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包裹堆成的亞馬遜:電商帝國的物流大業
由包裹堆成的亞馬遜:電商帝國的物流大業
2016.09.06 | 科技

比起在電影《星際爭霸戰》中所飾演的「星際艦隊官員」一職,傑夫·貝佐斯在現實世界中的角色更加令人敬畏。他掌控著全世界最大的電商帝國——亞馬遜,而後者同時也是全世界市值排名第五的商業公司。

1

《星際爭霸戰》中的貝佐斯

在一次對外談話中,貝佐斯曾說電商、AWS雲端運算、Prime會員是亞馬遜的三大支柱業務;從業務對營收的貢獻來說,這種說法沒錯。但是,按照亞馬遜前高階主管John Rossman的說法:

在貝佐斯和他的團隊看來,真正能夠保衛亞馬遜電商帝國地位的,其實是物流。

快速擴張的電商帝國

要想理解亞馬遜的物流有多厲害,就必須先了解亞馬遜本身。

彭博社把亞馬遜比作一個電子商務版的Walmart再加上一個聯邦快遞(FedEx);這種比喻顯然並不完全恰當。尤其是亞馬遜近乎荒謬的擴張速度,是二者根本無法比擬的。

2010年亞馬遜的總營收為340億美元,2015年則變成了1,070億美元;後者是前者的三倍還要多一點。

在員工人數上,2010年亞馬遜擁有33,700名員工;到了2016年6月,這個數字變成了268,900,比前者增加了將近7倍。為了提供足夠多的辦公地點,亞馬遜包下了西雅圖的南湖聯盟區,並且在此處興建了 3 座總部大樓以容納員工。

2

西雅圖南湖聯盟區

**2010 年 9 月 10 日,亞馬遜的股價是 142.44 美元;如今已經達到了 772.44 美元。 **與之相對應,亞馬遜的市值也一路飆升,達到了 3660 億美元以上。這個數字幾乎等於沃爾瑪、聯邦快遞和波音公司三者的市值之和。

3

亞馬遜股價走勢圖

在 2015 財年第二季度之前,亞馬遜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然而這並不妨礙固執的貝佐斯在 Kindle 電子書、手機和平板電腦、AWS 雲計算等電商之外的其他業務上積極佈局。而亞馬遜的 AWS 雲計算業務,已經在去年獲得了 79 億美元的營收。

然而,亞馬遜還有一個可怕的殺手鐧——Prime 會員。 **這個一年收費 99 美元的業務,已經成為超過十分之一的美國人無法離開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

據分析,亞馬遜的 Prime 會員已經在今年 6 月下旬達到了 6300 萬人,比一年前增加了 1900 萬人。 **而平均每一位 Prime 會員的消費額度幾乎是非會員的 3 倍。 **

4

圖自:geekdad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Prime才是真正體現亞馬遜物流能力的一項業務。因為在Prime會員所能享受到的諸多權益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項目是無限次免費享受兩日內送達服務。對於Prime會員來說,這一服務無疑是網購利器;但對於亞馬遜來說,卻是一個無比重大的物流考驗。

令人欣慰的是,亞馬遜成功地經受住了這個考驗,並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加價 7.99 美元的一小時送達服務。有人稱此服務為「Amazon Magic」,亞馬遜自己則稱之為「Prime Now」。

prime-now-2014-12-18-01

圖自:engadget

亞馬遜的大物流體系

對於亞馬遜這樣的體量來說,Prime 會員所帶來的物流壓力是巨大的;在亞馬遜之前的財報虧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其在物流配送方面的巨額投資:

2015 年,亞馬遜在配送方面支出 115 億美元,佔其當年總營收的十分之一以上。這個支出數額比 2014 年增加了大約一倍。

根據一家專門關注供應鏈的調查機構分析,亞馬遜已經啟用了超過 28 個配送中心,59 個本地配送站和超過 65 個 Prime Now 集散地。尤其是Prime Now集散地,早已經準備好了大量可以迅速送到全世界用戶手中的暢銷品。

5

圖自:thebillfold

另據分析師Gene Munster稱,預計亞馬遜在今年內賣出72億件商品,到了四年之後的2020年,這個數字會變成126億。

今年6月,德意志銀行發布了一份報告,稱亞馬遜將會最終建立一個全球物流體系;通過它,來自中國工廠的商品將會直接運送被運送到歐美等地;而它所用到的,不僅僅是波音767飛機等運輸工具,還包括自動駕駛卡車和無人機。

報告還稱,目前亞馬遜已經擁有一項「可預期包裹配送(英文名為 anticipatory package shipping)」的專利。顧名思義,當部分用戶打算購買更多某項貨品的時候,亞馬遜透過計算和預測早已將其打包完畢,只等待著貼上標籤並配送出去。

按照德意志銀行的說法:

這項專利涉及的,其實是一道大型數學運算題;然而亞馬遜內部卻有數百名數學博士在參與其物流項目。

maxresdefault

圖自:YouTube

除了以上分析,還有人認為未來亞馬遜將會把物流作為一項獨立的業務來做,就像AWS一樣;如此一來,亞馬遜將會對全球物流行業形成新的挑戰。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亞馬遜前高接主管John Rossman所言:

