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書選]星際大戰經濟學:世界各地對《星際大戰》的連鎖惡搞
[數位書選]星際大戰經濟學:世界各地對《星際大戰》的連鎖惡搞

人們對星戰電影產生的盼望程度,在整個歷史上沒有幾部電影做得到。

圖說明
圖片來源:pixabay

這齣遍及全球的即興劇最新個案研究是「白宮死星請願事件」。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2012年1月,英格蘭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一個學生在看《絕地大反攻》時,突然對殲星艦有個疑問。《星際大戰》原作三部曲每一部一開頭都會出現這些隸屬於銀河帝國的流線型三角戰艦,大部分人看到這些戰艦出現於大銀幕都是發出「哇」的讚歎聲,但是夏恩.古德溫(Sean Goodwin)可不是,他腦袋裡想的是:

建造這些戰艦要動用多少鋼鐵?地球上的鋼鐵蘊藏量足夠興建一艘嗎?

這個疑問不只是擱在腦袋裡。夏恩以前有個寄宿學校朋友人在美國,叫做安強.古塔(Anjan Gupta),出生於印度,就讀理海大學(LehighUniversity)經濟系,因為替班上寫一個經濟學部落格Centive 而聲名大噪。

推出第一年,Centive 最大的獨家內幕是證明學校的歐式自助餐還比學校供應的食宿餐點便宜,這篇文章令行政當局相當苦惱,但贏得成千上百人讚賞。接著,安強看完《哈利波特》小說之後突然一時興起,決定計算念霍格華茲魔法學校(Hogwart)要花多少錢,這篇貼文像病毒般快速蔓延,還登上CNN 和《史都華每日秀》(The Daily Show),點閱次數超過一千萬。

從此,這個部落格就難以安於大學等級,於是,安強網羅夏恩來幫忙寫更多古怪的流行文化經濟學文章。

夏恩的首發貼文――要動用多少殭屍才能打敗歷史上最厲害的軍隊――沒有引起多少興趣。或許殲星艦會好一點?又或者,《星際大戰》裡頭最厲害的作戰科技――專門摧毀行星的死星――如何?「既然要找不可能的事物,那就找荒謬到最極點的不可能事物」,夏恩笑著說。

圖說明
DS-1軌道戰鬥太空站,俗稱死星(Death Star)是《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中的虛構太空要塞。(圖片來源:Wookieepedia

夏恩決定鎖定最初那艘死星,也就是俗稱的DS-1,這艘死星的尺寸比《絕地大反攻》那艘華而不實、建造一半但已上線的死星容易計算。到谷歌搜尋一下,他馬上就從「武技百科」網站(Wookieepedia)找到DS-1 的直徑:160 公里,大約是月球的十分之一。夏恩並沒有花幾個禮拜一一計算DS-1 有多少地板、飛機棚、電梯、通風井、垃圾輾壓場(死忠粉絲可能會這麼做),而只是假設DS-1 的鋼鐵分布大致與航空母艦相當,因為「兩者基本上都是漂浮的武器平台」。

所以,夏恩只需要取得一艘平均尺寸航空母艦的鋼鐵用量,再計算死星可以容納多少艘航空母艦。短短一個小時後,他就得到答案:死星的鋼鐵含量為一千兆公噸。

夏恩發現,地心的鐵蘊藏可以製造兩百萬艘死星還綽綽有餘,不過,假設你有辦法從地心將鐵抽取出來,製造成鋼,以目前的生產速度來看,要花833315 年。夏恩估計,「死星是可以建造出來的」這樣的文章大概引不起什麼興趣,不過他後來轉念一想:那麼要花多少錢建造呢?答案:光是鋼鐵就要花八十五萬兩千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一百三十倍。

他把答案寫在文章下方,用電子郵件寄給安強。安強愛死這個金額,把它放在
頭條。夏恩說:「我們輕鬆端坐著說『這個數字真的很大,這就夠引起大家的興趣了,只要放到網路上看看會發生什麼就行了。』」

一開始,什麼都沒發生。第一天,只有幾百人看過文章,一人發言:「厲害!」第二天有人問:「我們什麼時候要動工?」第三天,有三人詢問所有電子設備動用的銅價值多少,一人說要提供一台獨輪手推車做為種子資金,還有一人依照這樣的規模估計人力需求:三十四兆個工作人員。

不過,這篇文章並沒有像哈利波特那篇一樣大受歡迎,安強很難過,因為他跟夏恩說過死星這篇一定會轟動,當時夏恩的回應令人津津樂道:「我想不出有哪個世界不想知道這個。」

接著,有個高人氣的經濟學部落格「邊際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轉載這篇文章,引起讀者熱烈討論,另外還有一家澳洲報紙也刊登了文章,開始引起科技類部落格的注意。《富比士》雜誌(Forbes)還加進自己的分析,指出不能只計算地球的GDP,整個銀河的GDP 都要算進去;《瓊斯夫人》雜誌(Mother Jones)對鋼鐵的成本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比較接近全球GDP 的一百三十萬倍。到了六月,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甚至跟《連線》雜誌(Wired)談到建造一艘八十五萬兩千兆美元的死星背後的財務概念。

Centive 的流量暴增,伺服器被灌爆當機,理海大學答應把這篇貼文轉到學校官網上。安強開始把筆電帶去上課,緊盯著電腦上一路攀升的點閱次數,完全沒聽到教授在講什麼。

連歐巴馬也忍不住,一起加入惡搞行列!

