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開發怎麼做?給新創團隊的15條新手指南
商業開發怎麼做?給新創團隊的15條新手指南

譯者導讀:「一切的煩惱,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前foursquare事業開發總監的這篇文章中,精闢的剖分析了身為一個商業開發團隊的一員,該如何與合作夥伴維繫良好的關係。然而,我認為這些原則只適用於商業開發,同時也適用於個人。擁有明確的目標,才能讓我們更加清楚自己要前往的方向。對任何事物充分準備,可以讓我們更加不疾不徐,也讓互動的對方更加愉悅。快速地回覆,則會讓他人覺得你是值得信任、可靠的人。同樣地,重視承諾,也是維繫個人品牌的關鍵,讓人覺得你可以信任。這些法則,不只可以應用在商業開發團隊,也是職場上不可多得的關鍵法則。

很多以下的法則對於一個有經驗的商業開發的經理而言,就像是笨蛋也知道的事。但我認為,這些法則有必要被放在一起,成為一份清單。希望這些東西,對於那些從頭開始建構商業開發團隊或是缺乏一個專門的商業開發團隊(例如: 由創辦人、其他人兼職)等的新創公司有幫助。我不認為這份清單夠完整,我的計畫是,會隨著時間增加新的法則。如果你有任何回饋,請直接用推特聯繫我(@holger)。

1. 建立明確的商業開發目標

這點無庸置疑的,但值得重複再被提起。沒有明確的目標,一個商業開發團隊會漫無目的的追求交易。在最壞的狀況下,他們甚至會因為建立了一些非公司核心業務,但需要消耗有昂貴的執行、產品、工程資源的交易。在理想的狀況下,商業開發的目標,是公司整體目標的子集合(例如: 使用戶數量成長、擴展國際市場、外包一個核心技術等等)但是也有可能是公司核心目標之外的項目,例如:探索替代的商業機會、尋找併購的機會等等。

圖說明
(圖說:建立明確的商業開發目標,來源:pixabay)

2. 結構化你的做法

不要只是一股腦地衝刺,而隨機的找尋合作夥伴。當目標被定下來之後,商業開發團隊(或負責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設定理想合作夥伴的優先順序。這當中包含了定義市場大小、市場/競爭者分析、還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軸。如果這對你來說是一個新的產業,你最好昨天開始就在研究了。沒有甚麼事情比被一個完全沒有花時間了解你的企業、你面對的困境的人報告更糟的事情了。

第二個關鍵,是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必須怎麼接觸到這些合作夥伴(第三個關鍵會提到更多)。最後,你必須確認你有所有必需的聯絡方式,去聯繫你目標的合作夥伴。如果沒有,請動用你的人脈網絡。陌生的電話很少有用!除非你被他所信賴的人所推薦,否則你受到他關注的機會很小。理想狀況下,你必須建立許多我稱為「好的因果循環」。在之前的狀況下幫助在產業界的其他朋友,你可以求助這些人,或請他們幫忙引薦。

3. 解決問題,幫助合作夥伴達成目標

這是商業開發最關鍵的任務之一。當利益只存在於其中一邊時,合作關係永遠不會成立。除了幫助你達成自己的目標之外,你必須認真思考你的企畫書怎麼幫助潛在合作夥伴也達成他的目標。再次地,你可能會認為這些全部都很無腦,但在實際情況下似乎不是如此。根據我的經驗,我收到大量的計畫書沒有真正解決任何我公司的問題,或者很明顯是發給群組的電子郵件,跟我或者我的公司一點直接的關聯都沒有。這些企畫書都被我當成垃圾郵件,而且甚至拒絕閱讀屬於這類的電子郵件。

4. 充分準備!研究那些你想合作的公司

除了一個構思完整,雙方受惠的企劃書外,研究你鎖定的合作夥伴是相當重要的。對我來說,這就像是準備面試一樣。沒有甚麼比知道你要面試的人對於你的公司或其他你面對的議題一無所知,但同時卻告訴你他對你的企業有多大的熱情還糟糕了。試圖找出甚麼是你潛在合作夥伴最關注的議題:他正面對一個特定的競爭威脅嗎?他有任何重要產品發表失敗嗎?與你接洽的團隊正經歷組織變遷,更換新主管嗎?有太多可能的因素,讓你可能必須改變作法、改變時間等等。

