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非典型農民」蘇建鈞:用視覺化管理提高效率

2016.06.10 | 科技

由於土地意識抬頭,再加上台灣產業結構變化,近年有許多具有科技背景的青年返鄉務農。這些「科技農夫」和傳統農民有什麼不同?蘇建鈞的例子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縮影。

笑稱自己是「非典型農民」的蘇建鈞,從思維到行事作風,的確都和印象中的農民很不一樣。今年30歲、畢業於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學系的他,七年前回到家鄉台南當農夫。從農前三年,他將百分之百的時間投注在田裡,從早忙到晚,總是難以抽身。不過,熱愛向外挑戰的他,近期開始把重心轉向營運、企劃、與廠商接洽等,生產工作則交由台南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的其他同仁處理。採訪隔天,蘇建鈞還準備帶新婚妻子出國,延宕了快半年的蜜月終於有機會成行。問他怎麼放得下田裡的作物?他說,合作社的第一線同仁會幫忙照料,接著又呵呵笑:「人生還是要過啊,賺錢其次。」

建立農務管理流程,幫農民省力

蘇建鈞這種懂得適度放手的生活哲學也反映在他的農務成果中。三年前,他認為農民的耕作過程應該可以透過軟體輔助提升效率,於是規劃出一套管理流程。尋尋覓覓後,終於找到高雄凌誠科技公司,花了一年的時間和「至少可以買一台豪華版國產車」的價格,合作開發出一款農務管理App,協助農民做耕地管理、田間定位導航和食品履歷。

去年,在他的遊說之下,農委會也答應投入資源。以原有的設計和規畫為基礎,再結合圖資系統,形成現在的「農務e把抓」App。「以前只有一大堆表格,現在變成圖像化管理,差很多。」此外,農民也可以在App上針對特定作物進行工作排程和人力調度,提升工作效率。

有了農委會的支援,App的使用範圍也變得更廣,從原本只有合作社內不到十人能使用,到今年5月中,全台灣已經有超過1千名農民加入,總耕地面積高達1,566公頃,「CP值變得更高了。」不過,他認為「農務e把抓」還有更多使命等待完成,未來希望能從生產端延伸到採收、售後和庫存處理等方向。

把耕作交給自駕,做更有價值的事

擁有科技背景的蘇建鈞,對於未來農業的想像是什麼?「第一個是自動駕駛,美國大面積耕作田區已經可以自動駕駛了。你只要規劃好路線,它就會自己耕作。農人不需要被綁在上面,可以做更有智慧的事情。第二是無人機,搭配多波長光譜偵測器,可以偵測田間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例如哪邊肥料下太多了,顏色會變深。」他表示,現在都是採人工巡田,必須要很有經驗的老農才知道農地出了什麼狀況。但是當耕作面積一大,記錄起來就更困難了。而透過無人機和圖像分析,可以幫農民節省許多力氣,「未來的農民只要負責坐在電腦前決策就好了。」

蘇建鈞說,過去六、七年來,台灣進入農業的年輕人變多了,大家都有一定的抱負和夢想,絕對跟過去不太一樣。「台灣人要做更有價值的事。」生長於務農家庭的他說,「農民沒有必要再像過去一樣,讓消費者用憐惜的心態來採購作物。」

蘇建鈞

蘇建鈞,74年次,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學系畢,原本的夢想是當高中補習班老師,卻在23歲回到家鄉台南從農。

蘇建鈞經營的農地特色

圖說明
位於台南善化,耕地面積約120公頃,作物包括黃豆、紅豆、水稻等。

特色1:「農務e把抓」App

這款App的設計理念來自蘇建鈞,農委會在去年投入資源助力。透過App,農民可以做到耕地管理、定位導航和生產履歷。
圖說明

特色2:導航功能讓農民不會耕錯田

圖說明
蘇建鈞說,每塊農地都長得很像,剛從農時,他常搞不清楚自己的田在哪裡。App中的導航功能,可以幫助經驗不足的青年農夫更快上手。

特色3:工作排程讓管理更方便

圖說明
當農地大、參與人力多時,光憑腦袋記錄實在太辛苦。如果事先以App排程工作,可以讓農民的工作管理更有效率。

攝影/蔡仁譯·郭涵羚 圖片提供/蘇建鈞

延伸閱讀:
用科技收成!新世代農夫下田,讓農業變得更性感
科技農夫陳新豪──從車庫裡誕生的「微氣候」哲學
科技農夫陳幸延──農田裡的開源自造者
科技農夫陳蒼鄢──舒緩缺工困境,用App遠端灌溉

本文出自:@@BOOKID:126764@@

關鍵字: #app #農業科技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