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媒體說了什麼好故事?
2016年媒體說了什麼好故事?

2016年,是媒體產業環境急凍的一年,然而科技發展不停滯的爆發奔前,依舊讓媒體搭著技術的火箭,說了不少讓人眼睛一亮的故事。

每次一遇新聞大事件,就是媒體的競技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是典型。今年可發現real-time的工具,包括直播、即時事實查證(real-time fact check)都被巧妙的運用至報導中。比如已變形成互嗆的三場總統辯論,因為夾雜著大量的真實與謊言,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運用語音轉文字(speech to text)技術,即時、整場逐字翻譯川普與柯林頓的唇槍舌戰,同時動員多位記者雲端動態協作查證兩人所言是否屬實,若說謊或吹牛立刻被戳破。

另外,即時開票本是眼球必爭一級戰區,這次選舉不少媒體結合影音直播,大玩創意。如《華盛頓郵報》用兩台3D印表機,隨開票進度直播川普和柯林頓誰先打印成白宮;路透社則用每一張拼圖代表一張選舉人票,看看兩候選人像拼圖誰先拼完。最火紅當數《New York Magazine》,近乎全裸的七名男女變身「人體地圖」,每開出一州就在人體上塗上該政黨顏色,創下了475萬觀看次數。

「滑閱讀」越做越精巧

2016也是VR的年度,國際大型媒體幾乎都沒有缺席。《紐約時報》還是我認為質量俱佳最值得關注的媒體,繼去年震動世界的作品〈The Displaced〉以孩童的視角,讓世人對難民現場有更深刻的理解,今年《紐約時報》持續帶閱聽者走進更多的現場,包括從企圖脫離ISIS控制的伊拉克小鎮恐攻後的布魯塞爾伊斯蘭大城麥加,還有一般人難以抵達的深海太空,均以360度虛擬實境讓閱聽者體驗「沉浸式報導」。

媒體用VR說故事還在起步中,取材與敘事方式也在摸索中。然而即便視覺技術正無邊際的快速演進,小小手機屏幕上的「滑閱讀」卻是越做越精巧。比如運用大量空拍與地圖資訊的〈生活在中國龐大的沙海〉〈Greenland is Melting Away〉,在手機上依舊有飽滿、豐富,卻流暢、不過度的閱讀體驗。

儘管技術飛速進展,有一件事,卻永遠無法被技術取代:貼近「人」的真實力量。2016年真誠之作,包括BBC講述敘利亞難民童工在土耳其的〈The Syrian children working in Turkey〉、日經的〈車諾比悲劇30年〉,都因為讓我們看見了「人」,有了不一樣的心境與看見。

視覺技術的大步奔前

回到台灣媒體現場,作品遠不如國際媒體大鳴大放,我們還要很努力。聯合報新聞部的新媒體中心,是台灣研發創新說故事的媒體實驗室,2016年有一些嘗試可以分享。

結合VR技術進入報導,我們當然沒有缺席。近二十部作品中,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嘗試,是把VR攝影機綁在火箭上發射,以拍攝一飛沖天的360度天空世界。那是與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的合作,為此,交大多花了兩天時間,在火箭上為我們量身打造VR攝影機的「座位」,最後攝影機隨降落傘回到地面。沖天的當下,真有坐雲霄飛車的驚悚感,下降時,香山溼地的美景360度一望無際。不過很糗的是,我們沒有料到當天火箭發射測試的時間很長,下降到一半,360度攝影機竟然沒電了!因此沒有完整錄下降落的瞬間,不過依舊提供給閱聽者前所未有的火箭體驗。

另外,我們也推出了運用空拍技術的〈中橫一甲子〉,連我這個走過中橫無數次的六年級生,第一次看到峽谷空拍的壯麗景象時,都震撼到幾乎落淚!這是我們沒有「看」過的中橫。這個作品由四、五十歲的中生代記者,帶著二十幾歲的數位製作人,一起訪問七、八十歲逐漸凋零的築路人,帶出對台灣環境的省思。橫跨三代的視角,是我們的誠意之作。

貼近人與真實,才是說故事的靈魂

年底時我們推出另一個誠意之作〈流沙中年〉,源自於日本暢銷書《下流老人》,然而在針對台灣社會現況做了仔細研究後,發現台灣最辛苦、最容易淪為下流的,是中年世代!不但沒有跟上經濟最起飛的年代,薪資停滯20年,在社會安全網中,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一遇家庭或工作中的變動,往往讓這群人手無寸鐵地沉淪為流沙。我們運用動態數據,表達出流沙中年在經濟結構上的弱勢,同時用大量卻不狗血的寫實短影音,帶閱聽者進入這群人的生活現場。這個議題的共鳴超出預期的大,因為說出了大家心中的苦悶與恐懼。

2017年即將到來,可以想見,隨著技術的進展,媒體說故事會以等比級數進步。作為媒體工作者,我們將持續善用不斷創新的說故事工具,然而,貼近人與真實的初心,永遠是我們的靈魂。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