永遠都很難確定到底甚麼是最重要的,但是我很深深地相信充足的準備,可以讓幫助你擁有較好的合作夥伴關係。我在工作中花了15~20%的時間研究行動、地區、廣告區域等等。為了了解我們的合作夥伴應該或如何看待我們的公司與產品。這意味著瀏覽很多產業新聞稿、經常與同儕會面以交換資訊。

5. 了解合作夥伴的組織

這跟前一個重點有關,但是聚焦在不同的面相。尤其是當你想跟一家大企業合作,你必須確定你盡可能的完全了解這家公司的組織結構。誰是決策者?哪個團隊或經理在這當中扮演重要角色?合作關係的長期執行是誰負責的?這種對於組織結構的了解,可以幫助你在合作組織中,找到對的人,也幫助你辨別出你會想建立關係的額外的合約。

6. 建立階層化的接觸端點

理想狀況下,一家新創的商業開發團隊並非在真空中工作,而是能有能力在不同階級中觸動他們的主管或長官。我很幸運我們的執行長跟其他長官明白我們透過合作關係創造的價值,以及他們支持商業開發團隊在我們公司與其他合作夥伴之間建立額外的接觸端點。對於高價值的合作夥伴,我總是試圖建立多種階級的關係,例如:介於兩個每日合作的經理、介於兩個副總等級的經理對於這樣的合作夥伴關係負責、理想狀況下,介於兩個或多個C級的主管。有這樣的不同階級的合作夥伴關係,讓你在與合作夥伴相處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彈性。

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下而上的做法反而會運作得比較順暢,你想要先說服合作夥伴基層的經理。但是在其他的狀況下,你最好用由上而下的作法,並了解到一個主管對於特定議題的熱情,會強烈的影響他整個組織決策分析的過程。

圖說明
(圖說:不同階級的合作關係,讓你在與合作夥伴相處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彈性。)

7. 永遠快速的回應──創造好的因果循環。

我認為不回應一家企業或一個人,從很多因素來看,是非常不尊重的。我唯一不回應的是那種明顯招搖的業務推銷。但是如果人們試想問我關於工作、合作企劃書或者一些純粹的顧客意見回饋,我總是會試著在48小時內回應,有時候甚至更快。

在很多狀況下,我的回答很簡短但是很有禮貌:「不!」但至少我承認這些訊息或要求。這也是我期望被對待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花了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在回復收到的郵件、推特、Linkedin的訊息等等。我很確定很多人對我這點都不同意,但這是我個人的行事方式,而且我也相信這一點會創造「好的因果循環」。(註記:我不會跟其他人在Linkedin上聯繫,除非我只少有幾分鐘可以進行個人互動。)

8. 不要操之過急、惱人

永遠記得你正在一個快速變動的新創公司工作,那些你試圖合作更大的組織們,在決策之前需要通過一大堆步驟跟檢查點。我記得以前那兩家大企業:德意志電信、雅虎,這些組織裡的人會因為不耐煩的合作夥伴一直敲他們的門而感到沮喪。我的口頭禪:演說,有一個穩健的後續追蹤,提供額外的資訊或其他任何舉動後,請在寄出提醒信之前,讓他靜止一段時間,。除非有條約定出的期限,讓你想要了解現況,否則給你的合作夥伴足夠的時間,用他們的步調去做決策。就我的經驗而言,過度的渴望從來就不會有幫助。

9. 無法結束? 如果可能,重整組織、分析並且適應───不要拍打死馬。

如果一個合約無法被完成,而且可能有一些其他很好的理由,重整組織,並思考為什麼合作夥伴並非最合理的潛在合作夥伴。你在第一順位有對的合作夥伴關係嗎?你有跟對的潛在客戶對話嗎?你有跟組織內對的人接洽嗎?這樣的商業模式對雙方來說是合理的嗎?可能有千百個理由造成一個合約無法成功,而試著理解為什麼,並想出替代的方案是至關重要的。

10. 擁有你的夥伴,而非只是交易

商業開發與合作夥伴管理在基礎上就有天壤之別。在很多大企業中,會有一個專門的商業開發團隊負責協商跟結束合約,然後繼續與下一個合作夥伴的交易。另一方面,會有所謂「合作夥伴/帳戶管理」,負責辨別潛在客戶,把商業開發引入前在協商,然後完全負責合約的實施跟後續的夥伴關係。

