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對上新聞媒體
哲學家對上新聞媒體

原文刊載於普通人的自由主義,《數位時代》獲授權轉載。

我一向景仰Peter Thiel,尊稱他矽谷哲學家。這兩天偉大的哲學家又幹了件大事。

職業摔角選手Hulk Hogan搞上朋友老婆,性愛影片外流,被八卦網路媒體Gawker Media放上網路。Hulk怒告Gawker和其創辦人Nick Denton,佛羅里達法院判Gawker要賠巨人Hulk一億四千萬美金。在Gawker的上訴過程中,律師要求Hulk揭露提供他金援打官司的來源。結果一公佈,就是和Gawker有老鼠冤的Peter Thiel。

Nick Denton(左)
圖說:Gawker創辦人Nick Denton(左)。照片來自:Financial Times via flickr, cc license

幾年前Peter Thiel被Valleywag,另外一個Gawker旗下的八卦媒體,公開出櫃。雖然在矽谷很多人知道Thiel是同性戀,但被媒體爆出來,Valleywag是第一個。Peter Thiel認為這太超過了,所以決定報仇。這個據估有二十七億美元身家的巨富,組了個律師團,專門找Gawker的「受害者」,幫他們打官司,目的很簡單,就是讓Gawker破產,玩不下去。

如果最後法院維持原判,Gawker是一定要破產,那Thiel就達成所願。但Thiel出錢幫Hulk打官司的新聞一出來,媒體不得了。幾乎所有媒體人都出來,抗議Peter Thiel「用財富打壓新聞自由」,擔心此例一開,所有的巨富都可以叫媒體閉嘴了。有人說,「你給我一千萬對付每一個公正的媒體,我也一定可以找到他們的毛病,要他們關門」。抗議力道逐漸增強,現在因為Thiel也是臉書的董事,臉書也有事了。

Peter Thiel
圖說:Peter Thiel。攝影/蔡仁譯

Thiel自己對《紐約時報》說,他不是報仇,他是要防堵Gawker這種惡媒開先例,隨意侵犯個人隱私。身為古典自由主義者,Thiel一向支持言論自由,所以這回的攻擊媒體讓不少人訝異。但這表面矛盾一點都不困難了解,尤其是對台灣人而言,因為這根本就是「獨家報導璩美鳳光碟」的美國翻版,犯法的媒體人,該關的就關,該罰的就罰,和言論自由什麼關係?

反對Thiel出錢打官司的,多是左派,多是對綠色和平組織、工會出錢幫人打官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左派,都是對大法官判決大公司也有言論自由的Citizen United案子很感冒的左派。這些人沒有想過的是Thiel報仇的方式是上法庭,是最乾淨,最尊重體制的方式,比起許多常走偏鋒、捏造新聞的左派媒體人不知道高尚多少。

最重要的是,美國的法官是有錢律師嚇大的嗎?多的是法官想修理貪婪律師,Thiel的案子不夠強的話,再多錢也沒用。

這新聞有意思,不過可能還比不上Thiel現在的另一件事,他將要擔任川普的共和黨加州黨員大會代表,還身兼川普競選的財務顧問。古典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碰上當代希特勒,到底是怎麼回事?矽谷現在看到Thiel對抗Gawker的長期計劃,許多人就在想,也許他支持川普也有什麼計劃,靜觀其變。

以下是我在2011年寫的,有關Thiel的故事。

不死不稅(上)

英文有一個字叫oxymoron,大概的意思就是,同一個詞彙裡包含了相互矛盾的兩種意義。我們可以說「右派矽谷富豪」,就是一個oxymoron,因為矽谷富豪和右派本質上是相矛盾的。矽谷科技新貴雖多腦子靈光,但多半少年得志,也就是還沒有在社會磕磕碰碰,還沒有認識到人性自私的一面,就坐擁一輩子也吃不完的財富,濟弱扶貧的理想仍然停留在,只要「發揮人性的光輝,世界就會更美好」的左派、自由派(liberal)的意識型態。所以歐巴馬雖然在好萊塢獲得巨星般的待遇,但其實矽谷新貴才是歐巴馬最大的競選金庫。

但美國之大,無奇不有。矽谷還是出了右派富豪,彼得‧迪爾(Peter Thiel)不只是科技富豪,他是「那個(the)」科技富豪。身為PayPal創辦人之一的迪爾,光PayPal就帶給他個人五千五百萬美元的財富。矽谷的惡童Sean Parker在2004年時,帶臉書的Zuckerberg去見迪爾,迪爾出手投資了五十萬。現在迪爾的臉書股份已經超過十億美元的價值。

迪爾的奇特處,除了腦子異常好使外,在一片左傾的舊金山灣區,深信右派古典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並出錢支持保守派的候選人,更讓他顯得鶴立雞群。但迪爾的矛盾處不只於此,他還是個出櫃的同性戀基督徒。此外,他身受最好的教育(史丹佛大學、法學院),卻創立了迪爾獎學金,鼓勵年輕人棄學創業,不要受既有教育體系的荼毒。他坐擁社群網路的財富,卻對新創企業只專注怎麼樣做更好的社群網路,而不從事真正改變人類的科技發明相當感冒,他合創的創投基金Founders Fund,有一個信條,「我們想要會飛的汽車,而我們得到的卻是140字」,徹底把推特的規定嘲弄一番。

