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告別第三個失落的十年,日本網路新創強勢崛起
誓言告別第三個失落的十年,日本網路新創強勢崛起
2016.07.18 | 創業

創業,似乎已經成為各國提振經濟以及倡議創新的共通做法,然而由於既有優勢不同,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創業生態與樣貌。日本,面臨的是即將跨入失落的30年,安倍經濟學失靈、年輕人對社會普遍不滿,因此期待用網路新經濟來轉型,而創業也許是重振日本的一道曙光!

「你們有什麼樣的夢想?期待日本成為怎樣的國家?」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成人式上這樣問年輕人。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但日本年輕人正面臨福島核災後的經濟重挫及長期通貨緊縮、老齡化社會、青年失業率等問題。

安倍晉三想用三枝箭救經濟,其中不乏鼓勵新創、鬆綁法規的成長策略,要挽救日本經濟自1989年股市崩盤以來第三個失落的十年,擺脫絕望之國的陰影。但是三枝箭欲振乏力,索尼、松下、豐田和本田等國際大型製造商後繼無人,百年夏普更被鴻海收購,日本企業很難創新轉型。老日本人期待2020年東京奧運能振興經濟,但年輕人卻擔心東京奧運後的日本該怎麼辦?想要靠新經濟來重振日本,日本和產業都需要成長策略,倡議創業將是最好的一個選擇。

LINE的推手森川亮在2015年出來創業,他說,「我想在日本幫助年輕人!年輕人沒有活力,國家經濟就起不來,所以應該放手讓年輕人去做。」

靠網路新經濟轉身

圖說明

到底日本經濟能否靠創業轉身呢?過去20年,日本網路公司一直扮演著新經濟推手的重要角色,即使身在台灣的我們,也可能在樂天市場買過商品,玩過GungHo的手機轉珠遊戲《龍族拼圖》。日本網路公司的平均營收,雖然只有美國網路公司的十分之一,但他們在日本市場擁有高市占率,也推動過三波網路創業潮。第一波創業潮是1995年開始的網路熱潮,以雅虎日本、樂天集團為代表的電商、入口事業。第二波創業潮則是2000年後的社群、遊戲,例如GungHo、GREE、DeNA、mixi等公司,讓日本出現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已上市獨角獸。第三波創業潮起於2009年的智慧型手機應用,像是手機遊戲商Colopl、Gumi、LINE等公司。

在經過三個不同階段的創業風潮後,這幾年,日本新創公司開始用創投資金槓桿規模,積極往海外市場擴張。例如新聞閱讀App SmartNews在2015年募資1千萬美元,順利把市場版圖擴張到美國。它的競爭者Gunosy在2015年4月上市,除了已經獲利,2016年更收購日本遊戲攻略網站Game 8,並以500萬美元投資印尼新聞App Kurio。

日本新創缺乏真正有海外市場經驗的人,但早點開始思考全球化,是好事!──DCM董事合夥人本多央輔(Kakao Talk早期投資者)

此外,令人興奮的還有C2C二手拍賣App Mercari,在2016年3月募得7千4百萬美元D輪融資,日本終於出現第一個上市前估值就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新創。有了創業的典範,可以鼓舞更多創業者,日本創業生態圈開始熱鬧了起來。

創業特色一:企業創投主導市場

日本創業生態圈十分獨特,從資金面來看,日本新創投資是由企業創投獨領風騷,占80%,相形之下,機構創投的占比與影響力較弱。在企業創投主導的趨勢下,也不乏傳統產業的身影,如軟銀集團、索尼、三井物產、KDDI、NTT DOCOMO都開始瞄準新創,日本創業社群Creww創辦人伊地知天說,「傳產大公司都對新創有很高的興趣,通常傾向先跟新創公司合作、再投資,最後併購!」

