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二○○一年十一月的智芯科技,是中國首家純IC設計服務企業。所謂IC設計服務,是從IC設計分離出來的一種新業務,由於系統級晶片(SoC)的出現,使得晶片從設計到樣本的整個過程愈來愈複雜。憑著五十萬美元起家的智芯科技,瞄準包括海信、凱明、中興通訊在內的眾多IC設計公司、系統集成廠商和IDM廠商提供服務,業績發展飛速,很快就掘到公司的第一桶金,並且引來大批創投業者的青睞。
創投熱錢湧入大手筆挖角
二○○二年底,美國華登國際、怡和創投、新加坡祥峰投資和美國梧桐投資,一下子為智芯科技注入一千四百萬美元。
為赴美上市鋪路,管理層和投資方開始考慮包裝一個能夠說服美國投資者的管理團隊。二○○四年,智芯遠赴美國,重金挖來了包括CEO在內的二十多個高階主管,這些人的共同特徵是:全都是在矽谷大公司裡擔任要職的高級人才,具有和IC設計相關的經驗。
有了團隊,投資者又慷慨地給了智芯二千三百萬美元。作為中國IC產業鏈上的新生環節,智芯科技竟然在短時間先後獲得三千七百五十萬美元的投資,想當然爾地成為IC設計業界風頭最健的公司。
現任智芯科技財務長的王鼎指出,那時所有的人相信,好的營運計畫加上世界頂尖的人才,這樣的夢幻隊伍是無懈可擊的。因此在費用支出上,公司花錢一點都不手軟,請最好的人、買最好的設備,「但誰也沒想過,對於一個還沒完全獲得市場認同的新創公司來說,這麼做可能會帶來非常大的危險。」
管理團隊缺乏中國在地經驗
智芯科技有三塊業務:IC設計(ASIC)、類比IC生產(Analog)和設計代工。ASIC是智芯的主攻業務,所有投資幾乎都砸在這一塊。然而經歷了將近兩年,他們卻發現,當初所找來的團隊缺乏在中國創業的經驗,對於市場和產品根本沒有足夠的認識。
再加上中國IC設計市場當時尚處於發展階段,智芯科技的業績沒有顯著成長,財政卻愈來愈吃緊。由於當初有許多投資人都是華登創投拉進來的,華登董事總經理江善頌頓時倍感壓力,素來給人冷靜形象的他,也都坦承「那時搞得很緊張」。
二○○六年三月,智芯原有的三千七百五十萬美元已經被燒到只剩下幾百萬,市場上開始謠傳這個公司要倒閉了,員工們也心情低落,覺得前途渺茫。身為董事會成員的江善頌臨危受命扛下執行長的擔子,並且把同為投資方——怡和創投的王鼎拉進來,開始整頓智芯科技。
當機立斷勇敢斷尾求生
此時,擺在江善頌和王鼎面前唯一的路就是「棄卒保帥」,但這並非易事。回憶當時,江善頌表示,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經歷,「必須辭退一些優秀的員工,還得保留一部份客戶關係,是賭一把,再撐三或四年,還是現在就把它賣掉?這裡面有太多的掙扎。」
最後,江善頌還是選擇了面對現實:「時間點到了,總要取捨。」他當機立斷把不賺錢的ASIC關掉,保存僅剩的資源給其他兩個業務發展,斷尾求生。「決定要這麼做,這在當時是要承擔很大壓力的。」王鼎回憶當時的情況。
即便如此,公司還是面臨很大的財務壓力。二○○六年九月,智芯科技又忍痛以二千二百萬美元,將Analog這塊業務賣給了美國半導體開發商研諾邏輯科技(AATI)。
重創過後公司氣氛大不同
手握二千多萬美元,智芯科技卻很難復原到美國團隊加入以前的狀態,對王鼎來說,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讓公司繼續發展下去,保障投資人全身而退。為此,他必須找尋新的投資標的,完善公司的結構。然而,橫在他面前的卻是在公司購併新事業體之後,員工擔心可能失業的反彈心理,以及公司創辦人對他裁撤設計部門的不諒解。
對此,王鼎無奈地表示,自己在公司處境尷尬,誰都不給他好臉色看,「這或許就是公司大股東是投資方而不是創始人時,會面臨的矛盾問題。」
三千萬美元買到創業教訓
所幸,雖然王鼎至今還不敢保證讓投資人能如預期得到高回報,但面對未來,他亦不感到畏懼。畢竟花了將近三千萬美元的學費,他和所有的投資團隊也得到兩個寶貴的經驗:第一,作為新創公司,一下子擁有太多錢未必是好事;第二,投資聖經上說的沒錯──團隊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具有創業精神,不計較薪資報酬,著眼於公司長遠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