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榮] Facebook是個人還是公共空間?這是一個錯問的問題!
[曹家榮] Facebook是個人還是公共空間?這是一個錯問的問題!
2015.11.24 | 人物

剛剛提到廢文,TPET 神人 張哲剛 轉給我看的古人廢文論,讓我笑瘋了!!發現原來唐詩都是一堆玻璃心的廢文!=========前面沒有人後面也沒人這世界好大呀於是我就哭了==========太陽下山了河流到海裡去了你想看的遠一點就給我爬高啊==========這兩篇真的超廢的,讓我笑得東倒西歪! X{DDDDDD

葉丙成貼上了 2015年11月21日

幾天前,台灣翻轉教育的重要推手葉丙成,在其 Facebook 上轉發了一篇關於古詩變成廢文的笑話(應該是?)。 當然,其發文的脈絡來看,絕對是一則廢文(咦?),喔不,笑話!只是不久之後,有一位臉友就在底下留言裡崩潰了!自此,戰火點燃!相挺葉教授的人,與同樣覺得其言行不妥的人隔空交戰。

風暴中的當事人,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賀大新攝影。
(風暴中的當事人,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賀大新攝影。)

其後,葉教授又在 Facebook 上發表了一則看起來應該類似公告的文章,大意是主張:臉書是個人空間,不是公共媒體,因而不應該隨便批評他人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並希望若無法認同這一原則的朋友,可以逕自將其封鎖。

一直以來,我對於在臉書上的不同聲音,都保持尊重包容的態度。但這是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一,這是個人臉書空間,不是公共論壇。許多臉友都知道這是我分享各式各樣想法跟個人生活經驗的空間。這不是課堂,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會認同我的所有想法,而我也...

葉丙成 Benson 貼上了 2015年11月22日

關於古詩用白話文表達後呈現為廢文狀態一事,到底妥不妥當,這可以討論(但不是我在這裡要討論的!)。那麼,留言要人注意自己的言行又是否合宜呢?坦白說,這不是一個適切的、可促進溝通的言論。或者簡單點說,這並不禮貌(我知道大家最愛談禮貌!)。如果是站在對這種玩笑有異議的角度,希望發文者能夠再想一想,這樣的發言並無益處。

但這也還不是這篇文章想要討論的。這篇文章想要從戰火中抽離(逃!),談談關於臉書到底是個人空間還是公共媒體?到底,我們有沒有「自由」在上面耍廢、講屁話?

關於透明與隱私的老問題

其實我很想在這邊放一個傳送門,然後把大家傳送回這兩篇文章:「資訊透明,適速度者生存」與「資訊透明下的難題」。這樣我就可以略過大約1000字(偷懶)!但實際上我不能,所以只得多嘮叨一點。

先講結論(可以嗎?):我認為,仍然以「個人」與「公共」這組區分來試圖定義 Facebook 上的活動,恐怕是一個有問題的方式。顯然地,從過去的部落格、網路相簿到今天的 Facebook ,我們還是沒有學會這一課。

公共與私人(或是公開與私密)這個過去經常被當作是重要行動參考框架的分類,早就隨著各種電子媒介的普及而搖搖欲墜。例如,傳播研究學者 Meyrowitz 就指出,電視的出現如何讓名人的私生活不保。更不用說隨著網路與手機的普及,我們還能夠說哪些地方或行動是絕對公共還是私人的?

因此,我在〈資訊透明下的難題〉裡說過,隱私如今已成了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得面對的難題。而想要如過去那樣將「個人空間」這把尚方寶劍拿出來,以捍衛自身自由與權利的人,恐怕還真的有點像是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

必須學會的「隱私素養」

對於生活在今天這個數位時代的我們來說,要「完全」地不讓他人窺探自身的隱私資訊,大概唯一「完美」的方法就是當一個「數位隱士」。丟掉、拒絕使用一切數位化的資訊產品。但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要就這樣放棄隱私的防線嗎?當然不是如此。我過去就已說過,重點是:我們必須要重新習得一種「隱私素養」

