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將盡,圍繞在中國題材的跨國併購行動卻仍方興未艾。從PC、電信通訊、網路,一直到國有銀行、能源石油,戰線既深且廣,每一個案子都撼動個別的產業。
「這股併購趨勢還會繼續延續五年以上,」全球最大併購業務的法律事務所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Jones Days)大中華區負責人黃日燦律師指出,這股潮流至少到二○一○年。儘管中國經濟成長速度各界看法不一,但是不管向上或向下走,產業內的兼併和整合只會更激烈,而且中國企業往品牌及通路進逼,全球企業都在屏息以待,和台灣企業更是切身相關。
遠端潛在目標
扶植國家隊企業進軍世界
根據今年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的二○○五年上半年(全球併購報告)顯示,中國併購較為活躍的排名前三是「工業製造」、「計算機電子」和「電信通訊」,分別佔四○%、一四%、七%。德國媒體也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中國企業在去年買下二百七十八家德國企業,而中國企業在德國進行併購有一個共通性,那就是對於德國的生產完全沒有興趣,中國企業感興趣的是「銷售管道、品牌名稱和技術」。
這也是台灣廠商最要注意之處。中國商務部在今年六月七日發布(關於扶持出口名牌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就指出,「因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水平和外貿依存度進一步提高,加上中美歐的紡織品爭端,建立強大的品牌「國家隊」已經刻不容緩。」而根據黃日燦對於趨勢的解讀,這也是中國併購進入第三階段的必然結果。
黃日燦指出,中國上市公司自一九九○年躍上改革開放舞台後,才十五年光景,腳步神速,不但上市家數成長到近一千四百家,而且積極進行併購。據統計,中國前一百大上市公司中,約有三分之一在最近四年內發生控股權併購的情形。
精心策劃三部曲
改國企、引外資、拓海外
也難怪今年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的全球年會移到中國北京來召開。黃日燦就把中國的併購市場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改善國有企業經營效率。中國自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後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其中一個目標就是二○一○年之前,建立三十到五十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第二階段,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開放在即的準備工作。像是中國移動收購了七個省的電話網;中國石油、石化則是以數百億收購了全國的加油站。中國本土企業卯足全力推動產業水平或垂直整合,透過策略性併購積極布局卡位,以求壯大規模、健全體質,希望能與外資跨國企業分庭抗禮。黃日燦也觀察,即使加入WTO之後,這種產業策略性併購案件仍逐年增加,漸成主流,對中國國內企業的持續茁壯成長具有深遠意義。
第三階段,走向全球競爭。TCL於前年以二.九億美元併購法國湯姆森彩色電視業務,並以一億歐元與法國阿爾卡特合資進軍手機業務;京東方以三.八億美元收購韓國現代半導體顯示器業務,並以十.五億港元取得二六.三六%股份入主冠捷。「既然跨國企業打進來了,中國企業也要打出去。」黃日燦傳神地說,這些都是中國因應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而做的通路品牌布局與調整。
衝刺外的隱憂
打不贏就買恐拖累本業
中國向品牌及通路進軍,不只是台灣要注意,全球也在觀察其動向。但從中國大陸的動向來看,這也是國家的大戰略,和中國的「憂患意識」有關。
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二○○四年中國出口額為五千九百三十四億美元,有品牌的產品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低於一○%。但在中國國內市場上,二○○三年有八十多種有品牌的消費品銷售量市占率高達六五%,其中有八成以上是家電產品,可見在消費者對於品牌產品有著高度的認同下,一旦國際品牌隨著WTO開放市場進一步大軍壓境,現有的中國國內品牌能否生存,值得懷疑。黃日燦就指出,像中國併購市場第二階段就是在補強本土競爭力這一塊,讓中國在真正開放成為「世界市場」前,透過補貼和優惠政策加速扶持國產自主品牌,以求站穩腳步。免得國際品牌湧入之後,中國國產品牌剛走上自己的舞台就被輕鬆撂倒,潰不成軍。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在商場上也是,外國企業併購大陸品牌,中國企業要能守住本土市場,一定也要有走出去的競爭力。前台經院國際處長賴幸媛也對媒體指出,讓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內需市場長年來萎靡不振。她解釋說,雖然大陸的外匯存底高,但是內部貧富不均的問題相當嚴重,富裕的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大陸必須拓展國際企業,找尋新的消費市場。」
中國靠著雄厚的資金、便宜的產品,正式向世界宣戰。除了中國官方大力推動境外併購的政策以及各個企業躍躍欲試,加上民族主義情緒的催化,中國政府及企業不計投資標的優劣,一股腦地加大海外併購幅度,不想投機也會變成投機,不是威脅也會被視為威脅。
風暴外的台灣
準備迎戰紅色勢力的威脅
黃日燦就憂心指出,大陸企業與歐美跨國企業直接掛鉤聯手,攻取品牌通路,對台灣相關產業的衝擊不可等閒視之。「在全球運籌經營體系裡,台灣企業原可扮演的關鍵角色是否會因而受到擠壓?產業上中下游應深思警惕。」黃日燦說。
學者也對中國一連串併購開始發出警語。像電電公會顧問呂鴻德就指出:「雖然中國要克服的問題很多,但是不能小看中國政府的決心。」經濟學者薛琦則認為,併購國際企業對中國來講絕對是一個考驗,考驗並沒有好壞之分,「中國必定要交不少的學費,但是有學習就是好的開始。」
賴幸媛更是憂心忡忡:「大陸併購世界型的產業,不但會扼住我們原物料外銷的咽喉,對製造業的影響,則是會截斷下游品牌通路,目前台灣產業的局勢險峻。」
威脅是一件「好事」,如果台灣企業家連這個都克服不了,也不會生存下去了。不過當務之急,還是必須先解決台灣產業「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砍價現象,想清楚面對大陸併購戰略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