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朝] 一銀盜領案的後續檢討
[查士朝] 一銀盜領案的後續檢討
2016.08.04 | 科技

在一銀事件處理告一段落之際,應邀對一銀事件最後做個回顧與檢視。為此,我們特別再把相關的新聞都拿出來檢視一次,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演進,事件的全貌也越來越清楚:

圖說明

第一銀行ATM自動大量吐鈔,遭盜領七千多萬元。圖片為第一銀行示意圖,非指涉此分行為出事銀行。圖片來源:第一銀行網站。

當然,詳細的路徑可能沒有那麼具體的呈現,像是如果是透過釣魚郵件來散佈,那麼這釣魚郵件是感染到哪台電腦?接下來,到底駭客是怎樣可以持續地從外網連接到內網,這條路徑到底找出來沒有?

筆者並不苛求在新聞上要看到這方面的資料。基於保護銀行資訊安全的角度,不用對外給到那麼詳細的資料。有些令一般大眾疑惑有內鬼的疑點,例如駭客如何知道實體機器與 IP 的對應,其實只要有人在某台 ATM 前與駭客通電話,一台一台換 IP 測試,看看吐鈔口有沒有打開,就可能可以知道答案。

圖說明

像這類追本溯源,除非抓到操作網路的人,不然也無法確知答案。尤其當駭客知道用 sdelete 去刪除痕跡的情況下,的確不容易找到軌跡。在進入正題前,筆者先來聊聊為何鑑識人員一般都得花很大功夫,去每一台主機去找跡證。

內網流量紀錄的好處

邏輯上,如果第一銀行有把所有內網的傳輸資料都記錄起來,那駭客做了甚麼,以及攻擊的軌跡就都清楚了。但一般企業因紀錄的硬體成本太高很少採用這個作法。簡單舉例計算,如果每秒網路傳輸是 10M bps 的話,約當每秒傳 1.25 M 位元組,一小時就需要 4.5 G 的容量,而這只是其中一台電腦的傳輸量。

所以除非一些特別的狀況,不然很少有人會把所有的網路封包都存起來。畢竟要花的成本太高了!正因為沒有這樣的資料,因此辦案人員只好把每一台主機的硬碟來掃掃看有沒有安裝後門程式的痕跡,但是如果程式被刪了,當然要重建路徑就有困難。

建議一、這次事件事實上讓金融機構帶來許多重新檢視資訊安全的機會,但絕不能最後只是換機器或補人來解決而已。金融機構應該整體去思考整個資訊安全的策略與佈局,做出最佳化的配置!

我為什麼一開始要先強調這個?最主要還是回來根本概念:很難有絕對安全的事,如果甚麼都不做最安全。

只要你要提供服務,就有可能有漏洞,進而有被駭客攻擊的可能。重點是你要知道問題然後有一定的對策。舉例來說:現在大家攻擊的箭靶之一是為何不升級 Windows XP,但如果照新聞寫的,駭客是透過更新去啟動 telnet 服務,其實要在非 Windows XP 的電腦透過更新去做到這件事也不是件難事。你要大家花那麼多錢去把系統都更新了,雖然增加了難度,但就短期成本效益來說,並不一定划算。

圖說明

現在大家攻擊的箭靶之一是為何不升級 Windows XP,但如果照新聞寫的,駭客是透過更新去啟動 telnet 服務,其實要在非 Windows XP 的電腦透過更新去做到這件事也不是件難事。

長久來說,那些機器是該更新!但此時如果請一批資安專家去把防火牆的設定重新徹底檢視,並且加強對於內網的流量監控會更有效益。類似的例子還很多:例如做流量監測,其實也不是說要立刻去搞個巨量資料的解決方案,去把所有的網路封包都收起來分析。事實上,只要能夠先做好對於資料流的記錄與分析,不需要記錄傳輸內容,只看每個連線來源、目的與頻率,就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了,這需要的成本就會差很多倍。

但為何大家會傾向於提這些大規模採購?以筆者個人的經驗來看,買和換這件事最簡單!對銀行來說,這是最快跟大家證明,我行投資資訊安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對外部一群虎視眈眈的廠商來說,這當然可以有一筆機會財,也會朝那個方向推進。

圖說明

筆者個人推測,現在大概每家銀行或金控的資安部門,每天會接到數通跟你講說他有各種方案讓你不要成為一銀的廠商電話。我在這邊首先呼籲,如果因為這件事情,讓老闆或社會大眾開始對資安受到重視,當有一筆資金挹注,還是要冷靜地去按照原先排定的優先順序去執行資安工作,畢竟 ATM 憑空吐出鈔票,大概是資安事件裡面最容易受到大眾注目的事件,以後不見得會再有這樣的事件發生。如果最後只是得到買了一些設備,或是讓資安部門補給個人,這就會很可惜。