一方面,當然是要先把尚方寶劍收起來。也就是不要再用公共與私人這組區分來考量自身的行動後果。接著,我們必須認真地去「管理」每一個行動的脈絡。管理的意思是,我們必須清楚地宣稱、界定(例如透過隱私設定)當下的行動與資訊,對誰來說是可取得的,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又是可散佈的

聽起來很困難,對吧。因為這真的很困難!畢竟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就像經典的那一句:「我告訴你,但是你不要告訴別人喔!」除了道德的籲求外,我們根本無法確保「秘密」會如何流通。就像暢銷書《大數據》的作者說的,在今天,資訊一旦被分享後就不再為個人所控制。

因此,另一方面,也是我覺得隱私素養更重要的是,作為資訊的(可能)接收者這方該學會的事。也就是盡可能地尊重每一個資訊的「脈絡完整性」。

還記得那時候的她嗎?那時候她還沒變成舞孃,也還沒有變成生活處處受限需要花大錢換私人空間的天后,賀大新攝影。
(圖說:還記得那時候的她嗎?那時候她還沒變成舞孃,也還沒有變成生活處處受限需要花大錢換私人空間的天后,賀大新攝影。)

《鍵盤參與時代來了!》的作者曾經(大概)這樣說:「重點不是我有沒有辦法看到(或說出去),而是我有沒有被允許看到(說出去),如果沒有而我做了,這就是對於隱私的侵犯。

換言之,我們今天必須認識到,每一個資訊的分享都是有脈絡性的。它並不像過去那樣,有簡單的公╱私區分。因此,在我們決定要看或是要把它傳散出去前,必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是那個可正當地接收、傳散資訊的人嗎我要散佈此一資訊的場合會不會使其變質?也就是說,這個資訊被我告訴別人後,會不會在意義上變扭曲了

這是一個最好也最壞的年代

我承認這個小標題矯情了。但某種意義來說確實如此!我們今天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透明時代。資訊的傳散權力不再是掌控在少部分的人手裡。雖然這個世界仍舊有著不小的數位落差,但相較於一個世紀(甚至半個世紀)以前,我們所擁有的資訊、數位科技,讓許多人都有了發聲的可能性。

但這確實也是最壞的年代,至少對於想要保護個人隱私的人來說。我們恐怕再也不可能「隱於市」,要隱就只能躲到深山裡。更糟糕的是,我們可能還未察覺這樣的改變,因此不斷地糾結於像「Facebook是我的個人空間」這樣的宣稱。

聚集了數十萬計五迷在 Facebook 粉絲頁上的「五月天阿信」,也躲不過科技變化追隨著的八卦流言,賀大新攝影。
(圖說:聚集了數十萬計五迷在 Facebook 粉絲頁上的「五月天阿信」,也躲不過科技變化追隨著的八卦流言,賀大新攝影。)

這並不是在說:Facebook 不能是我的個人空間。而是說,這並不會因為一句簡單的宣稱而成立,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隱私設定、好友群組設定都不改一下的話。

我們想要透過 Facebook 展現自我,甚至已經如此聚集了大批「粉絲」。在這樣的透明之下,還想訴諸簡單的公╱私區分來主張個人自由,恐怕是緣木求魚。

這樣的情況還是讓我想起傳播學者 Postman 的話,科技總同時帶來恩惠與負擔。也像我在「資訊透明,適速度者生存」與「資訊透明下的難題」這兩篇文章中想要指出的:享受著透明帶來的果實的速度菁英們,其實同樣也受到資訊透明的隱私威脅

延伸閱讀:
1.首次發現鑽漏洞App上架竊取用戶隱私,iOS百萬用戶遭影響
2.反對美國政府要資料,Apple出聲與Google、Facebook同一陣線
3.網路瀏覽隱私消失?英國再擬草案保存人民網路記錄1年

@@ACTIVITYID:457@@

@@ACTIVITYID:481@@

關鍵字: #Faceboo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