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張資訊圖表帶你一窺震驚國際的巴拿馬文件
九張資訊圖表帶你一窺震驚國際的巴拿馬文件

堪稱是自「‎維基解密‬」與「Snowden」之後,最震驚全球的資料洩密事件(資料的數量級也遠遠超過!),在週日晚間拉開序幕。由德國《南德意志報》與《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協作的深度調查「巴拿馬報告」 (#PanamaPapers)揭秘了巴拿馬法務公司「Mossack Fonseka」出售空頭公司,為其頂級客戶境外洗錢的國際秘密網路。

總容量高達 2.6 TB 的核心調查資料總共累積了將近四十年的紀錄,其中包含了來自 21 個不同經濟領域或法域(境外公司的註冊地,俗稱的避稅天堂)共超過 210000 間境外公司(離岸公司)的資訊。

資料中顯示「Mossack Fonseka」公司藉由與超過 1 萬 4 千多家銀行、法務公司、法人以及中間人等合作,幫助他們的客戶們建立海外公司、基金會或是信託基金。《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就利用洩露的內部客戶資料庫中的國家類別,來檢驗各個國家中有多少中介人。

在計算境外公司的存在時間時,需要做一些資料上的處理。因為在內部資料庫中並不包含這些境外公司的關閉時間;事實上,境外公司一般是很少關閉的:它們要嘛就是停止業務活動、不然就是停止繳納規費,公司的狀態就成為了境外公司的術語中所謂的「struck off」。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在做分析時就將停止活動或是「struck off」的日期作為是境外公司休業的時間(如果兩者有不一致的,將會使用時間較早的日期)。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預計在五月上旬將會公佈完整的公司清單以及與其相關連的人員名單。而在詳細的資料釋出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九張資訊圖表,帶你一窺巴拿馬報告的內幕。

▼《從 1977 年開始境外公司相繼成立》
從 1977 年開始境外公司相繼成立
從「Mossack Fonseka」公司洩漏出包含將近 40 年,21 萬間境外公司的資料,從巴拿馬到香港共有 21 個避稅天堂。

▼《四十年來境外公司的成立與休業》
四十年來境外公司的成立與休業
紀錄上揭示從 2009 年以來「Mossack Fonseka」公司的客戶所擁有的公司都在很快的時間內休業,而近四年來新成立的境外公司數量也持續減少。

▼《橫跨加勒比海到太平洋:「Mossack Fonseka」染指過的避稅天堂》
橫跨加勒比海到太平洋:「Mossack Fonseka」染指過的避稅天堂
在超過 21 個避稅天堂操作的實績,讓「Mossack Fonseka」堪稱是世界前五大的境外公司大盤商。而在 2004 到 2005 年間的重大法律變革也讓境外市場產生巨大的波動。

▼《巴拿馬報告中最熱門的十大避稅天堂》
巴拿馬報告中最熱門的十大避稅天堂
根據「Mossack Fonseka」的檔案顯示每兩間境外公司就有一間是來自於英屬維京群島——總數超過 11 萬 3 千間,而第二名的熱門地點就是其總部所在的巴拿馬。

▼《境外公司的盛衰》
境外公司的盛衰
根據記錄顯示,境外公司通常只會活動一段很短的時間。「Mossack Fonseka」管理的境外公司裏,有在活動的公司數量在 2009 年達到高峰(約有 8 萬 2 千間),之後就逐年衰減。

▼《最多中間人的前十名國家》
最多中間人的前十名國家
「Mossack Fonseka」公司藉由與超過 1 萬 4 千多家銀行、法務公司、法人以及中間人等合作,幫助他們的客戶們建立海外公司、基金會或是信託基金。

▼《不記名股票大追擊》
不記名股票大追擊
不記名股票不需要註冊持有者的姓名,也因此具有較好的保密性。當英屬維京群島在 2005 年修改有關於不記名股票的規定之時,「Mossack Fonseka」公司就將這些持有不記名股票的客戶轉移到巴拿馬去。

▼《前十大為客戶開設最多境外公司的銀行》
前十大為客戶開設最多境外公司的銀行
總計超過五百家的銀行,前前後後向「Mossack Fonseka」公司註冊了將近 15600 間空頭公司。根據《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的分析,其中又以匯豐銀行(HSBC)與其附屬銀行開設的 2,300 家為最。

▼《中間人最為活躍的前十名國家》
中間人最為活躍的前十名國家
「Mossack Fonseka」公司共計與全球超過 100 個國家的中間人合作,根據境外公司成立的數量排名,最活躍的中間人分別是來自於香港、瑞士以及英國。

巴拿馬報告關鍵圖表》的原始資料整理、分析與視覺化由 Rigoberto Carvajal, Mar Cabra, Álvaro Ortiz and Fernando Blat 等人協作完成。

關鍵字: #大數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