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科技農夫陳幸延──農田裡的開源自造者

近年來,台灣出現一股返鄉務農風潮。然而小農資本少、土地面積小,如何用最低成本達到最高效益?崇尚開源精神的陳幸延用自製小型農具,為傳統農事注入新思維。

近年來,台灣出現一股返鄉務農風潮。然而小農資本少、土地面積小,如何用最低成本達到最高效益?崇尚開源精神的陳幸延用自製小型農具,為傳統農事注入新思維。

採訪當天,宜蘭飄著雨,陳幸延早早就在等待我們。他的鏡片上滿是水珠,卻完全沒有要擦拭的意思。做為農夫,讓雨水成為身上的一部分,似乎再自然不過。

四年多前,從聖約翰科技大學資訊系畢業的陳幸延,在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中心開始了職涯的起點。不久後,因為開放原始碼生態學(Open Source Ecology)理念的號召與啓發,於是2014年底決定落腳宜蘭,透過深度參與農事和自製小農業機械,實現開放原始碼所倡議的自造者精神,同時也找到自己「過生活的方式」。

開放原始碼生態學是雅庫博夫斯基(Marcin Jakubowski)在2003年成立的社群,強調在開放精神之下自製農具,以最少資源達成土地永續發展的目標。在一年多的務農過程中,陳幸延深刻體會到,農田裡的許多問題其實可以透過簡單自製的軟、硬體解決。因此,他發揮過去所學,開發出用廢料和電子零件組裝的電動割草機、可以測量和記錄天氣變化的天氣盒、能自動調節水田水位的水閘門和雷射驅鳥槍等各式小型農具,並且放在村中和其他農民共享。這些小型機械不僅有趣,能夠減輕大家工作負擔,而且成本大多低廉。以割草機來說,一般分為吃油和電動兩種。前者價格低,但是對環境影響大,後者則是單價高,一台要2萬多元,對小農來說負擔太大。不過,陳幸延自製的割草機材料來自汽車水箱風扇的舊馬達、從鐵工廠取得的鐵片和電子零件等,成本為零。

「小農資本低、土地零碎,很難用資本式的做法,幸延的發明能夠解決農地裡的小問題。重點是很好玩、很有趣。」與陳幸延相熟、同樣在宜蘭承租土地耕作的叁零叁伍冰果室老闆陳可為指出。

不過,陳幸延的發想並不是那麼容易被理解,「現在應該還是有人不太能接受。」他坦言,剛到宜蘭時,農民看到他使用電腦,就會聯想到要用科技取代人力,「事實上這不是我的出發點。」陳幸延認為,農村缺工問題嚴重,而且現在農民在處理農事時多半缺乏討論和交流的對象。因此如果能透過機器輔助,例如記錄氣象或將部分工作自動化,就可以獲得更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大家還可以發揮所長、共同參與。開放精神很理想,但如何說服別人加入這個行列?「開放心胸,不一定要強迫別人。如果覺得有趣,人家應該就會加入了。」他笑著說,態度謙和卻堅定。

陳幸延

陳幸延,77年次,聖約翰科技大學資訊系畢業。兩年前來到宜蘭務農,以自製小型農具發揚開放原始碼生態學精神。

陳幸延經營的農地特色

圖說明

位於宜蘭員山鄉,面積近7分,以種植水稻為主。

特色1:電動割草機

圖說明
以廢料組成的割草機,材料分別來自修車廠、鐵工廠、木材行和電子零件。一般電動割草機售價約2萬元,自製成本為零。

特色2:天氣盒

圖說明
可以測量每天的光照、紫外線、風速、風向、雨量、空氣品質和大氣壓力等天氣狀況並且記錄下來,之後會放在百葉箱中。

特色3:水閘門

圖說明
一般老農是憑經驗和習慣管理水田的水位,但是透過這項裝置,不僅可以記錄水位、水溫和土溫,未來還可以用馬達自動控制水閘門。

攝影/蔡仁譯 圖片提供/陳幸延 場地提供/叁零叁伍冰果室

延伸閱讀:
用科技收成!新世代農夫下田,讓農業變得更性感
科技農夫陳新豪──從車庫裡誕生的「微氣候」哲學
「非典型農民」蘇建鈞:用視覺化管理提高效率
科技農夫陳蒼鄢──舒緩缺工困境,用App遠端灌溉

本文出自:@@BOOKID:126764@@

關鍵字: #農業科技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