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度、4度到3.57度,臉書上的我們真的更靠近了嗎?
從6度、4度到3.57度,臉書上的我們真的更靠近了嗎?
2016.02.19 | 人物

圖說明

從6度、4度到3.57度

二月初時,臉書的研究團隊公布了一項數據指出,今天在臉書上,人們與彼此之間的距離又比過去更接近了一些。以學術的語彙來說,這是指過去所謂的「6度分隔」,已從2011年的4度又下降至今天的3.57度。

延伸閱讀:6 度分隔落伍了,臉書上的朋友只有 3.57 度分隔而已!

這種在社會網絡研究上用以掌握人與人之距離的概念,以一種簡單的方式來解釋即是:你需要輾轉透過多少人,才能接觸到這世界上任一個你原先不認識的人?

如果你有很多閒功夫的話,也可以嘗試這麼做:把你所有認識的人都畫成卡片攤在地上,然後再找上這些人,請他也將他認識的人畫成卡片,再將這些卡片接到他的卡片之後。如此(相當無聊地)重複幾次後,你(大概)就可以實際看到所謂的「社會網絡」是怎麼一回事。

在最早以前,有一位美國學者好奇的問題就是,那到底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中,如果我們可以畫出包含所有美國人的這個社會網絡,其中任何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這位學者當然不可能像我上面(亂)建議的那樣畫卡片。他設計了一套實驗,透過讓受試者寄送郵件給某位陌生的實驗目標,來觀察這一過程需要經過幾次轉寄,來測量人際距離。(數位時代前幾週的新聞對此實驗有詳細描述)

不過今天臉書的研究團隊更厲害,也無須設計什麼實驗,透過其所掌握的使用者資料,就可以輕易地計算出臉書使用者之間的人際距離。

如果暫且不管臉書這一測量本身的一些問題(例如,對於一些人來說,臉書上的好友根本是「陌生人」),也不管這所謂的「3.57度」其實僅僅適用於「臉書國民」(那15億多人),在這縮小的人際距離數字背後有什麼值得我們深究的東西?

地球村的實現?

就如我一開始所說的,顯而易見地,這個縮小的數字讓我們感覺與彼此之間的距離更靠近了。

但是,如果再追問下去:與彼此之間的距離更靠近的意思是什麼?這就會引導出一些有趣的反思。

首先,我們也許會這樣想像:更靠近的意思是,我們比過去時代的人們「認識」更多人了。這樣的想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並沒有錯。而且這也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情。打從電報、電話這類電子媒介發明以來,人在一生之中可能接觸、認識的人就已遠遠超過其前一代人。

圖說明
圖說:傳播學者麥克魯漢。照片來自Len Edgerly via flickr, cc license

加拿大知名傳播學者麥克魯漢因此就曾提出一個如今廣為人知的概念:地球村(不是美日語補習班那個)。他的意思是,隨著電子媒介的發明,整個世界(地球)將會被「縮小」成就好像一個村莊一樣,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阻礙已經在電子媒介的即時速度下消弭於無形。

不過,即便是在網際網路已蓬勃發展的今天,在人們活躍使用的社群媒體上,要說人們真的已是「天涯若比鄰」,似乎都還過於誇張。因此,「更靠近」的另一種更實際的意義反而是:我們的生活如今充斥著更多「陌生人」。

也就是說,隨著6度、4度、3.57度這些數值的縮小,我們如今可能會遇到、接觸到更多前一代人不可能遇到的人。例如,你爸媽大概沒有想像過有一天可能可以「追蹤」總統或是大明星的生活動態吧!而過去除了新聞報導外,我們大概也沒有想像過可能聽到國外某些動亂事件的第一手描述。

因此,這個縮小的數值,或者麥克魯漢「地球村」的概念,其實真正重要的意義不在於指出「人們會與他人更熟識」,而在於讓人們意識到:我們實際上是與如此多的「陌生人」共同(且越來越緊密地)生活在一起。

但,我們真的更靠近彼此了嗎?

了解到這個縮小數值背後的這層意義後,在繼續反思下去又會讓我們看到更深一層的問題:我們真的更靠近彼此了嗎?這個問題並不是就關係距離上來說,這是就情感、感受與同理的角度來說。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陌生人」其實具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因為陌生人並不是那些我們從未見過、從未知曉的人。相反地,陌生人之所以被認為「陌生」,是因為我們會遭遇到他們,卻又不太認識、不太了解他們。

隨著現代城市生活的形成,陌生人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一部分也就是相對於我們熟悉的私人空間之外的公共空間與生活。也因此,陌生人存在的重要意義就在於讓人們開始學會如何參與公共生活,如何在沒有私人的認識與認同的前提下,也能與「不一樣」的人相處、來往。

圖說明
圖說:微軟首席研究員danah boyd,照片來自:Sage Ross分享於wikipedia, cc by 3.0

如此一來,按理來說,隨著6度、4度到3.57度的縮小,甚至如微軟首席研究員danah boyd所說的,網際網路也已構成一種網絡公共空間的今天,我們應該越漸熟悉與陌生人的相處,並熟練於各種參與公共生活的技藝。

但,實際情況看來卻似乎不是如此。

圖說明

消失的陌生人,失落的公共生活

實際情況是,陌生人反而(幾乎)「消失」了。甚至,更諷刺地說,在臉書這類社群媒體中尤其如此。我們不僅主動搜尋那些「志同道合」的社群,也毫不遲疑地封鎖那些「話不投機」的人。

換言之,雖然從6度到3.57度,看起來我們應該要因為更緊密的連結而可能遭遇更多陌生人,但實際上我們卻反而是迴避了他們。

這也是為什麼英國社會學大師前陣子批評社群媒體是個陷阱,因為它讓人們更容易躲進自己的「同溫層」中取暖,而不是進入網路上可能形成的公共空間,與「陌生人」對話。

臉書一直為人詬病的「過濾氣泡」效應當然必須為此負責,也因此當3.57度分隔這一宣稱又是由臉書提出時,這中間的諷刺又格外顯眼。

但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認識到3.57度這一數值的意涵時,是否能夠覺察到這一矛盾?是否能夠發現,雖然各種現代科技的發明,看似讓人們可以越來越靠近,但我們卻實際上越來越迴避著他人、不一樣的人?

我們當然可以樂觀地期待網路作為公共空間的可能性,但也不能再忽視如今各類社群媒體的發展實際上是在扼殺與陌生人相遇的公共生活。而這樣的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在於,他讓這個地球上有著不一樣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人們,能有共同生活的可能性。

關鍵字: #Faceboo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