一個幾十億美元身家的富豪,全身充滿了矛盾。但迪爾最大的矛盾,也許在於,身在國家、社會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時代,他卻想要一個沒有稅賦、個人完全自由的世界;身為肉身會腐敗的人類,他卻想要不死之身。而「不死不稅」,就是這期紐約客特寫迪爾文章所下的標題。

不死不稅(下)

雖然說徹底信仰左派自由主義(liberalism)和右派古典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的人,都得要理想性十足,但要一個一、二十歲的年輕人徹底右派,徹底信仰Ayn Rand,並不是很容易。因為「不公平、不正義」容易看見,但要能了解不公平、不正義背後代表的人性,除非是聰穎過人,不然就是得歷經滄桑才有辦法做到。所以年紀大的人多右派,而年輕右派是少之又少。彼得‧迪爾Peter Thiel就是少數的年輕右派。

我有朋友的小孩唸中西部的文理學院名校Grinnell College,他說曾經有校友願意捐錢讓Grinnell成立一個支持共和黨的政治社團,結果沒有一個學生願意參與這樣的組織,給很多錢也不要,美國大學校園左傾之嚴重可見一斑。但迪爾唸的史丹佛畢竟比較大,人比較多,所以迪爾還是能夠在史丹福創立一個右派的學生刊物The Stanford Review,但這「成就」也是要特立獨行的迪爾才辦得到。我常覺得古典自由主義者,經常得有「雖千萬人而吾往矣」這種對抗大眾的精神,試想,在一片講究道德倫理的社會聲浪中,要能大聲地說,「別傻了,大家都是自私的。」是需要承受多少異樣眼光的。而迪爾對抗大眾俗見的意志力,不是一般人想像的。

1992年,當迪爾還在法學院時,有一個史丹佛的學生要挑戰言論自由的尺度,跑到一個教員宿舍外面,大喊「Faggot! Faggot!祝你染上愛滋而死。」Faggot是英文裡攻擊同性戀很難聽的字眼,所以這個學生最後被退學。如前所述,迪爾也是同性戀,但看著這個事件,他決定寫一本書,討論政治正確及文化多元論的危險。也就是說,迪爾把言論自由看得比譴責醜化同性戀的惡行來得重要。這需要多大的群眾對抗勇氣,才辦得到呀?

這種我們財務學裡稱之為contrarian的態度,迪爾一直帶著。賣掉PayPal後,迪爾成為專業的投資人,他自己拿了一千萬成立避險基金Clarium Capital,靠著和投資大眾對作,短短幾年內,變成七十億美元的巨大基金。當世界看壞日本時,他買日本政府公債;在低點時買進能源股和房地產。一時之間,迪爾變成華爾街金手指。但是他的contrarian態度,反而讓他無法成為John Paulson一樣,在投資客萬神殿佔有一席之地,因為2008年股市大跌時,他依然看好。而股市在09年反彈時,他反而看空。現在Clarium只剩三億五千萬的資金,而三分之二是他自己的錢。

和多數的古典自由主義者一樣,迪爾認為人類的科技會日益發達。但迪爾認為方向有些錯誤,所以他成立Founders Fund就是他覺得可以靠他的力量,些微導正這個錯誤的方向。他認為花在突破性的科技上的研發太少,比如說機器人及抗老化藥物上。所以他們投了許多錢在這方面上。紐約客的記者對於迪爾這樣,嘴上說著古典自由主義,內心卻充滿了精英思惟,非常不以為然,認為他嘴上說的關懷弱勢,實際上對科技造成的貧富差距不但視而不見,作為上反而加重不均衡是偽善。道理怎講?記者先寫了迪爾對於全球化造成的上下差距非常憤怒,之後記者又強調迪爾注重機器人的發展,卻沒想到機器人正是取代人工的最大殺手。而且迪爾想靠醫葯進步活到120歲的心願,也被記者質疑,真有醫藥進步,不還是這些有錢人享受了?

Founders Fund
圖說:Peter Thiel成立的Founders Fund,鼓勵突破性科技的研發。照片來自:Founders Fund官網。

我不知道迪爾是不是真如紐約客記者所述,畢竟報導是記者寫的。但本身作為一個古典自由主義的信仰者,我覺得我可以為迪爾代為辯護。許多人對右派的看法是:「冷血」,認為一直講究努力,一直講究競爭的右派,對於弱勢的看法是:「你活該,誰叫你不努力。」這是錯誤的理解。沒錯,有些富家公子哥兒,雖然有著繼承來的萬貫家財,但卻戴上右派的帽子,到處奚落別人,指責別人不努力。這種假右派當道,無怪我們要揹上這個冷血的黑鍋。

那什麼是真右派的看法?我認為,人生無常,命運無定,人生而有差別,沒有誰是活該的。但先天的命是如此,不代表後天就得註定如此。只有努力,才能改變人生(這裡的邏輯要看清楚,才不會亂罵人冷血)。乞討來的恩惠,只是向下沉淪而已。紐約客的記者,大概就是把我們「先發展,再分配;先自助,再他助」的看法,誤解成「只發展,不分配,不管別人死活」了吧。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