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考試考差了,回家要給父母簽名的成績單,是不是越晚拿出來越好?
上市櫃公司也是。
上市櫃公司會在每個月的10號公佈上個月的營收,就像是月考的成績單,遇假日順延。
如果一大早或中午前就公佈的,大概都是業績好或是有達到財測目標。
越晚公布的⋯⋯大概就是越不想公布,跟你小時候考差了,不想太早把成績單拿出來是一樣的意思。
11號週一的今天,我從一早就關心著momo幾點會公布上個月業績,我是真心希望他們在這麼多個月的YOY衰退之後,能在七月反轉。
但一直到中午過後都沒看到新聞,我大概心裡就有數了,果然~7月業績呈現了4.87%的衰退。
要知道,對momo這樣屬性的綜合電商平台來說,業績衰退那通常代表了一切能用來衝業績的手法都用了,其中甚至包含了犧牲利潤的手法。
但儘管如此,都還是沒能止住YOY的衰退,這反映出了什麼?
以我創辦的戀家小舖來說,今年在所有平台中,momo是唯一衰退且幅度達到兩成的平台,而其他不含官網在內的蝦皮與酷澎,都呈現雙位數成長。
你隨便找個資深一點的電商人,都能洋洋灑灑的分析出很多原因,例如第三方賣家平台mo+店的加入,分食了搜尋流量。
而mo+店因為品質參差不齊,甚至混入了大量的中國賣家,後續造成了不少的客訴,降低了消費者體驗。
不管是momo還是哪個平台,賣家「必懂的一課」
在平台上做生意,本來就是平台與廠商之間的一種賽局與博弈,不論momo、蝦皮還是酷澎都是,誰都希望自己是那個真正獲利的一方,尤其上市櫃公司有財報壓力,所以啊⋯⋯別輕易相信平台畫給你的大餅。
不信?不管你現在業績如何,平台方說翻臉就翻臉的案例,在過去20年的電商圈,還少了嗎?
電商圈以前有句老話,叫做「羊毛出在牛身上,讓豬來買單」,這句老話也反應出了所有平台所面臨的困境。
要有流量就得砸錢,砸了錢吸引來的客人,必須讓他們買到便宜,為了要便宜那廠商必須要讓利,廠商讓利讓到底了,那平台自己就要接著讓!
所以為什麼你很難在平台上,從零打造一個不靠低價負毛起家的品牌?
因為平台沒時間養你,他們更喜歡的是知名品牌來破盤。
也因為平台的這種屬性,對有心打造品牌的業者來說,往往最後還是走上了犧牲毛利與低價策略的不歸路。
而平台可怕的地方是,他能傾斜流量給你,讓你瞬間爆單,感覺莫名其妙的就迎來了一場潑天富貴。
但你也會像吸了毒一樣的離不開他們,而從此後,你的商品要賣多少錢,訂什麼價,就再也不是你能決定了。
對品牌業者來說,擁有自主權的主要通路還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官網或是實體通路,平台那是你主要通路溢單的收割者。
他們帶給你的,是因為你的品牌效應而來的消費者,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平台結帳。
現在的零售環境與條件,我還是建議有能力的業者要全通路經營,只是其中火候與分寸的拿捏特別重要,但說實話也特別的難。
延伸閱讀:
外來種酷澎,不是台灣電商的唯一天敵:momo首次Q1衰退,輸在「企業DNA」
電商買氣急凍?momo蔡明忠坦言「上半年壓力大」:跨境電商打擊很大,我們要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