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Su] 跫音不響,十月的「春雨」不再:在張銳逝世之後
[Data Su] 跫音不響,十月的「春雨」不再:在張銳逝世之後
2016.10.11 | 名人觀點

作為一個中國初代互聯網玩家、互聯網醫療創業者、知名媒體人...等眾多頭銜於一身的張銳,在中國十一長假間悄然地過世了,死因據稱是心肌梗塞。

說是悄然完全是錯誤的陳述,正由於張銳集合眾多身份、及現今中國當紅的多個關鍵詞(如:醫療、互聯網、物聯網、共享經濟、O2O...等)於一身,再加上正值 44 歲的壯年尚在事業的巔峰時期,在許多中國的主流媒體與社交平台上一片喟嘆之聲。

張銳的最後一個頭銜是中國互聯網醫療服務「春雨醫生」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從事醫療相關行業卻因健康因素導致在 IPO 前夕慨然而逝,令人不勝唏噓。

春雨醫生網站.jpg
中國O2O醫療服務「春雨醫生」解決中國醫療昂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
圖/ 春雨醫生網站

我們不是很熟悉這一個令眾人惋惜的中國互聯網人物,但從許多報導側面了解此人,實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創業家,多半也推估因為長期的自我壓力導致今日的驟逝。

醫療產業一直是金融業極感興趣的行業之一,人們對於醫療服務的需求穩定、價格彈性低,換句話說,就是可持續性收入(recurring income)較強,由於隨時隨地都有人生病,整體產業的景氣循環現象不明顯;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低,預期可以帶來較高的利潤率,是以投資人傾向給予醫療相關行業較高的本益比。

春雨醫生的上市之路

從事後看來,「春雨醫生」在融資這條路上算是獲得相當大的成功,除了獲得該領域現今最大單筆融資(5000萬美元)金額之外,也規劃將在這幾年申請股票上市。

春雨醫生所提供的服務中,目前比較具體已實現有幾個,最早是在線問診平台,在線問診有點像是醫療版的「分答」,使用者(患者)可以透過微信、App、網頁等多種接入口提出自身問題,並付出問診費用,願意回答的醫生可以上線搶答以爭取獲得患者的這筆問診費。

春雨醫生的資料庫裡也會記錄下每位患者的疑難雜症(有點像病歷)以及醫師的回答,以期資料庫足夠充足後,可以利用其(大)數據(OS:實在很討厭用這些流行語)進行線上診療服務。當然這類線上問診的服務絕對無法滿足重症患者(也不應當),平台也提供讓患者前往該醫生所在院所的搜尋管道(有病還是找醫生吧)。

春雨醫生也不滿足線上問答的限制,也推出了自有「春雨」品牌的診所提供線下服務,即便不怎麼成功,也是互聯網醫療 O2O 模式的重大嘗試與里程碑。

春雨醫生也推出私人醫生服務,讓使用者在家用手機就可以與醫生一對一問診,長期看診就像是家庭醫生的概念,便於醫生追蹤及掌握患者的病史。

他們也試圖結合小米,在小米電視上放入春雨醫生的接入口,讓使用者透過電視使用春雨醫生的服務,降低中老年人的使用門檻,也曾試圖推出家用血壓機,透過互聯網傳遞個人如血壓、心跳等較容易測得的醫療數據到春雨醫生的雲上,頗有物聯網的味道。

除此之外也還有些許有趣的產品,族繁不及備載,就不一一說明。許多不過許多嘗試無論成功與否,這代表著在張銳領導下的春雨醫生不排斥任何發展可能性的特質,但在投資人眼裡,大概就是燒錢的表徵。

還未上市的春雨醫生尚未公佈財報,但媒體曾報導張銳表示公司 2015 年的營業額約 1.3 億人民幣,淨利潤約為 3000 萬人民幣,主要收入來源仍然來自於在線問診平台。論者對於這類投資人給予高度期待、但變現與獲利能力始終無法提升的困境給出了幾點結論

  1. 醫療產業的門檻,指的是行業本身的封閉性及進入障礙。
  2. 數據壁壘,主要是各醫院不開放電子病歷。
  3. 標準不統一,各家醫院間所使用的資訊傳遞系統不一,甚至同一醫院內使用多套規格不同的系統。
  4. 醫療保險的結合。

如果春雨醫生在台灣

那如果把春雨醫生放在台灣的話呢?

