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該向矽谷學什麼?
究竟該向矽谷學什麼?
2016.09.21 | 科技

台灣距離矽谷有時很近,有時很遠。發簡訊只要1秒鐘,坐飛機得飛11個小時,但台灣新創團隊想要拿到矽谷的投資,經常累月經年,還可能徒勞無功。

台灣離矽谷曾經很近,卻逐年疏遠。30年前科學園區的半導體廠多為矽谷海歸所創辦,太平洋兩岸春燕往返頻仍;後來台灣與矽谷各有各的發展方向,難免勞燕分飛,各奔東西;直到最近兩年,島內才驚覺似乎與世界科技潮流隔絕時日太長,終於開始重新搭建跟矽谷往來的橋樑。

矽谷_silicon valley_shutterstock_316704107.jpg
圖/ Shutterstock

在溝通中,傳輸速度最快的是資訊,其次是觀念,然後是實務(practices),最後是文化。資訊是一點就通,收到就是知道。觀念是即使知道,卻不能體會,往往先要能「破」除舊觀念,才能「立」。這種內化需要一個過程。實務則必需主觀客觀條件配合,設身處地,才能透徹融匯。至於文化,更是以上過程反反覆覆,腦汁與汗水交織,經驗與知識交相激盪,最後生成的一種「濕件」(wetware)(借用通常用來形容大腦的名詞)。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過去兩年,創業者、夢想家、學者、政治家、機會主義者、科技探勘者,各式各樣的族群從台灣到矽谷朝聖,多半帶著學習、增長見聞的心態來到矽谷,然後滿懷驚嘆地回到台灣。 大家都嘗試回答一個問題:台灣應該向矽谷學習什麼?如何學習?

很明顯,台灣朝野充滿學習矽谷的動機。新政府五大產業中的亞洲矽谷便鑲嵌著矽谷的名號,掛著車庫(Garage)招牌的單位不知凡幾;談起矽谷文化,許多人也有親身的體驗。各種創新創業的方法論,諸如「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敗得早、敗得快、常常敗」(Fail early,fail fast,fail often),「盒子外思考」(think out of box)等等觀念,許多新創公司都朗朗上口,並且身體力行。

究竟我們該跟矽谷學什麼?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的書籍可以放滿一書架,有過矽谷經驗的各界人士也有各自的體會。不過這些年來我在太平洋兩岸往返,對矽谷和台灣的差異有不少感觸,以下不妨就文化層面提出一些微細但關鍵的差別,也許值得關心的朋友進一步思考。

一、勇敢做自己

認識自己都很困難,如何勇敢做自己?加上每個人都喜歡跟別人攀比,有時羨慕別人,有時嫌棄自己。何況在社會上要做人,來自四面八方的目光,眾人的譏諂,也不能不有所忌憚。

因此人生活在群眾裡,都像無數只木偶,彼此身上牽著無數的線繩,彼一舉手,我隨之牽扯,彼一投足,我應聲起舞。

有的社會,這種線繩強而有力,有些社會則相對鬆散。有人自覺高,勉力擺脫,也有人受困而不自知。以台灣與矽谷對比,線繩的力度和個人的自覺有很明顯的差別。

在矽谷,人的價值不必出自別人的點評(他們不是不在乎,只是不傷神),而是來自於自我實現。因此擺脫線繩比較重要,無需天天強調「愛拚甲A贏」,也不必常常相互取暖,或是過度自我感覺良好。

個人要做自己,國家亦然。台灣也許是全世界最喜歡攀比的國家,有些人覺得台灣民主比不上英美,經濟比不上中國,創新比不上以色列,樣樣都需要跟別國借鏡。也有另一些人批評中國缺乏人權,美國種族種族衝突不斷,以色列天天有自殺炸彈,只有台灣是全世界最適合居住的國家。

比較衡量compare_shutterstock_265156862.jpg
台灣也許是全世界最喜歡攀比的國家。
圖/ Shutterstock

再以發展新創事業來說,台灣有台灣的侷限與優勢,在矽谷能夠成功的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在台灣多半不能適用,或是需要進行基因改造,才能適應本土氣候。因此台灣在能真正學習他國之前,先要盤點自己的實力。