我認為亞馬遜可能會建立超出亞馬遜需求之外的物流體系,其他人也可以參與使用。未來5年可能還未必,但是10年或者15年之後,就很可靠了。

從配送外包到自建物流

這裡有一個需要說明的事實是:

到目前為止,亞馬遜的物流體系仍然對外部有所依賴;只不過這種依賴越來越小了。

1999年,亞馬遜曾向一家網站域名為kozmo.com的新創公司注資6,000萬美元,該公司提供的就是在紐約、舊金山等城市的一小時騎行送達服務。不過這家公司在2001年的網路泡沫中破產了。然而kozom的服務本身卻讓亞馬遜學到頗多;後來在進入到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時,亞馬遜就選用了kozom式的騎行送貨服務。

不過,真正讓亞馬遜的物流開始大規模發展的,就是亞馬遜於2005年推出的Prime會員業務。

據德意志銀行發布的報告,在發布之後的五年時間裡,Prime會員數量從零增加到了800萬。為了履行兩天內送達​​的承諾,亞馬遜不得不與聯邦快遞和UPS達成合作關係,而且要透過加價才能夠及時送達。

2011年,亞馬遜意識到,也許它應該建立自己最後一哩的快遞服務,擺脫對聯邦快遞和UPS的依賴,甚至擊敗它們。

於是,亞馬遜開始了在英國的嘗試。之所以選擇英國,是因為本地合作夥伴的物流能力無法應對亞馬遜的物流高峰。當亞馬遜自家的物流業務開始在英國運行的時候,它的合作夥伴——英國皇家郵政——的訂單量就開始迅速停止成長。

Royal-Mail

圖自:postofficeshop

卡車拖車、直升機與波音767

在美國本土,亞馬遜又與美國郵政合作,以減輕對UPS和聯邦快遞的依賴。2013年11月,美國郵政宣布它將在周末休息日投遞亞馬遜的包裹。而亞馬遜自己也建立了一些分揀中心,透過機器學習對郵政編碼的識別來分揀不同地區的快遞。

然而,到了2013年聖誕節前夕,依然出現了運力不足、包裹被大量堆積的情況。無論是UPS還是聯邦快遞,都十分狼狽。

amazon-has-patented-a-system-for-shipping-your-stuff-before-you-order-it-1024x511

圖自:geeknation

此後,亞馬遜加快了自建物流的進程。到了2014年底,亞馬遜在美國已經擁有了23個分揀中心。同年,亞馬遜在紐約開啟了Prime Now服務,這項服務調動了所有想賺點外快的人,無論是開車、騎自行車甚至是坐地鐵的人。

很快,Prime Now擴展到了40多個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用Prime Now運送最多的是瓶裝水和廁所衛生紙。而根據官方最近的說法,Prime Now已經為人們運送了30萬個避孕套。

new-Amazon-PrimeNow-fresh-food-delivery-service

圖自:mirror

2015年9月,亞馬遜又推出了按需配送服務 Amazon Flex。透過它,人們就可以使用一款app註冊併申請運送Prime Now的貨物,而亞馬遜向其支付費用;這種方式有點類似於Uber的按需送客服務。

2015年12月,亞馬遜宣布,它將開始在美國各地使用大量卡車拖車來幫助運送公司的商品。據了解,為了實現這一點,亞馬遜購買了4000輛卡車拖車。

2016年3月,亞馬遜宣布與美國航空運輸服務集團(ATSG)簽署合約,租用後者20架波音767貨機用於美國國內的快遞運輸,租用期限為5-7年。按照亞馬遜高階副總裁Dave Clark的說法,這批飛機同樣是用來保證1到2天的配送時效的。

兩個月後,亞馬遜又從Atlas Air租用了20餘架直升機……

貝佐斯的微笑

2016年6月,貝佐斯參加了由Recode舉辦的第三屆Code Conference大會;會上,他與Recode共同創辦人莫斯伯格進行了一番交談。在談論許多問題之後,雙方談到了物流。

莫斯博格問道:「你的目標是掌控最後一哩嗎?」

貝佐斯搖了搖頭。

REC_ASA_CODE2016-20160531-182456-9654.0.0.0.0

「或是讓聯邦快遞滾出快遞界?」

「不,我們只是想充分利用包括UPS和美國郵政在內所有的物流運力,並且還不夠;我們別無選擇。未來,我們的業務會與UPS和美國郵政一起成長。」

說著,貝佐斯露出了他的謎之微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代表圖來自:Shutterstock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Workday人工智慧如何助企業優化人才管理策略,推動未來工作模式?
Workday人工智慧如何助企業優化人才管理策略,推動未來工作模式?

