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產業需要網路拉一把,但台灣要先把網路產業拉起來!
簡立峰:產業需要網路拉一把,但台灣要先把網路產業拉起來!
2016.03.09 | 物聯網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9日參與TiEA會員大會指出,「網路產業將成為翻轉台灣的關鍵產業,是全球經濟轉型的新引擎,是年輕人的機會!」台灣的網路必須強起來,才能有創新的能量,大部分的產業都需要網路拉一把,但是台灣要先把網路產業拉起來。他加重語氣指出,「這是個國安問題,它不只是經濟問題!」

以下是簡立峰的演講摘要:

在座需要台灣拉一把的都是穿牛仔褲的人,我是穿西裝褲的,我沒有牛仔褲,這是個問題,台灣真的需要拉一把!

網路錯失15年還來得及

15年前,台灣在世界的網路地圖上是在前半段,現在卻落到後段班。傳統產業在不知不覺中,不知道世界年輕人的眼球都看上台灣,傳統產業行銷方式很傳統,國際化有很大的挑戰。台灣GDP所依賴的硬體產業,在整個產業的價值鏈中,除了高階半導體之外,已經屬於低毛利的產業。

現在人生活在虛擬世界,全球有30億上網人口,網路其實是數位國土,台灣數位國土有多大?有多少國民?台灣的語言、文化要傳承下去,但是世界上又有多少網路服務來自台灣?很遺憾地,不多。

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  
(圖說: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網路產業是國安問題,不只是經濟問題。圖片來源:郭芝榕攝影。)

產業價值鏈主流已從硬體轉向網路服務

網路服務已經逐漸取代硬體,成為產業價值鏈的主流,現在全世界15大網路公司,只來自兩個國家。全世界產業的主導者,已經從硬體轉移到網路服務了!現在聽到Motorola、NOKIA、夏普、SONY,它不是個案,而是個趨勢,硬體裝置只是上網工具,你要的是上網服務,而台灣的服務在哪裡?「這是個國安問題,它不只是經濟問題!」

但是,我們錯失了15年的時間,很幸運地,網路會再給我們一個機會!在詹宏志的號召下,台灣有很多產業和年輕人的努力,台灣網路產業有加速起飛的現象,希望大家注意。台灣電商產業已達兆元市場規模,占零售總額11%,電商可能是台灣產業成長率最高的產業,每年成長百分之十幾,但是我們忽略它。

過去很多人覺得台灣沒有新創的力量,2014年只有19家新創拿到53億募資金額,去年有29家新創公司拿到150億的投資,多數來自國際創投,像是投資過Google的矽谷知名紅杉資本!它在東南亞的第一個案子就投資台灣新創公司,還有其他日本和新加坡的基金以及企業投資。

新創公司得到投資的行業類別逐漸增加,除了Gogoro之外,全部都是網路產業,全世界在看產業的時候,都是以網路產業為主要的產業。

兩天前,Forbes的一篇文章寫下「台灣可不可以重回世界科技的版圖?」這很重要,因為這代表別人在告訴我們,這個答案是「可能可以(Could be YES)!」可是我們要努力,一定要可以(Must YES)。

我們的App人才,在Mozilla的報告中,台灣排名世界第九,僅次印度,我們有兩個台灣App包括PicColloage和玩美移動都已達1億下載量,意思是它已經是全球服務,不只是台灣的服務。另一個機會是東南亞的10億人口,已經有2.5億的網路人口,而這其中有一半以上網路人口都是近三年才新增的,意思是,東南亞是新興市場,而電商占零售業的占比不到2%,很多台灣企業已經開始努力,對台灣來說是很重要的機會。

TiEA
(圖說:TiEA會員大會現場約有300位網路產業人士與會,上方顯示著網路服務的關鍵數字。圖片來源:AppWorks提供。)

台灣物聯網的機會在智慧服務

物聯網對台灣的重要性,幾乎已經是最後一次機會,因為我們硬體過度集中在PC,在手機已經變得困難。所謂的物聯網指的是,在手機之後,所有硬體都要上網,萬物皆上網,而萬物裡頭,最有價值的是汽車,再來很可能是家庭、工廠的各種裝置,物聯網是異業整合、軟硬整合,也是世代整合,也就是說,穿牛仔褲的要和穿西裝褲要整合在一起。

物聯網給台灣的機會是,用台灣的硬體,全世界只有台灣有這樣的硬體平台,可是走向智慧服務,重點在服務,而不只是在硬體。另外,網路我們一個重新思考自己的機會,台灣各行各業都想要網路化,它的概念是+互聯網,想到本業再想如何網路化。但是現在是「互聯網+」,必須先是一個網路產業,我們可以想一下,未來的產業是,先是網路產業才是醫療、教育。

當網路已經衝擊到零售和內容,接下來到金融、醫療和未來交易,這是挑戰,也是機會!希望不要讓過時的法規阻礙創新,要把握物聯網與東南亞成長契機,引進國際資金和人才,讓他們打亞洲盃,我們要培養下一代,各國都在努力做軟體和程式教育,我們也要Code For Taiwan。最後是翻轉台灣的產業,讓台灣重新回到創新的舞台!


[白話新商業電子專刊] 物聯網基礎入門+進階應用 套書合購價129元!
@@BOOKID:126865@@

關鍵字: #物聯網 #簡立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