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修《公路法》提高罰款,Uber亞太區總經理:台灣政府開倒車
回應修《公路法》提高罰款,Uber亞太區總經理:台灣政府開倒車
2016.12.06 | 物聯網

Uber在台灣紛紛擾擾不斷,立法院民進黨團將在明(7)日提案將違規營業裁罰金額提高至最高新台幣2,500萬元,迫使Uber亞太區總經理麥可·布朗(Mike Brown)來台滅火。

Uber質疑台灣政府開倒車

布朗指出,Uber與台灣公部門談論多次,也回應政府提出的要求,包括與富邦產險合作、國稅局開會商議納稅、也與本土計程車車行討論合作,但政府卻打算大幅提高罰金,讓Uber感到疑惑,因此才會致公開信予總統蔡英文,希望與最高領導人溝通,減少中間的溝通落差或歧異,不過,布朗也直言,台灣口口聲聲要創新、發展亞洲矽谷,實際作為卻在扼殺創新,認為台灣政府這樣做是開倒車。

UBER亞太區域總經理MICHAEL BROWN來台_2016-12-06_賀大新攝影_0040_L
Uber亞太區總經理Mike Brown(圖左)來台,直言台灣政府擬修《公路法》提高法則是開倒車。
圖/ 賀大新攝影

打溫情牌爭取認同

於不少國家都引起爭議的Uber,在台灣同樣沒少過,截至今年十月底在台灣累計罰款(含公司+司機)已經超過7,452萬元,但仍不影響新服務上線,11月還在台推出UberEATS美食外送,不過,Uber在今日召開記者會,由布朗出馬表達盼與政府「公開對話」,合作建立車輛共享的法規監管制度。

在大學時期曾學過中文的布朗,先是說中文向外界喊話:「台灣政府希望擁抱創新,而Uber希望將創新驅力帶進台灣。」他表示,在台灣有1萬名Uber司機,這些司機只是利用科技、創新來賺取額外的收入以支持生計,許多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都積極擁抱創新,但台灣卻提出公路法修正草案,大幅提高罰款,簡直是倒退行,「這不是創新的信號,而是一種害怕創新的信號。」布朗表示此趟來台的目的就是要和司機站在一起,來跟政府溝通。

UBER亞太區域總經理MICHAEL BROWN來台_2016-12-06_賀大新攝影_0088_L
Uber找來六位Uber駕駛向政府溫情喊話。
圖/ 賀大新攝

寫信給蔡英文想溝通什麼?

Uber日前公開致信蔡英文,布朗解釋,主要是先前Uber與交通部討論時,政府表達希望Uber能做到幾件事,包括,與台灣當地保險公司合作,以確保所有駕駛由台灣保險公司提供保險,而Uber已與富邦產險合作,將共同推出適合台灣的保險方案,這點已經做到。

另外,交通部希望Uber與國稅局聯繫,釐清如何處理稅務問題,Uber與國稅局召開多次會議,也表達絕對願意遵守台灣政府制定的稅法,稅務方式正在討論中。

交通部要求的第三點是Uber有沒有機會與本地的計程車或計程車公司合作,讓計程車也能使用Uber平台。對此,Uber也與計程車公司討論合作的可能,如果有車輛共享的法規,就能進一步討論合作。

布朗認為,Uber對於交通部的要求都儘力配合,卻看到政府非但沒有推動這個產業,反而提出相反的做法,針對需要這個服務的人提出高額罰金,因此我們認為中間傳達、溝通可能存有落差,需要最高領導人來了解落差是什麼。

可能循Uber中國的模式,或是乾脆退出台灣嗎?

Uber在各國發展受到阻礙,除了與當地政府溝通制定法規外,也有不同的作法,例如Uber在今年八月將Uber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資產賣給當地的滴滴出行,不過在同一時間卻在澳門,宣布退出市場。如果一直在台灣發展不順,是否考慮上述兩種策略呢?

對此,布朗回應,Uber與中國的滴滴出行是一個很好的示範(Role Model)。Uber樂意與各種夥伴合作,目前也有一些使用Uber系統的人,想打造自己的小公司,他們透過Uber系統可以有更多收入,他們像是自己的小工作室,有些人可能在Uber登記一、兩輛車,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事業,Uber樂意與任何想使用Uber平台的公司合作,樂見其成。如果能跟當地夥伴合作,就是一種雙贏(Win-Win)的局面。

至於《公路法》修法是否會過關,目前仍不得而知,因此退出台灣市場與否則不予評論。

Q:一直說希望有新的規範,到底是什麼?

目前Uber和台灣政府似乎處於不同的頻率上,雙方溝通不見成效,而Uber堅持希望有一個新的法規,那到底是什麼呢?

布朗表示,我們認為Uber平台能讓人們有快速賺取收入的平台,一般民眾不需要等很多道程序就能上路,所以我們希望能讓沒有前科的駕駛,可以在一天內獲得核准上路,能為他們和家人賺取收入、幫助乘客。重點確實應放在安全上,同時也應減少繁文縟節的時間或費用,讓一般民眾能善用彈性工作的機會,可是,現在台灣的汽車共乘並沒有這樣的條件,駕駛的需求也未被全然了解。

Q:是否要幫司機保勞健保?

Uber台灣總經理顧立楷表示,這是一個先後順序的釐清,目前Uber希望先爭取到一個合法的基礎及法規,之後再來討論這件事。不過,他也強調,很多Uber駕駛都希望時間彈性,所以是否幫司機報勞健保還需要規劃。目前Uber在全球各地也都面臨數起關於「Uber司機是否屬於Uber公司員工」的爭議。

UBER亞太區域總經理MICHAEL BROWN來台_2016-12-06_賀大新攝影_0136_L
Uber亞太區總經理Mike Brown(左)、Uber台灣總經理顧立楷(右)。
圖/ 賀大新攝
關鍵字: #Uber #滴滴出行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