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鎮漢:求新求變的精神一直在微風集團的血液裡
廖鎮漢:求新求變的精神一直在微風集團的血液裡
2016.01.16 | Amazon

圖說明
圖說:微風集團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

時光倒回20年前,1995年是廖鎮漢事業的起點,外界以「初生之犢不畏虎」形容當年24歲,從父親,同時也是微風集團創辦人廖偉志手中接下微風廣場開發案的廖鎮漢。1995年剛好也是網頁瀏覽器公司網景(Netscape)上市的那年,網路產業之苗才剛發芽。

在廖鎮漢的奮鬥下,20年後的微風,已經從原有的復興南路館,擴展到台北車站、南京、信義松高與微風信義店等館,跨足餐飲業,並且喊出2016年上看230億元的業績。20年後,網路產業也捱過千禧年的網路泡沫,從一個單獨的產業變成所有產業基本配備,阿里巴巴與Amazon等電商起家公司成為科技業創新領導者。

在這個網路與實體交會的年代,我們特別採訪微風集團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談談他如何看待精品零售與電子商務兩者之間的關係?

傳統產業最不喜歡的元素就是「變」,這個特性剛好和時尚求新求變的精神相反,走在時尚前端,求變的精神一直在微風的血液裡。

十幾年前台灣只有百貨公司的概念,而且每間百貨都長得一樣。但我的看法不一樣:不一樣的地點,就要有不一樣的定位與策略,為什麼這些百貨都長得都一樣呢?因為「什麼都有,就是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14年前就開始經營分眾市場,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做法,微風不是百貨業而是「精品零售」業。

我們依據周邊居民的收入、人口數量、環境與地理位置等條件,給予微風台北火車站,微風信義,微風松高與微風南京等店,不同的風格與特色。

微風只強調精品、設計師品牌、雜貨和餐飲等四樣東西。因為每個客群都有不同的訴求,我們得深耕自己的客層,要懂得取捨。其實微風各館每個層樓的客群都不一樣,因此,在未來每層樓的設計與風格也要不同。

未來每家零售通路都會做電商,虛擬與實體通路一定會整合的。但要怎麼整合?每家公司的虛實整合模式不會一樣,而且網路與實體通路會不斷的調整,不會有固定的模式。

你會發現,我沒有區分什麼是網路品牌?什麼又是實體品牌?對我而言,能創造營業額的都是很好的品牌。只要有品牌,其實不用擔心通路問題,LV若開始賣拉麵,我想也會很受歡迎。不管虛擬與實體通路怎麼變化與發展,最重要的是品牌的建立。在這個極致分眾化的年代,品牌變得更加重要。

把精品品牌的店面撤掉,精品就稱不上精品了

以法式米其林三星餐廳STAY來說,你一定要坐在餐廳裡,才能享受所有過程與品牌故事,若把STAY的美食送到家門口,就無法體驗原有的精緻內涵了。同樣地,若把高端精品送到顧客家門口,顧客也沒有辦法感覺整體店面的氣氛,沒辦法聽銷售員訴說品牌故事,在實體店面裡,摸得到、看得到、感覺得到,若精品品牌撤掉實體店面,那也就稱不上精品了。

Amazon也從網路商城走到實體

電商的確創造很多像東京著衣這種,有著驚人營收的新品牌,但這些網路品牌也需要開設實體店面,虛擬跨實體的需求是存在的。像美國Amazon也從網路商城走到實體店面,LINE從App出發,現在也打造實體店LINE Store。我們也從一些實體零售業者身上看到一些靈活的虛擬策略,像台北信義區的H&M曾經營業到凌晨一點半,我們會想,這麼晚了,還有誰會逛街買東西啊?但H&M懂得利用網路社群媒體和顧客溝通,這麼晚還是有滿滿的人在買東西。

「微風之夜」就像時尚精品界的「金馬獎」

中國電商界的雙十一節被炒熱很多年了,現在已經變成價格紅海,大家都在裡面拚折扣戰,我們不會跳入折扣戰裡頭。最近電商界又喊出雙十二節,雖然微風也有做活動,但不是我們的重點。我們的重點在深耕自己的客層,台灣本來人口就不多了,用什麼方法深耕客層才是最重要的。舉例來說我們舉辦的「微風之夜」(Breeze Night)就是個好做法,微風之夜已經做十幾年了,參與的品牌都有一定的想法,譬如會為微風之夜打造專屬商品,微風之夜就像時尚精品界的「金馬獎」。

精品品牌透過美食,容易和顧客產生連結

透過美食,精品品牌容易和顧客產生連結,這也是精品業者紛紛跨足餐飲業的原因。如法國精品Agnès b推出Agnès b. CAFÉ。消費者可能不會一下就子買他們家的包包,但可能先在咖啡廳喝杯咖啡、然後買些小飾品、買單價較高的包包,然後成Agnès b的忠實客戶。另外,再以微風投資的「阿舍食堂」為例,如何把一個台灣地域性的網路品牌,拉高到全世界市場的層次和其他產品競爭,而且不打折扣戰?在美國我們要求實體通路業者把阿舍乾麵放在辛拉麵旁邊,這樣意味著:阿舍乾麵是台灣第一名的杯麵品牌。這麼做品牌性會被建立起來。

廖鎮漢小檔案
出生|1971年生
學歷|澳洲格理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企管、日本文學雙學位
現職|微風集團執行常務董事
星座|O型金牛座

攝影/郭涵羚

@@ACTIVITYID:489@@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