國與人相同,各有各的現實條件,智力、性格、歷史、文化、資源。要做自己,總是要先嘗試了解自己,然後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矽谷在這方面確實孕育出了一個比較健康開放的環境,人人都可以追求自我,卻又尊重彼此的差別,以致於即使從別國移民來的工程師,英文都講不好,在矽谷都可能成為成功的創業家、或藝術家,或是……。

二、追求獨特價值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如樹林裡的樹葉,看似相同,卻各各不同;雖然不同,相似處卻有脈絡可循。

有些人就像樹林中的樹葉,春夏秋冬,一歲一枯榮,倒也恬適。但也有人不甘於此,開始質問:一個人的存在,跟一片樹葉的存在,有什麼差別?於是展開了自己的追求。聲色犬馬,功名事業,聞達於諸侯,都是選項。但也有人回到存在的基本指標,就是:如何展現獨特的自我價值?

功名成就,大部份不能操之在我。追求獨特價值,倒是多了許多主控權。是否人云亦云,盲目追風,或是橫眉冷對千夫指,這是一個「守」的境界;找到自己可以發揮最大槓桿效果的角度,貢獻所能,解決一個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不屈不退,這是一個「為」的境界。

創業不也是如此?如果能發現市場上一個缺口,又能開發出別人難以模仿的技術,這就是一種獨特價值,才是企業可以長久生存的根本因素。

矽谷人士,腦子裡常縈繞的是這些事。功名成就,倒是其次,抄襲模仿,自然也不肖為之。

三、凡事從自己開始

矽谷的創業者常將「改變世界」掛在嘴邊,令人難以分辨是真心還是嘴甜。世故的人懷疑世界真的這麼容易改變嗎?多疑的人則懷疑創業者的天真。

不過改變世界有一個簡單的起點,就是自己。主張節能的人,洗熱水澡的時間可以短一些;愛護動物的人,可以一週吃一天素;同情弱勢的人,可以捐錢、做志工,上Kiva提供微型貸款。矽谷許多年輕人也許個人能力有限,但常常如此自勉:「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更進一步用歡喜參與的心態,以個人行動支持別人「想要改變世界」的努力。

企業也是如此。臉書創辦人祖克伯關心教育,先是捐錢(一億美金),後來乾脆計劃在新辦公園區裡面辦一所學校。谷歌員工有20%的自由時間,可以從事任何自己喜歡的「寵物專案」,如果員工想樂捐公益,公司加倍響應;最近因為資料中心用電可觀,谷歌也公開宣布未來採購電力一律以綠能發電為優先。

相較之下,台灣許多個人或企業,好像比較習慣等別人採取行動,自己只是站在一邊,喊個口號,拍拍手,說說風涼話。

四、做一個「夢想行動者」

這個世界比較需要一個做夢的人?還是一個苦幹實幹的人?做夢的人有許多想像,對未來有一番理想,但是因為不接地氣,老是找不出好的起點來實踐,最後落入一場空想;實幹的人能夠忠實地完成交代的任務,使命必達,可惜對未來缺乏想像。

聰明的人會回答:何不把這兩種人湊在一起,一個人有夢,一個人有方法,一人策劃一人執行,理想不就可以落實了嗎?話是不錯,但這兩種人常常心態不同,思考模式各異,放在一起不一定能激盪出火花。

但在矽谷,有不少人既是夢想家(dreamer),又是實幹家(doer),這種人被稱為「夢想行動家」(dream doer),也不妨稱之為「築夢者」。他們看到市場的某個機會,或是社會上的某個問題,便不辭艱難,捲起袖子募集資源,摸著石子過河,邊執行邊修正,最後夢想即使不能完全實現,但總算有個具體的開始。

夢想家dreamer_shutterstock_310310126.jpg
在台灣,實幹家多,執行能力強,夢想家少。
圖/ Shutterstock

在台灣,實幹家多,執行能力強,夢想家少,大家不敢畫大餅,夢想行動家更少,畫了大餅還能做出來,這才是真正能夠改變世界的人。

五、魚幫水,水幫魚

矽谷創業成功的人很多,但很少人將成功獨佔為個人的勳章。

因為在這過程中,他確實受到團隊、投資人、董事會等方方面面的支持,最後才能克服一切困難,獲得些許的成就。

經過這樣患難與共的旅程,成功的人更願意分享,這是矽谷天使投資風氣盛行的根本原因。天使們投資當然期望能夠賺錢,但就算失敗,也有提拔後進的效果。即使不投資金錢,也不妨投資時間。時間久了,人與人間就形成了魚幫水、水幫魚的生態。