不過,真正的瘋狂從十一月才開始,科羅拉多州朗蒙特(Longmont)有個人自稱約翰D(John D.),他在白宮網站「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發起一項請願,要求美國政府「取得資金與資源,在二○一六年以前開始興建死星」,以此「創造就業機會」。約翰D 是不是受到Centive 貼文的啟發,無人知道,不過,每一則報導這項請願的新聞都提到了夏恩的估計。Centive 主動宣傳這項請願行動,短短不到兩個禮拜,簽名響應的人數就超過兩萬五千的門檻,白宮必須做出回應。

一月,白宮做出回應。其實,根據「我們人民」網站的規定,白宮並不需要這麼快回應,當時華府陷入預算與債務協商的僵局,也就是所謂的「財政懸崖」,大可把這份明顯是好玩無聊的請願束之高閣,收進虛擬版的書桌抽屜裡,不過,曾經在白宮草坪跟美國奧運擊劍隊拿玩具光劍對戰、曾經被喬治.盧卡斯親自封為絕地武士的歐巴馬總統,就是凍未條

行政管理與預算辦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的保羅.修克羅斯(Paul Shawcross)奉命草擬回應報告。諮詢過美國航太總署(NASA)之後,這份回應報告把主流觀眾耳熟能詳的《星戰》指涉都一一塞進去。以「這不是你們要的請願」為標題的回應問道:

「為什麼要用不計其數的納稅錢興建一艘有根本瑕疵、只要一架單人戰艦就可摧毀的死星?」

修克羅斯指出,現在已經有一個名為ISS 的人造堡壘繞著地球軌道運行――「那不是衛星,是太空站!」――而且有個揮舞雷射的機器人正在漫步火星。

他把科學科技的教育比做原力,只為了引用達斯.維達的話:「別忘了,死星摧毀行星的威力,或甚至摧毀整個太陽系的威力,相較於原力的威力是微不足道。」

不過對夏恩和安強而言,這份回應信最重要的部分在一開頭:「已經有人估算出來,死星的建造成本超過八十五萬兆美元」,修克羅斯寫道,還附上理海大學的網站連結,「而我們正在努力減少財政赤字,不是擴大赤字。」隨後,盧卡斯以銀河帝國公關部為名發了一封開玩笑回應:「帝國星艦隊莫提上將表示:『他們引用的建造成本高估得太誇張,只不過我想我們應該記住一件事,他們那個小小的行星並沒有我們這麼龐大的生產力。』」

這兩個部落客可說樂翻天。安強說:「我們一開始確實是想看看總統會怎麼說,但是沒料到會被點名引用。」這絕對是歷史時刻:一個學生看《星際大戰》電影時一個閒來無事的念頭,竟然在一年內一路上達白宮,而這一切只需動用到死星、一點點數學概念、微調過的詼諧感。外星人觀測員如果看到這場死星請願騷動,大概會猜我們地球瘋了。

數百萬個地球人,連自由世界領袖都包括在內,煞有其事地討論要不要興建「荒謬不可能的東西」:一個可摧毀行星、環繞軌道運行、月球十分之一大的超大雷射。外星人觀測員如果因此而把我們人間蒸發,大概也有正當性。

這整件事冷面調性之下的幽默,很容易被忽略。那種幽默並不是挖苦諷刺,並沒有針對哪個目標,《星際大戰》本身並沒有受到嘲弄,參與者的目的是入戲,彷彿真的努力要把《星際大戰》的「終極武器」引進我們的銀河,此時此地的銀河。整件插曲的幽默是基於一個前提:大眾對這系列電影及相關報導的細節都瞭如指掌,也熱切關心(有些細節甚至極為瑣細)

「邊際革命」部落格死星貼文的回應就是一個明證。甚至到現在,這裡還有神智清楚的經濟學專家提出死星計算的幾個變數:是不是該把武技奴工的勞動力算進去(根據小說《死星》,武技族也擔負了建造死星的部分責任);是不是可以拿克魯斯根星球的稅收來興建(據說克魯斯根有一兆人口,因此每人大概要花八千美元);任何合格工程師都不會設計出一個直通反應爐通風井的兩公尺寬熱氣排洩孔,而這項疏漏對於帝國日後建造死星二號時購買保險有何影響。

更奇特的是,這類討論持續多年,絲毫沒有退燒跡象。連歐巴馬也逃不過這就是惡搞《星戰》的風險所在,只要說錯什麼或沒有完全搞懂《星戰》難以捉摸的「冒泡歡樂」,馬上就會成為眾人笑柄。

歐巴馬可說是《星戰》總統,但就連他也會搞混。白宮對死星請願做出回應一個月後,歐巴馬在一場演說中出糗,他開玩笑說他不會對國會「做絕地心靈融合」。數百萬《星戰》阿宅和星艦迷(Star Trek)頓時同聲痛苦吶喊:總統把「絕地的迷心術(mind trick)」跟「瓦肯人的心靈融合(mind meld)」混在一起。

這就讓我們想到Centives事件的最終樂章。二○一二年十二月,夏恩.古德溫在一則意見回覆的建議之下,貼出另一則異想天開的死星文章:把死星所有地板擦完要花多久時間?夏恩先算出地板面積――三億五千九百二十萬平方公里,大約等於地球的面積――然後估計要花一千一百四十萬年才能把地板擦完,如果要在一年內完成,就要動用四千八百萬人,如果以最低基本工資計算,一年總共要花費七千兩百三十億美元。

本文節錄自《Star wars:星際大戰如何以原力征服全世界》
@@BOOKID:126627@@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