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BlaCar——法國唯一獨角獸、共享經濟鼻祖
BlaBlaCar——法國唯一獨角獸、共享經濟鼻祖

提到共享經濟,大多數人對Airbnb、Uber都很熟悉,對這隻遠在法國的獨角獸則較為陌生,但它卻是歐洲共享經濟服務的典範,起步甚至比Airbnb和Uber都還要早上幾年。2006年成立的BlaBlaCar,是目前歐洲最大的汽車共乘平台,至今還未上市也未被大企業併購,因此也是法國目前唯一一間名副其實的獨角獸。如果想要一窺法國新創樣貌,就絕對不能錯過BlaBlaCar。

圖說明
圖片來源:BlaBlaCar網站

一個史丹佛大學生,在2003年的聖誕夜坐困愁城。這個聖誕假期,他忘了訂火車票回家,而他的家鄉遠在法國的某個郊區,沒有車子的他,看著路上熙來攘往的車輛,發現車上通常只有少數一兩個人和數個空位,他卻沒有一個管道可以知道這些車子要往哪裡去、是否順路、願不願意讓他共乘、如果願意的話要談多少價碼⋯⋯最後他不得不麻煩姊姊開車駕駛300英里前來接自己。

這段經歷,讓這個大學生──弗雷德里克.馬澤拉(Frédéric Mazzella)開始思考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想,也許可以透過網路平台解決這件事,而當時確實沒有類似的網站提供相似服務。

圖說明
圖說:BlaBlaCar三位創辦人,由右至左分別為執行長弗雷德里克.馬澤拉(Frédéric Mazzella)、技術長法蘭西斯.那帕茲(Francis Nappez)與營運長尼可拉.布魯森(Nicolas Brusson)。圖片來源:BlaBlaCar網站

馬澤拉擁有物理學背景,並曾經在NASA工作過。他看見了點對點(P2P)交通運輸網的發展潛力,認為這能為環境、經濟帶來莫大的效益。馬澤拉對這款服務的定位是:一個全新的交通運輸系統,能提升道路交通的效率,解決道路壅塞問題,並且讓長途旅行成為一種負擔得起又兼具社交目的的事情。

2006年,BlaBlaCar誕生了,並在2015年成為獨角獸俱樂部的一員,估值超過16億美元,在全歐擁有九成市占率,每年服務超過2千萬人次。現在,提到法國最具代表性的新創公司,BlaBlaCar絕對是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跳出來的名字。

「BlaBla」交朋友是核心精神

圖說明
圖片來源:BlaBlaCar網站截圖

與Uber的短程出租服務不同,BlaBlaCar鎖定的是長途旅行,90%的里程介於50~360英里之間,平均220英里。BlaBlaCar發跡於法國,並能在歐洲擁有超過九成市占率,想必有其市場需求 ─歐洲內陸國家眾多,長途、跨城市,甚至是跨國移動,對於歐洲居民來說,乃是家常便飯之事。

這種情況之下,火車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價格也不是最理想的,BlaBlaCar的出現,成功解決了歐洲居民的痛點,因此它的市場可以從法國境內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汽車共享除了可以分享哩程費等固定成本之外,還可以順便聊天、交朋友(畢竟會被困在同一台車子裡面好幾個小時),具備了部分社交功能。

BlaBlaCar起步比Uber、Airbnb還要早,堪稱共享經濟鼻祖,去年成功擠身獨角獸之列。與Uber不同,BlaBlaCar鎖定長途、社交旅行,賺錢不是司機唯一目的。

BlaBlaCar的名字來由很有趣。當車主和乘客在網站上註冊時,你必須選擇你的「聊天程度」。「Bla」代表很安靜、不善於聊天;「BlaBla」代表碰到合得來的人或者心情不錯時,就會非常健談;「BlaBlaBla」則是超愛聊天,話閘子停不了,車子永遠不會有安靜的時刻。除了聊天程度偏好之外,會員還可以選擇抽煙、寵物、音樂的偏好程度,以免你碰到地雷車主或乘客。

圖說明
圖片來源:BlaBlaCar網站

車主與乘客「媒合」成功時,乘客會按照距離長短付車錢給司機,而BlaBlaCar則從中收取10~15%的佣金。Uber每一英里的價格平均比BlaBlaCar高出20到30倍,同樣花20美元用Uber能在倫敦走上十分鐘,用 BlaBlaCar卻能帶一個人去到300英里以外。

當然,司機也可以選擇與乘客平攤費用,不賺一分錢,馬澤拉最常強調的便是,BlaBlaCar的司機並不是為了賺錢才提供資源,「BlaBla」交朋友,才是核心精神。這樣的商業模式也讓BlaBlaCar成功規避政府監管,並且鮮少傳出被計程車、巴士業者抵制的事件,當然,這也讓BlaBlaCar的獲利速度比較慢,成立九年才擠身獨角獸之列。


圖片來源:BlaBlaCar網站

BlaBlaCar現在的主要市場仍然在歐洲,海外市場有印度、巴西、墨西哥,總共20個國家。即便BlaBlaCar現在在很多國家仍然無利可圖,卻仍備受投資人肯定,去年9月,BlaBlaCar從D輪融資募到2億美元,2016年開始會加速海外擴張的腳步,往更多新興市場發展,馬澤拉說,「現階段獲利對我們來說是無稽之談,不快速增長就會被別人取代。」

BlaBlaCar

成立時間|2006年
主要服務|長途汽車共乘平台
創辦人|弗雷德里克.馬澤拉(Frédéric Mazzella)、尼可拉.布魯森(Nicolas Brusson)、法蘭西斯.那帕茲(Francis Nappez)
關鍵數字|2015年D輪融資2億美元,公司估值超過16億美元。

本文出自:@@BOOKID:126710@@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