在一家新創企業中,很有可能沒有專門的商業開發團隊,或者頂多一個非常小的團隊,你必須加倍的負責合約的簽訂、後續的夥伴關係管理兩種任務。這可能很棘手,因為在商業開發的談判中,你想要拿到對你公司最有利的合約,然而這可會造成你與合作夥伴的摩擦。身為一個合作夥伴管理者,你想要盡可能的接近你的合作夥伴以了解發生甚麼事,並未了讓整個夥伴關係執行得更順暢。

當商業開發跟夥伴管理兩種功能分開的時候,扮白臉、黑臉才會更容易。商業開發的團隊負責扮黑臉,位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討價還價,而夥伴關係管理者則是扮演白臉,跟合作夥伴的組織聯繫,試圖為夥伴關係創造一個正向、高產量的環境。在新創公司中,你真的必須橋接兩種態度,這可能需要一點經驗。對於合作夥伴組織的深入了解與目標,可以幫助你達成中間的平衡。

圖說明
(圖說:擁有你的夥伴,而非只是交易,來源:unsplash.com)

11. 不要過度承諾,無論內部或外部

在很多合作的機會中,你只有很有可能只有一次潛在的機會可以把它做好。所以你對合作廠商承諾的,必須真的是你們公司真的可以達成的。這當中包括產品特色、發佈時間、支援功能等等。千萬不要為了短期的機會過度承諾,這會讓你損失長期的關係。對內部企業的承諾也是一樣的。務必確認這些合約已經被簽訂好,而且內部所有有關聯的組織都承諾可以辦到。管理團隊,必須確認這樣的交易跟公司整體目標是一致的。

12. 隨著時間與核心合作夥伴建立穩健的關係

所有周圍的事物,都會回到周圍的。一個強烈的合作夥伴關係,會隨著時間建立起強大的信任感。別忘了產業圈其實很小的,所以如果你有很好的名聲──值得信任、積極的窗口、夥伴關係,在伙伴研究你與你公司時,很有幫助。也請你謹記,很多時候,人們會待在單一產業數十年。因此,你與某人在5年甚至10年前的關係,在新環境中,一樣對你有差別。跟商業夥伴的良好關係會幫助你完成簽約,在一些例子中,甚至是合作廠商的決策者選你們公司,而非其他企業的決定性因素。遵從上述的這些要點,可以幫助你創造強大的關係。

13. 成為公司的代表

在一些例子中,你的新創公司表現得非常棒,使你得到很多的正面新聞稿,也有很多公司對你們有興趣,想成為合作夥伴。但這些情境很少見,而且很有可能會改變。一個可能輔助你商業開發努力的是你們公司在市場中的正面形象。除了你們公司的行銷、公關等組織,商業開發對於代表公司接觸外面的世界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身為商業開發團隊,參加會議、其他的演講、主辦大學生企業參訪,或者為記者提供企業的洞察都是你可以幫助公司的地方。

當然,這一部分永遠都不應該成為你或其他商業開發成員的時間負擔。但尤其是當你可以在當地解決,不需要出來到遠方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讓你的公司成為「對話中的一部分」,得到更有價值的市場洞察、建立與他人、產業內的企業的人脈網絡。

14. 轉發合作夥伴的意見回饋到自己的組織內

在新創中,商業開發團隊常常是公司內最常面對外面的團隊,也因此你會蒐集到各種對公司而言有價值的意見回饋。與各種合作夥伴的會議會產生很多有用的資訊,像是:關鍵產品、對競爭者的觀察、對合作廠商期望看到的產品創新的洞察等等。把這些知識帶到組織內對應的團隊,可以幫助教育整個組織,並做出更有品質的決策。

15. 確認你有強健的法律支援

我很幸運在這方面,擁有很傑出、稱職、願意奉獻的律師,在我過去的案子裡一起合作,也是我目前在FourSquare一起合作的律師。擁有經驗充足的法律支持,讓我可以看輕整個大局,並且在風險規避與商業擴張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也因此幫助我可以更快速的完成好的合約。薄弱的法律支持,可能造成錯失或簽訂薄弱的合約。

本文作者為前foursquare事業開發總監,現為Postmates事業開發總監Holger Luedorf,譯者為陳正和,原文編譯自〈The Beginner’s Guide to Start-up BD: 15 Basic Rules〉。代表圖來源:startupstockphotos.com

關鍵字: #新創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