此外,網路公司Yahoo Japan、樂天、DeNA、CyberAgent、GREE、LINE也不遑多讓,並且紛紛成立企業創投基金,舉凡直接投資、收購新創公司都屢見不鮮,徹底改變了傳統創投的投資思維,最近這五年投資的方向則聚焦在電商、軟體、遊戲、音樂、新聞等等。500 Startups日本負責人瑞尼(James Riney)日前撰文指出,「日本和美國的天使投資及創投投資金額約為12億美元比750億美元,不過日本的GDP占美國的三分之一,顯示日本創投投資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雖然創投投資新創的金額小,但近年卻有了一些改變,其一是創投數量持續增加,知名創投包括Globis Capital Partners、B Dash Ventures、Global Brain、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等等;其二是日本企業及創投也積極投資亞洲新創,以台灣為例,CyberAgent Ventures投資愛情公寓、愛評網、愛料理、Fashion Guide和vipabc。而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也投資Pinkoi和17 App。

創業特色二:成熟工作者帶動創業潮

創業失敗的風險原本就比較高,而日本又是一個不容許失敗的社會,在這樣的情境下,要讓人才離開大公司出來創業或者加入新創公司,難上加難。新創聘雇社交服務Wantedly業務開發大塚早葉說,「終身雇用制在日本還是很受歡迎,只有15%的人在找新工作,而20幾歲辭掉工作的人只有30%。」

雖然過去幾年有創業加速器和大學創業課程,但真正幫新創推一把的反而是網路公司,目前成功的新創公司創辦人,多半是曾在科技公司、網路公司工作過的成熟工作者,這些網路公司的經理人創業,讓創業成功的機率大幅提高。成功的網路公司創業家也開始投資新創,積極幫忙創業者,形成正向循環。

創業特色三:新創上市門檻低

這五年來,日本創業氣氛熱絡,不過,至今還沒有太多創投投資及企業併購的案例。新創公司募資大多選擇上市一途。新創若在那斯達克上市,最低必須釋出110萬新股 ; 在東京證交所的新創股市Mothers上市,只要求最低1千新股,最小募資金額為20億日圓(830萬美元),相當於募集A輪、B輪的規模,比中美新創上市的門檻還低。

現在有許多網路公司經理人出來創業,網路公司才是最好的創業孵化器!──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經營合夥人田中章雄

事實上,這些已上市新創公司的年營收大約在1千萬到1億美元左右,也形成日本市場奇特的現象:有太多小規模的上市案。成長駭客平台Kaizen Platform執行長順藤憲司說,「過去五年,創投和創業者只想要短期的成功,他們出場拿到了現金,但是,90%的新創卻停止成長!」一旦選擇上市,營收和獲利都必須持續成長,新創公司就很難跨出日本。順藤憲司認為,「你在上市前就要決定是否要做全球化,因為在上市之後,就會面臨成長天花板而苦苦掙扎!」

創業特色四:全球化思考少

為什麼日本有成功的第一代、第二代網路公司,網路模式也做得很早,但是卻少有全球化的網路公司呢?最大的差異在於,日本有1.26億人口,內需市場大,全球化只是新創公司經營事業的選項之一。相較之下,韓國及台灣因為市場規模小,所以新創公司多半在一開始就有思考全球化的必要。

目前日本網路公司成功跨出海外的例子確實不多,最知名的就是通訊軟體「LINE」。雖然LINE是韓國網路公司NAVER的子公司,但它在五年內達到2.18億下載量,在台灣、泰國都拿下市占第一。2016年7月中在日本東京證交所和紐約證交所上市,市值約54.8億美元,創下今年科技公司在日本最大的上市金額,已經是網路新創跨出日本的創業傳奇。

展望未來,如果日本想靠創新創業改變經濟結構,做出有全球影響力的網路公司,勢必得跨出海外。GungHo創辦人孫泰藏說,「與其先接觸國內市場,再擴張到全球,不如在創業的第一天就把服務瞄準全球!」

插畫/翁羽汝 照片提供/Flickr-dneubaue

本文出自:@@BOOKID:126800@@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