矽谷的企業之間,即使競爭,也不排除合作。Intel的前任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illini)擔任谷歌獨立董事多年,谷歌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也擔任過蘋果公司4年董事。

Google剛成立的時候,Yahoo不但採用它的搜索引擎,還加入投資。蘋果在最艱難的時候,多虧微軟投資了美金2億元,才渡過難關。最近人工智慧引起諸般疑慮, Tesla的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和幾位產業龍頭,如提爾(Peter Thiel)、霍夫曼(Reid Hoffman)等登高一呼,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個基金會:Open AI

當需要打群架的時候,矽谷人不會堅持單打獨鬥,千山我獨行。 反觀台灣,大部份企業已經形成集團,集團內應有盡有,資源不假外求,跟別人合作,往往覺得為人作嫁,或是牽制太多。最後形成一個個封閉的企業王國,王國與王國間,少有往來。

最近台灣新創活動比較活絡,但大型企業和新創事業之間互動有限。雖然好些家企業長年舉辦商業計劃書選秀,但真正以資源直接挹注新創團隊的案例屈指可數。稍差的看不上眼,稍好的便希望據為己有,能成人之美的大型企業有如鳳毛麟角。

台灣人比較像是在打麻將,講究的是:作牌要騙上家,打牌得釘下家,眼裡還得不時看著對家。

兩相對比,矽谷人像在從事體育活動,有競有合,團隊精神最重要,運動精神不可缺。台灣人比較像打麻將,講究的是:作牌要騙上家,打牌得釘下家,眼裡還得不時看著對家。

超越客觀條件,建立獨特價值

矽谷絕非聖地,也沒有源遠流長的人文底蘊,不過最近五十年發展新創事業,確實也建立了領導世界科技潮流的龍頭地位。不止台灣,全世界都在跟矽谷學習,有人學其皮毛,有人學其筋骨,有人學其精髓;殊不知越學其皮毛,越需要仿製客觀的條件,學其精髓,反倒可以超越客觀條件的限制,容易發揮自己的特色,建立獨特的價值。

矽谷無法複製,向矽谷學習,究竟該學什麼?取法乎上,自然應該學其精髓。這個終點雖然遙遠,卻有一個卑微的起點,就是開始勇敢做自己,不必處處掛上矽谷或車庫的招牌。

原始來源:獨立評論@天下,《數位時代》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關鍵字: #矽谷 #亞洲矽谷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櫃買中心、安永攜手打造成長新引擎,推動創新企業從隱形冠軍成為明日之星
櫃買中心、安永攜手打造成長新引擎,推動創新企業從隱形冠軍成為明日之星

進入資本市場,是台灣創新企業與中小微企業走向壯大與永續經營的關鍵一步,因此,儘管挑戰重重,仍有許多企業為此而努力,而櫃買中心參考美國JOBS Act規定而建置的創櫃板,則是這些企業的強力助攻員,協助企業順利籌措資金及進入資本市場。

一如在2014年推出智慧家電相關產品的樺緯物聯,自2015年登錄創櫃板到2025年登錄興櫃時,市值便增加8倍、達19億元,展現驚人的成長力道。同樣令人矚目的還有DC直流電馬達吊扇製造商昶瑞機電,該公司只花了短短2年時間就從創櫃板走到上櫃,且市值達24億元,成長近2倍。

事實上,像樺緯物聯與昶瑞機電這樣接受創櫃板培育的企業並不少,櫃買中心董事長簡立忠引述內部數據指出,過去11年來,創櫃板已輔導超過500家創新企業,其中31家成功晉升公開發行或興櫃,更募集累計超過66億元資金,為台灣產業注入了源源不絕的成長動能。

為了進一步強化輔導能量,櫃買中心在2025年推動創櫃板升級為「創櫃板Plus」,除了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深度合作,輔導創新企業建立良好的財務與內稽內控制度,更結合承銷商、專業股務機構、政府單位、研究機構、學校育成中心、企業加速器等各界資源,為創新企業量身打造企業成長藍圖,使其得以穩健邁向資本市場、站上更高的舞台。

055A3676.jpg
櫃買中心董事長 簡立忠
圖/ 數位時代

為什麼需要創櫃板Plus?

