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前段時間備受假新聞困擾的Facebook,最近悄悄向部分用戶發起了「農場標」調查,力求可在用戶「動態消息(News Feed)」上為用戶提供更符合用戶喜好的優質內容。
延伸閱讀:受夠Facebook遭指假新聞影響大選?佐克伯發長文回應:99%內容是真實的、整治Facebook上的假新聞,佐克伯提出了這些措施
The Verge 最早在 12 月 2 日於 Twitter 上發現有人分享自己在 Facebook 上遇到的意見調查。
Spotted this survey at the bottom of a Facebook post earlier. Must be part of a crackdown on clickbait. Interesting ♀️ pic.twitter.com/wZbLhof9k1
— Tom F (@_tomaf) 2016年12月2日
調查一般出現於圖文鏈接下,邀請用戶評論「你是否認為這篇文章標題使用了具有誤導性語言?」,並提供了5 個選擇:「完全沒有」、「稍微有點」、「有些」、 「非常」、「完全就是誤導」。
Facebook is asking whether this @PhillyInquirer headline is fake? pic.twitter.com/cCUpwtvQlS
— Chris Krewson (@ckrewson) 2016年12月5日
Facebook 暫時並未發文介紹這個功能,也未解釋這些將如何應用這些調查數據。但其實這並不是 Facebook 首次針對「農場標」氾濫進行的改善工作了。
今年 8 月的時候,Facebook 首次發文聲討,並表示會透過調整算法,阻止「農場」式文章佔據用戶首頁。要打擊「農場標」,首先要鑑別什麼是「農場標」,而 Facebook 認為,「農場標」必須符合兩個點:
- 標題刻意隱藏了用於了解文章內容的關鍵信息;(例如:「你一定不相信誰在紅地毯上絆倒了⋯⋯」,刻意隱藏了「發生了什麼事」和「誰絆倒了」等關鍵信息。)
- 標題利用誇張手法來引起起用戶的虛高期望值。 (例如:「蘋果實際上居然是對身體有害的?」,過分誇張表達,事實是過量食用才會造成不好影響。)
而根據這兩個關鍵點,Facebook 收集了成千上萬個常見的語句用法,輸入到判斷演算法中。
如果演算法發現某些帳號經常性發「農場標」類文章,會抑制它們的文章在動態排名中往上升,只有在一段時間內停止發布這類文章後才會恢復正常。
標題吸睛就是「農場標」了嗎?
就 Facebook 這個舉措,有媒體認為這治標不治本,因為標題抓眼並不代表那就是「農場標」,同時,「農場標」現象本身就是由 Facebook 的環境造成的。 Quartz 認為,首先「農場標」文章定義從根本上應是對文章品質的判斷,而不應如 Facebook 般簡單粗暴地將其體現框在標題上。
要更好地定義「農場標」文章,我們應審視它被創造的原因。憑經驗而言,比較好的鑑定方法如下:如果標題的目標不在於提供信息、闡明觀點或是提供娛樂,那就應該是「農場標」了;如果標題的存在只在於吸引你點擊看廣告,那也應該是「農場標」文章。 ……
當然,更有底線的出版刊物也想你看他們的廣告,但是,雖然他們選取的標題也是非常吸引人,點進去之後的正文卻是可以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讓用戶覺得值回票價。
因此,要判斷一個文章是否「農場標」,還是要讀完文章後,使用自己的主觀判斷能力來決定這個文章是否為一篇好文章。
除了批判 Facebook 的判斷標准單一外,Quartz 更直指 Facebook 就是那個迫使「農場標」風靡的「元兇」。文章認為,由於 Facebook 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而其呈現信息的表現形式平面且單一。無論是關於選舉的嚴肅報導還是科學論派(Scientology)的軟文,表面看起來都一樣——都把發布方和作者名用灰色的小字寫,而標題和代表圖則成為了最搶眼的元素。
面對 Facebook 獨占最主要流量來源的境況,媒體為了生存則不得不開始在這個平台上搶奪流量,因而也無法避免地加入到用標題和代表圖搶眼球的行列。
而隨著用戶開始在 Facebook上瀏覽媒體內容,用戶就不會再回到媒體自己的平台上獲取信息,進行形成了斷裂。為了迎合 Facebook 上更多的流量和以及應對自己平台上日漸減少的用戶,媒體開始更加專注於迎合 Facebook 上那部分難以培養忠誠度、專注力較低的用戶。
惡性循環下,媒體產生的內容越來越差,用戶閱讀的內容越來越同質單一化。
「萬惡」之「動態訊息」的推薦邏輯
要判斷 Facebook 是否直接造成了「農場標」猖狂現象,首先還是需要了解推薦訊息背後的邏輯。
Facebook 承擔了美國成年網民中 79% 用戶每日閱讀推薦的工作,並且會在全球合計 18 億人個人首頁上推送它認為最合適的訊息。但是,即使演算法的判斷條件成千上萬,最主要的決定條件還是以下 4 個主要元素:
- 誰發布的:內容發布者是否為用戶經常關注的;
- 發佈時間:基本是越新發布的排越前,但如果用戶較長時間沒登錄,也可能會推薦比較舊,但卻在其他方面「得分」很高的訊息;
- 內容類型:用戶平時最喜歡看哪類型內容,是好友發布的狀態?或是影片?還是新聞訊息?
- 好友互動程度:用戶的好友是否有參與討論?是否有點讚?
除此以外,如果有大量好友或頁面針對同一信息進行轉發,同樣也會得到排名的提升。
以上是 Facebook 針對用戶的行為數據進行判斷的邏輯,同時,它也為用戶提供了一個主動反饋內容偏好的機制。透過點擊內容右上角的小箭頭,用戶可以:
- 隱藏該信息,並告知以後少些推薦這類信息;
- 停止關注這個信息的發布者;
- 保存收藏信息,並告知以後多推薦同類信息;
- 啟動通知,在作者有相關新信息時通知用戶。
當然,除此以外,推薦算法考慮的因素還有非常多,TechCrunch 在討論這個主題的文章末尾加入了持續更新部分,會同步添加介紹影響 Facebook 排序的因素。
在這個一片排序元素海洋中,無法釐清的是各個因素在實際操作中影響程度比重和計算方式,這是最關鍵的,同時也是 Facebook 一直在不斷調整的。
無可否認的是,Facebook 已經從最開始那個旨在交友的社交平台成長為在社會上影響力極大的傳播平台,它可是直接決定了全球十多億人每天在看什麼信息,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也難怪全球都在逼著佐克伯主動背起責(ㄏㄟ)任(ㄍㄨㄛ),要行動起來。
因此,這次向用戶發起的打擊「農場標」的小問卷,雖然看似無痛無癢,但也是 Facebook 在行動的表現。即便如此,Facebook 還是要盡快找到更多可以「戳到痛點」的方法啊。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