企業文化緊密結合,從整體規劃到細節呈現都充滿了Airbnb的味道,堪稱設計師魂的最高傑作,但在這麼夢幻的辦公室工作,難道沒有缺點嗎?

當然有,在公司評價網「Glassdoor」上就有許多Airbnb員工抱怨,他們很難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一來是因為Airbnb成長極快,工作壓力大,二來是因為辦公室機能太完善,大家寧願加班留在辦公室也不想回狹小的租屋空間。工作和生活如何劃清界線?成了Airbnb員工的另一個難題。

延伸閱讀:
1. 想了解Airbnb的企業文化?只要看這面18公尺的牆就夠!都畫在裡面了
2.【科技人樂園】科技巨頭對未來的想像,答案就在他們的新總部!

創辦時間|2008年
公司估值|250億美元
員工人數|2,000人
遷入時間|2013年5月
總部地址|888 Brannan Street, San Francisco.
總部面積|14, 586坪(三層樓)
建築師|Gensler建築事務所,Interior Design Fair

本文出自於:
@@BOOKID:126549@@

@@ACTIVITYID:405@@

關鍵字: #Airbnb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促銷、折扣、集點換購早已成為零售標配,顧客對優惠不再陌生,卻也因此變得難以被打動。若想持續吸引目光,單靠傳統優惠不能只是基本配備,必須進一步創造差異化的體驗。

面對這樣的挑戰,家樂福選擇從「參與體驗」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與顧客的互動方式。一般的集點換購模式,多半是在結帳時累積貼紙、等待兌換,如果集點不僅只是交易過程實現的獎勵機制,而能成為日常生活中具吸引力的行為,活動本身就有了新的生命。

為此,家樂福祭出「好選品 + 遊戲化」雙軸策略,不僅強化換購商品的吸引力,更嘗試讓集點換購活動變成一場好玩的任務挑戰——像在玩一款輕鬆上手的小遊戲,讓消費者在互動中獲得樂趣與回饋。

根據〈2025 Google 遊戲產業交流會〉觀察,近三年內 22 至 25 歲輕度玩家成長超過 5%,短時間、低門檻、無壓力的遊戲體驗愈來愈受青睞,尤其隨著手機普及、使用情境碎片化,這類療癒、好上手、有回饋感的休閒小遊戲遂登上日常消遣主流。

而今年,家樂福就在自家 App 推出小遊戲《家有超市》,讓消費者既能享受樂趣,還能在現實中獲得實質回饋。透過任務導向的玩法,讓會員每日打開 App、完成任務、參與抽獎;簡言之,多玩一點,就多得一點。

這場從集點換購切入、讓顧客互動變得更有趣、更具黏著力的遊戲化體驗,也為零售數位玩法開出新局。它為家樂福帶來了什麼驚喜成果?背後又藏著哪些零售經營新思維?

好選品勾住人心,遊戲機制拉長互動

在集點換購普及、邊際效益逐漸下滑的零售市場中,單靠集點回饋幾乎難以再創新鮮感。有鑑於此,家樂福選擇不拚折扣,而是精準出牌——打出「有感選品」與「數位體驗」雙王牌。

首先,換購商品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一直以來,廚具系列都是換購活動中的人氣品項,與量販通路的客層有著高度關聯。家樂福近期與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一系列強調收納便利與簡約設計的鍋具,鎖定小家庭與年輕族群。從「消費者在意什麼」出發,精準切中生活應用需求,為集點換購創造實質吸引力。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圖/ 家樂福

其次,家樂福嘗試將數位體驗融入集點換購活動中。集點活動雖然常被用來提升顧客回訪與忠誠度,但要持續吸引消費者參與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如何賦予其新鮮感與使用動機。為了提升集點活動的趣味性,家樂福將集點機制結合遊戲化,於 App 内推出一款角色扮演休閒小遊戲——《家有超市》。玩家在其中扮演超市店長,透過合成商品和解鎖寶箱來完成各項任務,累積的鑽石可用來兌換優惠券或參加扭蛋抽獎活動。此外,遊戲場景中不難看出南僑讚岐、桂冠、好萊牙膏等品牌元素,讓品牌在虛擬環境中入駐,此舉拓展了零售與品牌之間,透過實現“零售媒體”的一環,共同給到消費者互動體驗的新界面。

從集點到體驗,《家有超市》提升顧客黏著力

從每日簽到到完成任務換回實體回饋,家樂福不只拋出誘因,更著眼打造可持續參與的體驗。透過遊戲化設計,將原本只在交易瞬間發生的回饋機制,轉化為日常互動,強化顧客的集點動機與品牌黏著度。

於是,會員不再只是集點兌換的使用者,而是每天願意開啟 App 的參與者。此外,也不能忽視消費者對「誠意」的敏感度,此次活動選品具吸引力,流程設計簡單且回饋實在,就是因爲這樣在實用與情感兩端都建立起信任,也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更為穩固長久。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圖/ 家樂福

以 Menastyl 鍋具換購結合《家有超市》小遊戲為例,活動期間即成功吸引近 9 萬人參與,總登入超過 146 萬次,其中近 2萬人至少回訪 7 次——代表用戶不只是點進來看一次,是真的「玩了又玩」;扭蛋抽獎次數則超過 62 萬次,優惠券兌換率達 30.8%,遊戲用戶更穩定佔 App 每日活躍用戶數 8%——這代表參與者不僅止於體驗遊戲流程,而是有實際導流至通路兌換,形成後續消費轉換,會員黏著度與顧客參與度皆有感提升。

從集點升級到數位串聯,家樂福 App 打造全方位會員體驗

隨著家樂福 App 從滿足基本的會員功能進化到品牌與消費者之間互動的橋樑,整合即時優惠、多元支付與個人化推薦模組,提升使用便利性,透過 App 內建小遊戲養成會員每日打開 App 的習慣,也有機會為後續 O2O、OMO 的行銷活動提供更穩定的數據洞察。

透過遊戲化設計,在消費之外持續創造打開 App 的理由,家樂福的成功經驗正為數位零售開拓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但這場遊戲,或許才剛開始。當零售品牌對消費者不再是僅僅販售商品,而是著力於經營接觸、培養習慣、創造停留,會員經濟的布局也隨之變得更為複雜。如何有效應對消費者互動的多樣性,無疑是所有零售品牌都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家樂福又會怎麼玩?令人拭目以待!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