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品牌的本土化行銷術
全球品牌的本土化行銷術
2005.06.15 | 行銷

國際品牌在全球應該是要以同一種方式行銷,還是融入當地的風俗民情,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許多品牌普遍採取的策略,是以全球一致的標誌、品牌名稱以及商標,配合各地實施產品差異化。然而,卻還是有少數全球品牌在世界各地都能相當成功,不管在哪裡都被當作是本土的品牌。

多地化發展到處都吃得開

根據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行銷學教授尼瑞.達瓦(Niraj Dawar)表示,荷蘭電器製造商飛利浦,就是這種在世界各地都能被完全接受的品牌。飛利浦自一八九一年開始生產燈泡和其他電器產品,到了一九二○年代工廠已經擴展到美國、法國、以及比利時。達瓦說:「今天的飛利浦已經不只是個走向國際化的荷蘭品牌,而是一個地方化的品牌,不管是在澳洲、奧地利、加拿大或是印度都會有人這樣告訴你。飛利浦在很多國家已經非常本土化了。」
大部分達成「多地化」(multilocal)的品牌都已經有一段歷史,雖然之間的密切性並不明顯。達瓦解釋,「早在傳播工具發達之前,歐洲的全球或多國化發展就已經開始,各國間的關係因此顯得非常分散,企業便必須讓各地的管理者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因此品牌在推展在地化時,少了中央的全球控制,在接觸當地市場時,也無法利用國際品牌該有的經濟與效益。」 有些美國品牌也達到了多地化的情況。根據奧克拉荷馬州太爾撒大學教授沙伊德.沙米(Saeed Samiee)指出,「就在地化的國際品牌而言,派克筆(Parker)與目前已經消失的勝家(Singer)縫紉機是最好的先例。許多年以來,很多國家都認為這兩個產品是源自當地的品牌,不管是德國人或英國人都這麼認為,只有美國人才會知道真實的情況是如何。」

成功案例一:
勝家縫紉機

勝家縫紉機是個非常有趣的案例。一八五一年成立於美國,一八六○年代擴展到歐洲。剛開始,勝家的海外銷售事宜都是交由代理商在處理,不過在面臨歐洲的經濟國家主義後,他們決定要成立海外的銷售公司及工廠,以面對高關稅壁壘的問題。這些海外公司為勝家帶來了貿易上的優勢,不但以國家公司法建立了合法保護,抵擋來自競爭者的攻擊,也淡化了外商色彩,並減少勝家的稅務負擔。
以勝家決定在普魯士製造縫紉機為例,就是為了應付德國一八九六年與一九○三年的關稅保護政策。到了二十世紀初,德國人已經普遍接受勝家縫紉機,以致於連德國軍隊都向他們購買——這對勝家的德國競爭對手來說可是一大恥辱。稍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飛行員都小心避免轟炸到歐洲各地的勝家工廠,因為他們都以為這些工廠是德國人的。
雖然勝家並未試圖將產品在地化(一台在美國製造的勝家縫紉機,與在其他地方製造的並沒有兩樣),不過在各地進行企業海外拓展時也遇到了許多困難。例如一八八九年,勝家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總代理人就寫到,「我們的發展當然必須與時俱進,但是跟著西班牙這邊的時間,而不是已經超前這裡一個世紀的美國時間。我相信任何打算美國化或是英國化的企圖,都有可能會導致失敗。」
九年後(一八九八年),在美國向西班牙宣戰之後,勝家在西班牙的公司被交代要掛上西班牙的國旗,並且「要在明顯處張貼海報,聲明我們不是美國公司,而是英國人三十年前在西班牙成立的公司。」
在蘇俄勝家也努力地隱藏他們的美國背景,連在拉脫維亞的美國領事都曾經寫到這家公司「如此徹底地在俄國成立……幾乎都可以被視為是俄國企業的一份子。」結果是勝家差點在地化過了頭,以致於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一三年之間,勝家在美國的競爭者就認為這家縫紉機製造商根本是來自國外的公司。

成功案例二:
麥當勞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多地化的公司都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在當代美國品牌中,能成功遍佈海外並廣受各地歡迎的非麥當勞莫屬。這家美國速食連鎖店在亞洲某些地區已經成了固定地景的一部分,小朋友們甚至可能不知道麥當勞的外國血統。在(東方黃金拱門)一書中,大貫惠美子就提到日本男童子軍在芝加哥看到麥當勞標誌時有多麼的驚訝。
在美國發展十二年後,麥當勞於一九六七年開始向海外擴展,到了一九九六年,連鎖店的分布已經超過二十五個國家。然而不同於勝家與飛利浦,麥當勞是在沒有貿易阻礙、全球傳播變得即時的情況下進行在地化,而且麥當勞的海外分公司也沒有不受中央掌控而獨立作業的情況發生。
雖然麥當勞花了很大的心思依據各地需要而設計菜單(例如在美國提供沙拉、在印度提供羊排堡、在荷蘭提供素食堡、在日本提供照燒堡、在挪威提供鮭魚三明治、在德國提供香腸堡、以及在烏拉圭提供水煮蛋堡),卻絲毫沒有因為行銷當地的特色產品而在各地贏得市場。 就如哈佛的詹姆斯.L.華特森在(東方黃金拱門:麥當勞在東亞)一書中表示,麥當勞在世界各地受到歡迎的秘密武器其實是炸薯條,他寫到,「不管是回教徒、猶太教徒、天主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食素者、共產主義者、英國保守黨員、馬拉松跑者、以及身殘運動員,都是以極度開心的情緒購買薯條。」麥當勞薯條在各國引起迴響的背後,隱含了一個毫不令人驚訝的事實,便是世界各地有超過一億人以上購買馬鈴薯,它成為地球上最好認的食物之一。

成功案例三:
麥肯食品

但是事實上馬鈴薯的故事不只如此。西安大略大學教授達瓦表示,加拿大的麥肯(McCain)食物是麥當勞薯條的最大供應商。同時麥肯的冷藏馬鈴薯也行銷超過一百個國家,在許多有生意往來的國家中達到多地化。麥肯以改變產品稱呼的方式來達到在地化,例如在英國稱為「chips」,並針對各地市場拍攝廣告。
達瓦表示,「在澳洲,人們以為麥肯是澳洲公司;在英國,人們認為麥肯是英國公司;在加拿大,人們則以為麥肯是加拿大公司……麥肯不管在哪個國家與市場中都是個非常本土化的品牌。」一位麥肯發言人以電子信件確認這個觀點。
那薯條跟縫紉機以及電燈泡有什麼關係呢?也許大有關係。哈佛大學教授奧多.李維特(Theodore Levitt)一九八三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精選)(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發表他影響深遠的論文(市場全球化)(The Globlalization of Markets)中提到,現代全球化企業想要獲得成功,必須要將焦點放在符合世界各地消費者需要或偏好的產品,李維特特別舉麥當勞為這樣的成功案例。

找出各地人們的共通需求
創造成功

李維特也指出,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尋找可以減輕負擔的方式,爭取更多的休閒時間,並增加他們的消費能力。毫無疑問的,提供給分秒必爭的忙碌消費者合於標準的低價消費,是麥當勞成功的因素。麥肯的冷凍馬鈴薯也是。如此看來,當這兩家公司開始以合理價格提供消費者節省時間的便利性時,他們成功地達成多地化的途徑,也許就與幾世紀前的飛利浦與勝家沒有多大差異了。

本文授權自Interbrand旗下網站brandchannel.com 。
原文網址:http://www.brandchannel.com/features_effect.asp?pf_id=261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