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凱] 若失業率長期高於10%,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會安全網?
[鄭志凱] 若失業率長期高於10%,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會安全網?

公司是掌握現代經濟活動最重要的組織型態,全球至少有2/3以上的GDP由公司創造。公司既為股東創造利潤,也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兩者都為國家增加稅收,因此公司既是經濟活動生產面的引擎,也是分配面不可缺乏的樞紐。

依現在全球公司法的規定,公司的使命在為股東賺取最大的利益。但因為公司的觸角已經深入社會各角落,無可避免的問題是:除了為股東賺錢之外,公司是否具有其他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企業應該擔負多少國家稅賦,才算合理?稅後營業利潤完全分配給股東,是否是最理想的設計?

一個經典故事如是說,當年通用公司總裁在被問及如何平衡美國利益和通用利益時,他的回答是:通用的利益,便是美國的利益(歷史學家後來考證,這個故事並非屬實)。如果問郭台銘的社會貢獻,他也可以大聲回答:鴻海集團僱用員工超過百萬,加上上下游產業的員工,有多少企業能夠做出比他更大的社會貢獻?

圖說明

如果問郭台銘的社會貢獻,他也可以大聲回答:鴻海集團僱用員工超過百萬。攝影/賀大新。

這樣的論點不是沒有道理,但也許過於樸素簡化,而忽略了當今以資本主義為骨架的經濟發展趨勢。

首先是公司在全球整體經濟的影響力仍然在持續擴大中,公司手中掌握的資源累積速度遠較其他公部門或非營利單位為快。資源越多,責任理應越重。

其次是在私部門中,馬太效應持續發酵,大者恆大,富者恆富,大型企業佔國家GDP的比重持續增加。韓國十大企業佔GDP 80%,台灣十大佔60%。美國有FAGA,中國有BAT,它們不但鯨吞蠶食,還像八爪章魚般將吸盤伸進各行各業,成為21世紀裡不折不扣的虛擬帝國。

最後是日益傾斜的分配邏輯。被廣泛批判的1%與99%的分配差距,除了以資本創造利潤的速度遠超過以時間創造利潤的速度外,破壞性創新摧毀工作機會的力道也開始大於創造工作的力道。當白領階級開始發生結構性失業,失業率若長期高於10%以上,任何國家都必須對經濟活動的利益分配開始嶄新的思維。

基於以上幾個原因,公司的機能不能自限於經濟利益的生產端,如何設計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國家以及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財富重分配的機制

薪資所得是企業最重要的成本,也是最有效的分配機制。最低薪資(適用於藍領)、員工認股(較常用於白領)、限制最高最低薪資差距,以及保障員工參與利潤分紅,這些都是在企業常見的分配機制。

圖說明

照片來自:Patrickneil分享於Wikipedia, cc by 3.0

在員工和股東之外,企業必須善盡對社會、人群、環境的責任,這也是一種分配機制。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歷經歐美多年提倡,最近在台灣受到較多的關注,當然是必須繼續加強的方向。此外,所謂自覺資本主義(conscious capitalism)、共享價值(shared value)、施振榮先生的王道企業等等主張,都有益於設計更為合理的分配。

不過以上的分配機制都落於企業損益平衡表上的費用科目,剩下來的營業利潤,則由國家(企業所得稅)和股東(股利)分享。國家多拿,股東剩得少;國家少拿,股東分得多。

國家應該拿多少,這是資本主義左右之爭的關鍵。

具有大政府心態的國家,傾向徵收較高的企業所個稅。認為低稅率可以刺激經濟發展的國家,則選擇採取低稅率。各國企業所得稅有高有低,從最高的日本(40%)、加拿大(37%),到零稅率的免稅天堂,如英屬維京群島、百慕達、開曼群島。中間大部份國家的稅率都在15-30%左右。至於台灣,由於多年景氣不佳,政府屢屢企圖以低稅率企圖獎勵投資,擴大稅基,因此不斷調降企業所得稅,從25%降至20%,2015年再降為17%,已經跟香港相當,屬於低企業所得稅國家(但台灣施行個人與企業兩稅合一,個人所個稅負不低)。

由於各國稅率高低差距甚大,跨國公司各國子公司眾多,節稅有道,實際的稅賦遠遠低於總公司所在國的稅率,例如蘋果公司的有效稅賦只有9%,台積電只有13%。由此可見,雖然繳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之一,但是合法地採用各種方式降低賦稅,仍然是企業的標準作業程序。

高稅率就能有更好的社會福利?