醫療產業本身就是一個高度管制行業,台灣從教育就開始著手管制,大學醫學系招生人數是以總人口的固定比率限制,換言之,從大學聯考/指考開始就限制了受允許的從業人員總數,第二道關卡便是執業證照的取得,接著是事業經營的許可。醫療產業進入障礙高在各國皆然,不獨中國大陸有此障礙,可能舉世皆同,在此不特別討論,但是,從另一方面想, 高度的管制意味著超額利潤

電子病歷不開放可能還是個人資料保護為考量,但是台灣有健保資料庫,要做研究、要做數據分析不需要患者的個人資料,去識別化的健保資料庫提供了近乎統計母體特質的信息。

同上,各醫院使用的系統不統一不要緊,我們有健保資料庫,各醫院報送健保的資料格式總得統一。

醫療保險這個問題對台灣來講更不是難題,醫保的接取其實核心問題是醫療服務支付的工具,以及支付風險的轉嫁,有醫療保險才能確保提供醫療服務後的收款風險。是的,我們有全民健保!

線上醫療_o2o醫療_online_medical_shutterstock_222872221.j
圖/ shutterstock

忽然間發現,中國互聯網醫療所面臨的難題,在台灣的健保環境下,似乎變得容易解決(OS:全民健保還真是台灣之寶啊!)。線上問答的商業模式也不愁供應商(醫師或醫療院所),台灣不少醫生樂意在網路上提供近乎免費的衛教資訊,且可信度高,只要有個業內專業人士把關內容,就是極龐大的可用素材,更何況是把這些醫師的資源結合起來。

中國互聯網醫療所面臨的難題,在台灣的健保環境下,似乎變得容易解決,線上問答的商業模式也不愁供應商。

當然,天下沒有這麼完美的事情,中國市場有中國的問題,台灣市場有台灣自己的問題。

筆者不是醫療從業人員,對這個行業涉獵也不深,只能舉一個自身的經歷。

過去身上曾有些皮膚上的疾病到皮膚科診所掛號,該診所雖有網頁,但並不接受網路掛號,而必須打電話預約時間,皮膚科在台灣是很熱門的科別,預約通常要一週之前,我也做好看診當日要久候的心理準備。

接電話的護士小姐很明確地告訴我是幾月幾日的幾點幾分之前要到現場,護士小姐約定的時間並不是 6 點、 7 點或是 6 點半、 7 點半之類的整數時間,而是 6 點 40 、 7 點 10 分之類的小碎塊時間,於是引起了我的好奇。

提早到了現場後,一如預期地候診室人山人海,已沒有座位可以坐下,我提早了約 20 分鐘到達並完成掛號。該診所不像一般大醫院有叫號機,好讓患者可以知道目前看診號碼,推估自己看診的等待時間,也不曉得離開一下是否會過號得重等,於是只好都窩在候診室等待。

護理師在我原先約定的看診時間後約 10 分鐘內便叫我入診間看診,診間裡除了醫師之外,還有另一名護理師負責提醒醫師看診時間,此舉控制了每個病患被分配到的時間,也極大化醫生可看診的人數,進而讓等候的患者能夠在指定時間內見到醫生。

如果你相信這家診所的「系統」的話,真的不需要在候診室等候,只要在指定時間出現即可,後來幾次回診,等待時間都不會超過護理師代我約定時間的 10 分鐘內,算是相當精確。

這或許是個很好的「系統」,但從中似乎可以看出幾個問題,首先是這家診所對於網路及資訊科技的使用程度不足,並不是診所財力不足,而是根本無此需求,絡繹不絕上門的患者使得診所無需花費額外的心思,或是新的行銷渠道招徠新的客戶。

其次是診所傾向以人工、勞力取代科技可以提供解決的服務,例如診間裡協助控制看診時間的護理師,可能會覺得,裝個定時器不也足夠管理時間了嗎?