近年台灣半導體、科技產業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要維持產業競爭力,僱主品牌和良好的人資策略不能忽視。同時,台灣社會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伴隨世界經濟局勢瞬息萬變,也讓企業面臨愈來愈嚴峻的產業人才荒挑戰。

「市場變化快速,人才斷層將成為當今企業關注的議題。」Workday台灣區總經理許耀邦(Bond Hui)表示,企業必須抛棄僵化的職場職能定義,把人才視為技能的組合,才能更加靈活地運用員工專長。「人才是企業最初、也是最終的資產,過去被低估的HR價值正在翻轉,如今透視人才技能與挖掘人才潛力,將是致勝關鍵。」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新發布的「2023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指出,以「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及「人才準備度」三大指標所組成的世界人才競爭力評比中,台灣整體排名較前年(2022)下降1個名次,排名全球第20名;其中,在「吸引與留住人才」指標中排名第21名,顯見台灣企業在徵才、留才策略上仍有進步空間。

Workday台灣區總經理許耀邦(Bond Hui)
Workday台灣區總經理許耀邦(Bond Hui)
圖/ Workday

人才管理,從技能出發

Workday是一家領先的企業人力資源及財務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其平台以人工智慧為核心,幫助客戶提升員工表現、加強工作效率,推動業務永續發展,至今已累計全球逾萬間企業使用,包括超過一半的 Fortune 500強。

聚焦台灣,根據Workday在亞太區數位敏捷度指數調查則指出,台灣有七成企業處於數位轉型緩慢、或停留在戰略階段,數位敏捷度仍須提升。憑藉近20年的實務經驗與洞察,Workday發現許多企業的職業發展途徑過於單一且不夠靈活,導致許多員工因為無法提升職能或實現個人目標,不得不考慮跳槽。

技能是未來工作模式的基礎,而Workday Skills Cloud將會是台灣企業創造差異化優勢的關鍵。透過Workday Skills Cloud,企業可以利用機器學習打造由技能主導的企業策略。目前,全球有2,000多家採用 Workday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的客戶已部署Workday Skills Cloud,因應企業需求實踐人才管理、培養職涯成長和發展,快速回應市場需求。

許耀邦解釋,「Workday為企業打造『以技能為基礎』的策略,其實就是打破只考慮畢業門檻的窄化思維,改以『Skills as currency』的觀點——把人才技能當作貨幣一樣,賦予投資與佈局的價值,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與挑戰。」換言之,人才管理將從過去人為主觀的管理方式,透過數位轉型轉變成數據驅動思維,讓員工數據能轉化為業務策略,更科學且有效率的應對挑戰。

科技先行,加值三大管理面向

如Workday整合式人力資源管理平台(Human Capital Management,HCM)幫助企業深入了解其人才管理需求,透過履歷等既有資料,Workday HCM可推斷人才潛在技能,協助企業領導者快速辨別出所擁有技能與職缺相符合的潛在人才。

Workday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HCM)
Workday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HCM)
圖/ Workday

更進一步的,還有Workday為企業建構的「技能雲」(Workday Skills Cloud),透過機器學習自動生成員工技能標籤,並隨著員工發展持續更新數據,讓企業能即時有效的盤點人才庫、掌握人才技能戰力,並精準的制定出基於技能的人才策略,包括獲取人才、調動人才、員工精進等三大方向。

許耀邦舉例,如某企業客戶需要在一個月內快速組建新團隊,對於跨區的國際企業而言並非易事;然而,透過Workday解決方案,即可一鍵盤點全球人才庫,即時挑選人才組成專案團隊,分配任務。

「Workday以一致的操作方式管理數量龐大的客戶數據,每年處理逾6,500萬名用戶的8,080多億條系統指令。透過訂閱制及聯邦學習(Federated Learning ,一種跨裝置或伺服器的機器學習),Workday可為各個地區或產業的客戶提供獨一無二的數據及系統介面,同時確保遵從隱私及監管條例。如此基於嚴謹與真實的人才數據,讓AI模型得以持續產生有用及可信的結果。」

許耀邦補充,從招聘、到職的各個階段,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視。在未來,可期待生成式AI幫助人資生成精準的職位描述(JD),或公司政策懶人包及FAQ、職涯發展建議報告等,不只幫助員工更順利地完成工作,也有助於企業與員工的溝通,更科學的掌握員工狀況與判斷決策。

員工心聲,建立意見表達平台

以人為本,是Workday的企業文化,也是產品核心。如Workday Peakon Employee Voice即是一個智慧型意見表達平台,為員工提供匿名的意見表達管道,培養積極主動的工作氛圍。透過10分制的問卷調查和評論,鼓勵員工分享工作體驗、對工作的期待等。接著,由系統透過心理學計算機制,自動判斷員工情緒與身心狀況,幫助企業即時掌握員工狀態,並即早關懷員工、預防潛在風險。

Workday 美國總部大堂
Workday 美國總部大堂
圖/ Workday

「擁抱一個小改變,就有機會帶來龐大的效益。」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許耀邦說最重要的還是企業要勇於踏出第一步,「數位轉型絕對不只是把紙本電子化的表面工作,基於想要更敏捷、更美好的決心,才能真正跟上時代,吸引卓越人才,實現美好未來。」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