稅收無疑是一個國家所得重新分配最重要的手段。理論上稅賦越重,政府可以操作的空間越大,重分配的效果越能彰顯,但在民主國家,增加稅賦是吃力不討好的訴求,更何況有兩個因素影響重分配的績效。

首先是政府的效能。雖然各國政府清廉和施政能力不一,但普遍來說,公部門的效率都比私部門遜色。從較有效率的私部門徵取更多的稅收,然後交由缺乏效率的公部門進行重新分配,這種操作既難令人信服,也難叫人放心。

其次是如何設計重新分配的機制。究竟應該救急、還是救窮?給人魚吃、還是教人捕魚?如何能夠救濟弱勢,卻不致於造成依賴?種種考量本來就很難兩全其美,再加上選舉制度下政治人物為爭取選票,針對各族群做出不負責任的政治承諾,以致於政府大量舉債,公共預算捉襟見肘,雖然推出各種社會福利方案,卻往往顧此失彼。

出於以上兩個原因,一般民眾一面反對高稅賦,一面又對社會福利政策產生更高的期望。

然而對於社會安全網最大的威脅是失業率,失業率低,社會福利壓力減小,失業率高,社會福利壓力便急遽上升。在可看見的未來,全球的兩大項隱憂便是:結構性長期高失業率,以及高比率的年輕人失業。

圖說明

究竟應該救急、還是救窮?給人魚吃、還是教人捕魚?照片來自:Lsuff分享於Wikipedia, cc by 3.0

當失業率長期高於10%,其中青年失業率高於20%時,任何社會都不必奢談社會正義,所得重分配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社會上本來有許多不可或缺的工作,例如義工服務、親人照護、守望相助,雖然重要卻完全無償,如果用所得重分配的角度,他們可能是所得重分配中被補助的對象,但如果用社會分工的觀點來思考,他們的貢獻本來就應該被社會認可,而得到適度的報償。

全民基本收入的可能性

如果採用這樣的觀點,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的想法便不再是洪水猛獸。簡單地說,UBI主張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應該得到若干收入,以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和個人尊嚴,而不至於被社會遺忘或遺棄。

一般人當然對UBI有許多疑懼。

最大的疑懼來自UBI是否會降低人們勤奮工作的動機,造成食之者眾而生之者寡、勞逸不均的社會畸形現象。解決這個疑懼的關鍵在UBI金額的計算。如果採取社會所得五等分,將UBI金額界定在最低20%群組的收入,真正受惠者將落在這個社群裡,他們也正是最需要社會關注的人群。而其他收入高於此一區間的國民,既不能完全受惠於UBI,自然會繼續照常努力工作,賺取更高的報酬,維持比最低水準為高的生活。

第二個疑懼是擔心UBI會造成高所得者更高的稅賦負擔。其實目前各種社會福利方案已經形成可觀的財政支出,一般推動UBI的學者,同時主張取消或減少各種名目的社會福利,例如華爾街日報一篇專文中便建議,如果超過21歲的美國成年人每年領取1萬3千美元收入,其中自付健康保險,並同時取消社會安全保險、老年年金等社會福利,美國聯邦政府每年還可以節省兩千億美金。

六月初,瑞士舉辦全世界第一次UBI公投,結果以懸殊比例落敗,充分反應出上文提到的種種疑懼。但在同時,芬蘭、加拿大等國也通過UBI試行方案,希望以實驗結果來驗證利弊,作為未來改進的參考。

未來需要更強韌的社會安全網

綜觀全球UBI的發展,其實理念上的支持者不少,困難仍在缺乏具體的施行細節,因此小規模試行是目前最理想的入手方法。

圖說明

對台灣現況而言,全民最低收入根本是天方夜譚。 從近來各種年金制度的討論,便可以了解現行許多社會福利方案多為OK繃式,而且吵鬧的孩子有糖吃,結果社會正義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卻不能轉換成理性與感性平衡的周全思考。但台灣既然矢志成為福利國家,在這個時候思辨UBI之類的思潮,正可以讓我們對通往福利國家的途徑有更清楚的方向感。

任何社會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其中既設有激勵機制,讓勤勉努力的人,得到應得的回報,同時也應該建立雖疏而不漏的安全網,提供處於逆境的人奮鬥的勇氣。如果未來的世代,失業率真的居高不下,這張社會安全網勢必需要更為強韌,私部門既需要負擔起更多的責任,公部門也該未雨綢繆,用社會分工的觀念重新探討社會分配的邏輯。