「創櫃板Plus提供了一套完整且系統化的輔導制度,避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迷失方向、也能少走一些冤枉路,」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傅文芳強調,透過創櫃板Plus與安永的合作,為新創提供正規、可信且循序漸進的專業輔導,可以讓創新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同步完善各項制度,為未來踏上資本市場之旅奠定堅實基礎。

傅文芳指出,安永已連續9年蟬連創櫃板輔導卓越獎,從這些接受輔導的創新企業及中小微企業來看,其在進入資本市場時皆面臨相同的卡關點、也就是制度。

新創在成軍初期多以生存為主要目標,將重心放在找資金、研發產品與開拓市場上,容易忽略制度建置與合規要求,常常等到在規劃上市櫃時,才會發現自身制度與上市櫃的公司治理要求存在著不小差距,例如:財務透明度不足、內部控制未齊備等,甚至還會有合規風險,不僅需要耗費更高的人力、時間與費用成本來補強,更會影響後續興櫃或上市進程,甚至錯過市場成長的最佳時機。

因此,對於有志於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企業而言,在創業初期就建立健全的財會與內稽內控制度,同時完善公司治理架構和資訊透明度,不僅是必要條件,更是未來永續發展的關鍵基石。

055A3651.jpg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傅文芳
圖/ 數位時代

安永強力助攻,創新企業邁向資本市場首選的好夥伴

「創櫃板Plus正是協助創新企業連結資本市場的最佳平台,」簡立忠強調,與一般新創加速器偏重技術育成、營運輔導不同,創櫃板Plus更重視制度建立及公開資訊之揭露。

因此,創新企業在登錄創櫃板後,不只可以取得股票代號、提升公司的知名度之外,還能獲取成長所需的各項資源與協助,例如:導入會計與內控制度、參加ESG或智慧財產等各類經營管理專業課程,參加投資媒合會、接觸更多CVC或VC等多元投資人、共同參展等,透過這些支持,為企業鋪設一條更扎實、可行的成長之路,讓創新企業可以大幅提升市場知名度與能見度,進而增加被投資、與外界夥伴建立合作關係、開拓新客戶的機會,在公司成長的同時也持續邁向興櫃或上櫃之路。

而在創櫃板Plus輔導機制中,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協助新創完善財會與內稽內控制度、建立合規的作業流程,降低因制度缺失造成的風險。更能因應現今熱門的綠色永續浪潮,協助創新企業及早進行ESG規劃,滿足資本市場對綠色投資的要求,也讓產品能夠順利出口海外市場。

傅文芳表示,安永新創暨創新產業小組以全球「產業研究中心」為基礎,籌組產業服務團隊,無論新創屬於哪一類型產業,皆能快速找出與所屬產業相關的合規需求與常見風險,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內控制度建置。不只如此,安永更整合北中南的服務能量,與台灣各地的學校育成中心、加速器、產業園區等合作夥伴建立創新生態系,協力挖掘與培育具潛力的創新企業,並提供創櫃板Plus相應資源,協助潛力新創克服營運挑戰、邁向成長高峰,包括前述提及的昶瑞機電,還有目前已在興櫃的數位服務供應商知識科技、深耕生技領域的通用幹細胞等,皆是在安永的輔導下,從登入創櫃板開始再到進入興櫃,逐步啟動公司高速成長的引擎。

就像簡立忠說的:「創櫃板Plus為創新企業厚植實力、營造充滿希望的板塊,將他們從隱形冠軍,打造成明日之星。」充份展現創櫃板Plus的核心使命,未來,櫃買中心將持續整合產官學各界力量,透過創櫃板Plus協助更多台灣創新企業與中小微企業,期望2025年達到新增輔導及登板企業至少80家的里程碑。與此同時,安永也將擴大人才布局,增加專業人員駐點於北中南各區域,主動發掘並輔導具潛力的創新企業,透過安永與櫃買中心的共同合作,不僅為台灣資本市場注入新活力,也為新創開拓更寬廣的成長與發展空間。

055A3824.jpg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傅文芳(左)、櫃買中心董事長 簡立忠(右)
圖/ 數位時代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