春雨醫生這類的服務宗旨是為了解決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的(中國)市場現況,中國沒有全民健保,看病本身是相當昂貴的事情,互聯網+醫療後降低了患者看診的交易成本,小病便可以透過相似的服務提供簡易的醫療諮詢。

但在台灣的健保環境下,若非重症,多半不是高昂的「消費」活動。

現行的互聯網醫療科技大概還能完成簡易的、非侵入性的檢驗工作,因此適合的科別可能是非有立即性危險、非急診的科別。 所以皮膚科、家醫科或許是首選(這也是前段特別舉皮膚科的例子來說明的原因),耳鼻喉科尚稱勉強符合。

但是這些科別在台灣是否有醫療資源錯置、分配不均,或是有病患在尋求這類醫療服務時有巨大困難呢?如果有人想通了的話,或許又是一個不錯的創業題材吧!

張銳作為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先驅,乘載了市場對它的諸多想像與期待,春雨醫生的產品就目前看來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或許等到未來技術與市場成熟之後,能有更大的應用場域。他離世後所遺留給我們的,是各種互聯網試驗的成敗經驗,台灣或許有機會參考或移植。

願先知者安息,願所有艱苦卓絕的創業者們,都能獲得屬於他們的報償。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關鍵字: #O2O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台首創對話式金融服務iWish 永豐銀讓GAI真正走進金融交易現場
全台首創對話式金融服務iWish 永豐銀讓GAI真正走進金融交易現場

你還在手寫填單、逐格Key-in資料嗎?在生成式AI浪潮席捲各行各業之際,永豐銀行推出全台首創「說話就能完成交易」的智能對話式金融服務iWish,讓繁瑣的填單流程成為過去式,使用者可以透過文字輸入、口說敍述或上傳照片等方式,向AI傳達自身需求,無論哪一種方式,AI都可以即時理解使用者意圖,並根據與使用者的對話內容,自動填寫存款、提款、轉帳、匯款等相關表單,顛覆使用者對金融服務的想像。

生成式AI再進化,開啟AI代理人時代

隨著生成式AI的進步,LLM大型語言模型已具備多輪對話和上下文理解的能力,甚至正邁向可以獨立完成任務、不需要人類涉入的AI代理人(AI Agent)的新階段,這項技術突破讓企業既有服務得以展現全新樣貌。

以國際證券經紀商FBS為例,其推出的FBS AI Assistant服務,跳脫傳統單向建議模式,不直接提供評論或建議,而是讓用戶先選擇一至多項技術指標,再交由生成式AI模型解讀並生成專屬分析與操作建議,打造更具互動性與參與感的使用體驗。

永豐金控數位科技長張天豪認為,這種以生成式AI為核心的互動式服務模式,將大幅優化客戶的使用體驗,成為金融服務新常態。未來,客戶不必學習如何操作App,也不用記得交易程序,只要用對話、上傳照片或螢幕截圖等自己習慣的方式表達需求,AI就會理解並協助完成後續動作。「未來的金融服務將像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一樣,簡單而自然,」張天豪強調。

永豐銀行
前排由左至右:永豐金控數位科技長 張天豪、永豐銀行資訊、數位及作業督導張升寶、永豐銀行綜合企劃處處長 王筱嵐 後排由左至右:永豐金控數位科技處專案經理 林維婕、永豐金控數位科技處專案工程師 廖庭暘
圖/ 永豐銀行

從填單到對話,iWish重塑分行服務體驗

瞄準此未來趨勢,永豐銀行進一步盤點金融服務場景,決定從最貼近客戶的分行場域出發,打造互動式服務新體驗。

張天豪說明,臨櫃交易往往需要填寫各式各樣的表單,這些表單格式通常很制式、欄位繁複,對不熟悉流程的客戶而言,常常填到一半才發現格式錯誤、填錯位置,甚至必須整張重來,徒增挫折與作業時間。

