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訊流通速度越來越快,加上閱聽者的遊戲式參與,資訊本身的意義退居邊緣,形成了海苔條鏡中鏡樓歪現象。

Ptt有一則貼文吸引了我的注意。表面算是一個很有趣的集體行為,進而產生讓人開懷大笑的特質,但卻也在無意間論證了許多當代科技與傳播的理論,也解釋了包含為何「樓會歪」與數位時代資訊流通的一些現象。
這個故事是這樣展開的,一開始是網友注意到某家媒體之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退休的新聞太腦殘,所以被網友轉貼在Ptt上面分享,在這個階段,主要目的在於批評台灣記者素質,這是一個不斷出現的「覆調」,透過不斷反覆出現的印象中被強固為事實,也就是今天已經在一般網路族群中,已經形成記者等同於某些負面印象的代表。
但由於網友採取了手機截圖而非一般的桌上型電腦,所以擷取出來的畫面會出現上下兩條邊框。在這邊我們可以注意到智慧手機閱覽的普及性,而後面看到這則新聞的網友又覺得有趣,所以又再度分享,但是他並沒有回頭找尋原始出處(無第一手材料),而且他又採取了同樣的手機桌面擷取畫面,所以就出現了三層手機資訊海苔條。
到了第三層出現後,本身批判記者素質低落的新聞已經不重要了,或重要性退居邊緣,整個話題轉移到手機截圖中累加產生的「資訊海苔條」。當網友看到這些資訊海苔條時就產生了「遊戲化」(Gamification)的樂趣,資訊本身沒有意義,而是在「擷取複製產生海苔條」的過程中產生了「樂趣」和「參與感」,進而讓無數的網友想要參與這個活動,例如任何一個在Ptt爆紅的串文下面都會有無數的參與者留著:「媽我在這裡」或是「神串來留名」等缺乏實質意義但具有遊戲性的舉動。
所以越來越多人參與,樓就越來越歪,想要讓海苔條越多,最後就變成了鏡中鏡。
在這邊我們看到了當代資訊的分享是如何傳遞的:「後者會直接複製並傳遞前者所留下的資訊,不加思考且不斷累加個人的資訊」,這在中國大陸的許多網站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因為要強調原創與避免盜用,所以照片都會出現網站標誌的浮水印,但是有浮水印並不能阻止其他網站轉引和盜用,而盜用的網站也有自己的浮水印,結果就是導致浮水印一層一層不斷累加上去,最終變成無法辨識的標誌。
其次也印證了病毒式行銷的一個理論:「並非資訊本身非常有益或是耗費大量資源宣傳,而是某種流行參與感或遊戲性使人樂於分享、複製或散播的同一素材。」之前像是「你只想到你自己」、「剛泡好咖啡」或是「然後他就死掉了」、「泛舟哥」等也都具備這樣的要素,不斷被網友加工複製與加工,最後形成了廣泛的傳播。
就技術層面而言,我們還可以討論到在不斷複製的截圖畫面中,JPEG圖檔格式壓縮演算法與失真度,如果讀者有興趣去仔細觀察,還可以注意到到了哪位網友手中的截圖突然產生色偏劣化等現象。
最後,或許最重要的一點是:原本想要批評記者素質的資訊文字本身「主體性」已經完全退位且無法辨識了,隨著無數的截圖海苔條,新聞本身已經完全消逝且無法閱讀;換言之,如果只看後面圖片的網友將完全無法理解或閱讀這一資訊,該圖片「資訊」演變成為一個全新的「符碼」,這一過程又彷彿某些後現代藝術的生產過程:藝術是人類在無意識中創造出來的視覺形象。
而這些創造出來的符碼或文本需要解讀,所以又產生了解構拆原的簡化形式,因為網友不想要看太多的推論過程,所以就形成了我們常聽到的「懶人包」。
透過一串每天都不斷上演的Ptt網友新聞,或多或少我們也看到某些當代資訊傳播,甚至是遊戲、藝術和文本形式的形成。
本文出自:@@BOOKID:126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