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中國人都說東軟是「最國際化的中國軟體公司」,你對國際化的定義為何? A:公司有很多外籍的員工並不是國際化,那只是一種實施國際化的「過程安排」,我也不覺得一個公司雇了外國人來管理,在外國建立了分支機構,它就是國際化了。真正的國際化含義,是在國際同行業的市場上,有你的位置和品牌。產品沒有風格,沒有品牌,就不是國際化。而軟件的國際化我認為有二點,一是國際化的基本能力,叫QCD,Q(quality)就是質量,C(cost)就是成本,D(deliver)是交付,質量、成本和交付就是基本的能力。第二是把握整個組織的能力,現在國際化的競爭是在中國市場來展開的,國際化是一個集體運作產生最高效率的能力,並不是一個形式。
Q:東軟出身自學院,它如何可以成功地轉化成「在商言商」的企業?
A:客戶對我們的要求,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這是一段很艱苦的歷程。因為東軟是從大學裡面出來的,所以當時對軟件的認識是從一個學術的角度,或者是一種科技的成果來做的,而當它進行產業化的時候,就要開始理解軟件是一個被別人使用的產品,這個時候,它就應該從「商品的角度」來看。所以我們最痛苦的過程,就是從公司的建立開始,首先要洗刷自己的那種自尊——別把自己看成做一個很高級產品的人,而是在做一個很普通的商品,我們在做一個世界上最普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技術隱藏在產品裡,讓普通的人都能使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就花了五、六年的時間,才完全產生這樣一個變革。
Q:你認為東軟的組織特色在哪裡?
A:還是執行力。企業之間競爭能力的差別,基本上不是在整個策略或者是戰略上,而是真正做的時候,誰能做得到。像軟件的代工也是一種製造,一定要從細節做起。我們的運營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就是執行。東軟要培養一種文化,要知道自己是做最簡單的工作,所以東軟現在主要抓執行、抓細節。
Q:東軟的學習對象有哪些?
A:IBM是很好的榜樣。它讓人感受到在一個十分挑戰的行業裡,也能持續地增長,大象也能跳舞。IBM是我們的樣本。東軟內部經常講,我們的模式跟IBM服務的模式很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