「iWish服務的推出,就是為了讓這段流程可以變得更自然、直覺且輕鬆,」永豐銀行資訊、數位及作業督導張升寶說,客戶不再需要手寫填單,只要開口說、輸入文字或是上傳圖片,告訴iWish想要使用哪些金融服務,就可以完成交易,將原本繁瑣、仰賴經驗的填單作業,轉化成只需一句話或一張圖就能搞定,大幅提升臨櫃交易的服務體驗與作業效率。

以轉帳交易為例,客戶可以口說轉帳帳戶及金額,或是上傳網購訂單的轉帳頁面截圖、團媽在Line上提醒轉帳付款的對話截圖等,iWish會從中辨識表單所需資訊並精準填入銀行系統中對應的欄位,待客戶確認資訊無誤之後,系統就會生成一個二維條碼,只要將二維條碼交由臨櫃人員完成最後核對,就能輕鬆完成金融交易。

AI減輕行員負擔,專注更高價值服務

除了顛覆客戶的使用體驗,iWish服務也為內部作業流程帶來優化和改變,「對永豐銀行而言,iWish服務不是引進AI技術的炫技展示,而是與現有服務模式的無縫融合,讓創新落地、貼近人性」,永豐銀行綜合企劃處王筱嵐處長說。

王筱嵐進一步表示,最開始,金融交易需要經歷「客戶填單+櫃員輸入」的雙重程序,不僅耗時,也容易出錯。之後,永豐銀行推出免填單服務,客戶可以口述或將交易資訊抄寫在紙上,交由櫃員輸入至系統中、列印單據,待客戶簽名確認即可完成交易。

永豐銀行
圖/ 永豐銀行

而iWish則是免填單服務的再進化,藉由生成式AI(GAI)的語意理解與圖像辨識能力,取代櫃員的手動輸入作業,不僅提高效率與準確度,也大幅降低櫃員的作業負擔,可以將心力投注在更有價值的服務與溝通上。

GAI不只是客服輔助工具,更是金融轉型的推進引擎

相較於目前金融業的生成式AI應用,多數仍停留在客服階段,iWish是全台首創直接導入金融交易場景的GAI服務,堪稱跨出關鍵一步。

然而,在實際開發過程中,永豐銀行團隊也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壓力最大的,便是如何降低LLM可能出現的「幻覺」與辨識錯誤風險。尤其在金融交易場景中,AI的辨識精準度不僅關係到客戶權益,更直接影響其對金融服務的信任感,必須以更審慎的態度來看待。

為此,永豐銀行從多個面向著手提升模型準確度,包括優化Prompt設計與模型邏輯、與前線單位密切協作,共同討論介面呈現、使用流程與應用情境、在UI/UX介面加入提醒文字與引導機制,避免造成誤解。此外,團隊也分階段進行大規模封閉測試,邀請全行數百位同仁參與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持續微調優化,確保最終推出的服務穩定度。

iWish的智慧來自於訓練與學習,「越用越聰明」的特性需要使用者參與激發

iWish是一款全新上市的智能服務,專為提升臨櫃交易體驗而設計。現階段iWish服務聚焦於台幣存款、提款、轉帳及匯款4大交易類型,並以「分行」為主要場景,未來則計劃將iWish服務擴展至更多金融交易類型,甚至走出分行場景,與iBranch等線上服務結合。

永豐銀行
永豐iWish以「智讀」、「智說」、「智寫」人性化操作,讓金融交易更方便快速
圖/ 永豐銀行

iWish的成功落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宣示意味著,生成式AI正式從客服輔助工具,搖身一變成為可以理解意圖、自然回應、主動引導的智慧助理,讓用戶在熟悉的對話情境中完成交易,實現真正以人為本的金融體驗。而AI模型的成長需要訓練,iWish在初期也需要客戶的參與來變得更聰明,透過接觸到更多元的使用情境,進一步完善服務,讓每一次互動都更懂客戶的需求。

「iWish服務只是第一步,」張升寶認為,這項服務不僅重新定義人與銀行的互動方式,也為生成式AI在金融業的應用看見新的可能。他期許未來能進一步擴大AI Agent應用範圍,讓AI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驅動金融轉型的核心力量。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