原始來源:獨立評論@天下,《數位時代》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台灣設計展已自10/10起正式開展,展期至10/26於彰化市、鹿港鎮、田中鎮及田尾鄉等地開展,其中將設計手法運用在城市治理與公共政策亦是此次展覽的重要核心。設於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的《圓未來之行》,以清晰脈絡梳理彰化的城市發展,並將彰化縣政府當前如何以均衡及複合的設計,將城市規劃中的「交通」、「建設」、「生活」三面向呈現進行中與已完成的政策成果,並透過互動裝置與參與機制,邀請民眾共同參與城市治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展場,觀看這些政策如何以設計的語彙被轉譯為可理解、可感受、可參與的日常溝通。

交通路網連結城市脈動,居民日常與幸福共行

交通路網是城市的縫線,是均衡發展的骨幹,路網密密織入、層層堆疊,將生活的點點滴滴串成同一張布面。於《圓未來之行》的「轉譯之間」,我們以交通破題——〈彰化交通脈絡透視圖〉以多層透明壓克力承載各級路網,透過疊印與透視產生視差,清楚呈現城市交通的經緯關係與節點密度;〈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則以光為媒介投影於城市模型,演繹彰化未來的重要軌道規劃與重點核心發展區域的建設願景,沿著大埔截水溝的堤岸風景前行,輔以東西南北向的完善路網,八大生活圈的樞紐轉運站串起城鄉間的交通脈絡,引擎發動,感受彰化這座「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節奏與脈動。

彰化1013_2
〈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以光雕投影演繹彰化的未來規劃。
圖/ 彰化縣政府

建築與空間疊加複合,跨齡共生,城市共享

建築是城市的骨架,新生與既有的空間疊加再生,乘載著居民歷史記憶的老屋經過修繕,化身文創基地、創業場域與周邊社群連結,〈時光新生所〉記錄著重獲新生的老屋翻開世代新頁的重要時刻。

彰化1013_3
〈時光新生所〉透過翻牌互動比對老屋今昔差異,喚醒封存的時光。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隨著城市蓬勃成長,為能回應隨之增加的跨世代居住需求,〈宜居共築所〉展示共居的設計實驗成果,伸港基地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回應居住正義、社區韌性等多重城市課題,也讓彰化青年可安心回鄉成家。

彰化1013_4.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全國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在新生的城市建築中隱藏著許多設計巧思,〈未來綠學園〉邀請民眾以擴增實境方式探索鹿江國際中小學這座綠建築的永續設計,校園本身也是環境教育的最佳教材;〈無形設計所〉則透過電控薄膜揭開日常表象下的設計智慧,鹿港洛津國小的操場、地下停車場身兼蓄洪池機能,同時承擔運動、停車與防洪安全三重角色,風雨時成為守護社區的暗線,平日則回到居民的生活日常。

宜居生活源自安心信賴,健康照護與共融設施完備,滿足全齡需求

生活的幸福感,來自各世代都能感到被照顧、被守護的安心與自在。〈全齡照護網〉以大型 LED 牆面呈現全國首創的長照大樓,將托嬰、長照與社會福利整合為一體,成為在地支持網絡的核心據點,也成為最貼近民眾需求的務實設計成果。〈活力共享場〉把運動帶回日常,呼應彰化「八大生活圈運動館」計畫,邀請觀展者當場伸展、啟動身體;各地共融公園則以「共融遊戲」回應跨齡需求,透過無障礙動線與共融遊具,包容不同能力與世代,在〈無界共融園〉票選最期待的共融遊戲場主題,邀請民眾攜手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共融新天地。

彰化1013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整合式長照大樓提供各年齡層的完善照護服務。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到《圓未來之行》一同書寫新彰化的現在進行式

民眾是主詞,是這座城市的主角,既感受也形塑城市;交通作為連接詞,串起人與城市,連接起可能性;建築是名詞,乘載各式機能,讓各種需求的滿足具備指向的所在;而生活化為形容詞,傳承著文化底蘊,透露著溫暖照護與人情味。至於動詞,正是此刻我們發生的行動。

彰化1013_6.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訪《圓未來之行》,欣賞彰化三百年的城市紋理。
圖/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是一個正在被書寫的長句,此刻的每一次到訪、每一次參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她強調,《圓未來之行》不僅是一場體驗活動,更象徵著縣府與民眾攜手共創城市願景的過程,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書寫屬於彰化的未來篇章。
展覽資訊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