建議二、既有的資訊安全規範都已經有要求,但重點在於實際落實

很多前輩與專家有提到:雖然一銀有通過 ISO/IEC 27001 與 ISO/IEC 20000,但範圍不及於 ATM。但其實在 ISO/IEC 27001 的 2013 年版,相較於之前的 2005 年版,特別強調範圍的決定應該是要有一個評估的過程,我覺得外稽單位應該要負起一定的責任,用這條去要求各組織資訊安全管理制度的涵蓋範圍。不過除了 ISO 27001 以外,我國本來金融機構就有金融機構辦理電腦系統資訊安全評估辦法,其中就明訂:

「直接提供客戶自動化服務或對營運有重大影響之系統(如電子銀行、分行櫃台、ATM自動化服務等系統)應該每年至少辦理一次資訊安全評估作業」。而資訊安全評估作業包括:
(1)資訊架構檢視、
(2)網路活動檢視、
(3)網路設備、伺服器及端機等設備檢測、
(4)網站安全檢測、
(5)安全設定檢視、
(6)合規檢視。

其中,有關合規檢視主要是要評估是否有滿足民國九十四年所訂定之「金融機構資訊系統安全基準」。此外,也要求要進行社交工程演練。

很諷刺的是,如果這次一銀事件如報導,代表他們社交工程演練失效,網路設備檢測未找出問題,網路活動檢視未發揮應有的功能。而這可以回推到讓他們通過 ISO/IEC 27001:2013 的外部稽核單位,這算是法規有訂定的要求,這是在決定 ISO/IEC 27001 範圍的必要項目,也就是說,ATM 與相關系統是屬於規定當中「直接提供客戶自動化服務或對營運有重大影響之系統」,外部稽核單位應該直接用這條就可以取消沒有把 ATM 納入範圍金融機構的 ISO/IEC 27001 證書。

所以不是國內沒有規範,重點在於規範的落實,尤其像是金融機構辦理電腦系統資訊安全評估的規定。這規定的檢測方向大致完備,除了在網路活動檢視檢視上,這點其實只要補強對於內網流量的監控與分析即可。

建議三、正視銀行短期不太容易找到一群技術專家的問題,建議先加強資安部門的稽核權力

前述規範落實其實有一個可能性是有執行但是看不出問題。這可能是因為技術上的難度,資安是一個很廣泛的領域,很少有人全部都懂,因此包括在稽核上面有些人一聽到一些專有名詞,一方面大家過去以訛傳訛就有一些刻板印象就算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不懂想說不要丟臉就不追查下去。舉例來說,大家都講 ATM 是 SNA 專屬網路,所以可能你稽到這邊就停了,但是專屬網路和封閉網路是不同的,專屬網路是底下的協定是有專利你不能亂實作,但是並不見得外面不能連,我不知道一銀實際上是怎麼做,但是網路上搜尋可找到很多 SNA 和 TCP/IP 的整合方案,事實上,這次一銀事件也是透過 TCP/IP 從遠端連到 ATM。所以要執行工作來說,技術還是需要加強。

然而,目前一般資安稽核人員的能力要求,即便要求上過 ISO 27001 LA 課程或是取得 CISSP,對於特別技術還是不見得很懂,因此資安或是稽核人員,對於他的稽核標的,其實除了管理知識以外,技術知識也有一定的需要。

圖說明

不過,要找資安人員的話,一家銀行要自己擁有很多專業的資安人員很困難,畢竟一般銀行資訊人員的薪水和專門做資訊技術的公司相比有些落差,而且一個工作環境如果大部分都不是那個屬性,人很容易會覺得孤單。因此我講專業重要,但考量到現實,不太可能立刻去配置那麼多專業人力。技術專精的人才銀行如果銀行聘請有困難,除了要找外部顧問協助外,另一個就是儘可能結合很多銀行,或是由銀行公會去建立各類設備的安全基準,當然銀行公會有訂定「金融機構資訊系統安全基準」,這主要是要做出針對各種不同系統的版本。

此外,筆者覺得資安部門的稽核權力應該要加強,一般資安措施要落實,你稽核開缺失最快,畢竟你缺失到時候要被公司的董事會討論,然後直接就可以由董事會要求進行相關改善工作。另一方面,常聽到園區有些單位,如果抓到委外廠商違反資安規定,只要被抓到一個次數那個廠商以後就永不合作;也聽說在外商工作的朋友說,凡是有違反資安規定的情況,抓到就會開除。當然要做到這些事情可能有些爭議,但是正如商鞅立木建信一般,就是豎立一些典範就會有效果。

建議四、有系統的亡羊補牢吧!

圖說明

有系統地亡羊補牢吧!

最後,我們一般可以相信,銀行一般都有做到一定程度的資安防護,只是可能沒有那麼完全。因為銀行或金融單位的資訊資產龐大,我想或許許多銀行單位已經有在做,都應該已經盤點出所有的資訊資產以及設定。因此就是再次去確認這些資訊資產的設定與實際狀望相符,並且可以像滅火器一樣,直接就標示到底這個就滅火器上次檢查是甚麼時間點。雖然資訊資產可能不容易做這樣的標記,但是在資料庫或清單上,應該可對於每個重要資訊資產,標示出上次做資安檢查的時間,這樣即便你每次執行是用抽樣,最重要的是在一個期限內一定會全部檢查到。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ACTIVITYID:638@@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