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寫程式還不夠,矽谷傑出軟體工程師都有的5種能力
會寫程式還不夠,矽谷傑出軟體工程師都有的5種能力

曾任職於Google和Quora等公司、現任Quip軟體工程師的Edmond Lau,於《The Effective Engineer》一書中訪問任職於Facebook、Instagram和Google等知名網路公司的資深軟體工程師,歸納出他們眼中高生產力的傑出軟體工程師都具備的五種能力。

圖說明
(圖片來源:Pixels

一、不害怕探索陌生程式語言

接觸新專案或是轉換工作跑道時,都有可能需要學習全然陌生的程式語言,許多人對此感到害怕,甚至未嘗試就先放棄。其中,跳脫舒適圈的恐懼往往多於學習程式,會擔心是否無法重現過去工作的好表現,甚至因此懷疑自身能力。

不論是多厲害的工程師,一定都有起點,就像打造Microsoft Windows基礎的微軟資深工程師Dave Cutler為文組出身,沒受過正式電腦科學教育,比起同輩花更多時間在錯誤中學習。在這之中,最重要的兩個關鍵為具備「成長心態」(growth-mindset)而非「固守心態」(fixed-mindset),以及「樂於學習」(optimize for learning)的態度。

學習陌生程式語言這項關鍵能力會越練越上手,並讓你在學習過程中成為更好的程式設計師。

二、精通Debug

「為什麼程式跑出來和我預期的不一樣?」是許多工程師會遇到的問題。Debug能力往往是影響工程師是否能順利完成專案的關鍵因素,卻被大部分人低估。Debug的系統性思考如下:

  1. 先假設造成bug的可能原因。
  2. 若假設為真,界定此假設可能導致的結果。
  3. 試著檢視是否有和這些結果衝突的現象。
  4. 若有衝突表示假設錯誤,要重複上述思考過程。

由此可知,想加快Debug速度,要提升「提出假設」和「檢視假設」的能力。假設能力可隨著Debug經驗的累積而提升,檢視能力則需加強善用檢測工具的技能。在此過程,必須先假設所有東西都是可檢視的,並找出可用來檢測或加快檢測速度的工具或機制,千萬不要只用自己熟悉的工具。

三、開發節省時間的工具

減少時間做那些電腦就可做的工作,例如開發節省時間的工具和使工作流程自動化。

曾負責Facebook軟體基礎建設團隊的軟體工程師Bobby Johnson,帶領該團隊從6人成長至超過1百人。他觀察到,團隊中表現出色的人多數寫了許多工具,這些看似和績效無直接相關的工具開發時間可能佔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卻因此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其中包含用來部署程式、監測系統,以及其他可節省時間的工具。

圖說明
(圖片來源:Pexels

四、優化重複性工作的速度

軟體工程師每天可能要搜尋、瀏覽函數定義很多次,善用鍵盤快捷鍵可省下可觀的時間。例如,每次搜尋需花12秒,類似的步驟每天要重複20次,若用快捷鍵可將搜尋時間縮短到2秒,一年下來即省了40個小時。其他狀況如每次Debug都需要在不同裝置測試,除了要分別打開app,還要設定測試情境,這時候就可以思考如何加快這類重複性工作的速度。

五、發展系統性思考模式

寫完程式碼、讓程式可運作僅是冰山一角,要產出真正有價值的程式,必須從程式本身提升到整個系統來思考。

  • 你的程式和其他程式庫以及其他人寫的功能是否相容?
  • 程式是否測試完成,並確保其他成員可執行你寫的這些功能?
  • 部署你的程式需要改變哪些生產環境?
  • 新程式對其他正在運作的系統是否有負面影響?
  • 客戶和使用者的新程式使用情況是否如預期?
  • 新程式是否達到公司期待的效果?

從巨觀的角度思考問題,可讓你更懂得如何調配時間和精力以讓程式達到最佳效果。

首圖來源:Pexels
資料來源:The Effective Engineer

延伸閱讀:
當個有戰力的工程師!先搞清楚修Bug和理解使用者其實是同一件事
工程師揭5大原則,讓只有13人的Quip打造跨8平台產品

關鍵字: #工程師文化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