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與婦產科醫生合作推出分娩歌單,讓妳生小孩更順利
Spotify與婦產科醫生合作推出分娩歌單,讓妳生小孩更順利
2016.04.14 | 音樂

3月宣布付費用戶達到3千萬的Spotify,面對Apple Music達1100萬付費用戶的急起直追,Spotify出奇招,為了擴張更多用戶,與紐約知名婦產科醫生雅克·莫里茨(Jacques Moritz)合作,用科學方式為媽媽們設計分娩歌單。

使用者已建立超過9萬組分娩歌單

Spotify發現,使用者已建立超過9萬組的「Push Playlists」,也代表分娩歌單成為生產時重要必備歌單。雅克·莫里茨指出,他接生過的產婦中,有超過70%的媽媽自己會特別準備分娩歌單。

雅克·莫里茨是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助理教授與和紐約長老會醫院婦產科主治醫生,在紐約已服務超過25年,接生超過3千個新生兒。2013年、2014年登上《紐約雜誌》,被譽為年度最佳婦產科醫生,也在2013年和2014年被醫學公司Castle Connolly評選為紐約都會區域的「全美頂尖醫師」。

Jacques Moritz。Spotify
(圖說:Spotify莫里茨合作,推出孕婦分娩歌單。圖片來源:Spotify提供。)

雅克·莫里茨指出,人類中樞神經系統中的邊緣系統管理人類的記憶,情感,以及對恐懼和痛苦的反應,音樂擁有強大的影響力!醫院產房往往很吵雜,聽音樂能幫助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安慰情緒的力量,可以更專注面對生產時的恐懼,能讓產婦擁有正面積極的生產經驗。

雅克·莫里茨設計出的分娩歌單,經過產房實地測試與驗證。它的原理是藉由播放精選歌曲的順序來陪伴產婦渡過分娩的不同階段。一開始播放緩慢、醇厚的歌曲,隨著時間緊迫,讓具有強度節奏感的歌曲幫助催生,迎接新生兒。

歌單長度至少要五小時

雅克·莫里茨建議,至少要準備總長度5小時以上的音樂,第一次生產的產婦則要準備約10小時左右的歌單。其中最好包含各式各樣的歌曲,增加豐富性。

pexels圖庫
(圖說:雅克·莫里茨建議選擇開心美妙的歌曲,胎兒也會聽見並記住。圖片來源:pexels。)

在挑選分娩歌曲時,應該挑選令自己覺得舒服、熟悉和安心的歌曲,最好是從青少年就特別喜歡的歌曲,帶來溫暖的力量。此外,也要挑選能讓妳感到開心和美妙的歌,而分娩時所播放的歌曲連在子宮內的胎兒都會聽見並記住。

其次,要挑選有強而有力的樂器的音樂,因為大腦對於樂器所產生的音樂有直覺處理的能力,最好不要挑有歌詞的音樂來分散注意力,如果要挑有歌詞的音樂,可以選不懂的語言。

雅克·莫里茨製作的分娩歌單:

  1. Pearl Jam - Just Breathe
  2. James Bay - Let It Go
  3. Regina Spektor - Don’t Leave Me
  4. Sigur Rós - Festival
  5. Death Cab for Cutie - Transatlanticism
  6. The Lumineers - Ho Hey
  7. Norah Jones - Sunrise
  8. Craft Spells - After the Moment
  9. Xavier Rudd - Follow the Sun
  10. Lucinda Williams - Fruits of My Labor
  11. John Lennon - 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
  12. Colbie Caillat - Capri
  13. D’Angelo - Really Love
  14. Milton Nascimento - Nos Bailes Da Vida
  15. Coldplay - Don’t Panic
  16. Fleet Foxes - Your Protector
  17. Yeah Yeah Yeahs - Maps
  18. Kygo Maty Noyes - Stay
  19. P!nk - Try
  20. Muse - Starlight
  21. John Legend - All of Me - Tiesto’s Birthday Remix
  22. David Bowie, Queen - Under Pressure
  23. U2 - With or Without You
  24. Wilco - Impossible Germany
  25. Arcade Fire - Wake Up
  26. R.E.M. - Nightswimming
  27. Patty Griffin - Heavenly Day
  28. Iron & Wine - N*ked As We Came
  29. Beyoncé - Blue
  30. Johann Sebastian Bach, Yo-Yo Ma -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延伸閱讀:不只聽音樂!Spotify影音上線,運動、新聞、影音全都包
[專訪] Spotify全球內容副總裁薩沃卡:樂迷在哪裡,Spotify就在哪裡

關鍵字: #Spotify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