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微軟執行副總裁陸奇,將出任百度總裁兼COO
前微軟執行副總裁陸奇,將出任百度總裁兼COO
2017.01.17 | 微軟

百度今日宣布,正式任命陸奇擔任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長(COO)。

陸奇將主要負責百度的產品、技術、銷售及市場運營。百度現有各業務群組及負責人都將直接向陸奇匯報工作,包括搜索公司總裁向海龍、技術體系和新興業務群組總裁張亞勤、高級副總裁朱光攜金融業務群組、高級副總裁王勁攜無人駕駛事業部和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帶領的人工智能技術團隊,而陸奇將向百度集團CEO李彥宏直接匯報。

去年9月,當時任微軟應用與服務集團執行副總裁的陸奇離奇離職,據消息人士透露,陸奇因幾個月前的自行車事故而產生身體健康問題。

當時各路媒體也都給出了自己的猜測,有人說其會加入Uber或者騰訊,更甚至有預測說這位矽谷世界最成功的華人從微軟離任是收到了柳青的邀請為了加盟滴滴。

陸奇是復旦大學87屆電腦科系的精英,於2008年加盟微軟,此前曾在IBM和雅虎工作。陸奇加盟微軟後,曾領導微軟Bing搜尋部門,後來被提拔為該公司應用和服務集團負責人,該集團涵蓋Office、Bing搜尋、Bing應用、MSN、Skype、SharePoint、Exchange和Yammer等產品。在陸奇領導下,微軟Office軟體擴展至iOS和Android行動裝置。

李彥宏表示:「我非常高興能夠邀請到陸奇博士加盟百度,陸奇是在全球科技界都享有盛譽的傑出管理人才,也曾是美國科技巨頭中職位最高的華人高階主管。他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出色地技術洞察力和卓越的團隊領導力,同時,陸奇還是人工智慧領域世界級的技術權威。我相信陸奇的加盟將極大地提升百度的綜合管理水平和技術實力,他將和現有團隊一起把百度從一家優秀的中國公司提升為一家卓越的世界級公司!百度已經決定將人工智能列為公司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戰略方向,而要落地這一戰略就需要不斷吸引世界級的一流人才,陸奇的加盟將極大地確保這一戰略得以順利實現,幫助百度在人工智慧時代奠定全球領先地位、成為令中國人為之驕傲的世界級高科技公司。」

陸奇表示:「我很高興能夠受到李彥宏先生邀請並加盟百度,李彥宏是中國擁有全球影響力的重量級企業家,百度是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佈局最廣、實力最雄厚的技術公司,甚至在全球範圍內百度的技術實力也位列前茅。李彥宏將人工智慧定為百度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戰略方向是極富遠見且非常正確的決定,對於承擔具體管理、執行和落實這一戰略的重要職責,我深感責任重大;同時對於有機會幫助百度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的世界級科技巨頭,我感到非常興奮!在李彥宏先生的領導下,我將和百度同事一起全力以赴追求卓越,將百度打造為人工智能時代全球領先的高科技公司!」

以下是網易科技在去年10月對陸奇的介紹

陸奇是誰

作為矽谷華人圈裡的登峰造極者,鮑默時代就執掌重權的藩主,陸奇的低調使得他的曝光率跟他的地位有著天然的巨大反差。

陸奇是復旦大學87屆電腦科學系的精英,即使多年後他回復旦作報告,當年的同學還是用「陸奇就是個大學霸」這樣簡單有力的語言來形容他。他讀碩士時有一次因為大雨不方便回家,於是去聽了卡內基梅隆大學埃德蒙・克拉克教授的講座,教授對陸奇在講座上提出的問題印象深刻,座談結束後主動邀請他去卡內基梅隆大學申請自己的博士專案。

他在博士畢業後先去IBM的研究院繼續深入研究自己的博士研究課題,後來有次偶然的機會陪朋友去雅虎面試,閒聊中面試官聽說陸奇在研究線上購物的專案,邀請他下週去雅虎聊一聊,當時就已經給他準備好了offer。於是陸奇從一個普通的工程師開始,在雅虎工作10年一直做到了執行副總裁。他領導了雅虎對搜索引擎Inktomi等三家公司的收購,整合打造了雅虎自己的搜尋引擎。

從雅虎到微軟

2008年前後微軟試圖收購雅虎並整合雅虎的搜尋業務,由於楊致遠的反對這筆收購最終擱淺。那時陸奇正從雅虎離職準備回中國創業,準備在搜尋和線上業務投入心力的鮑默找到陸奇,促膝長談六個小時把他帶回了微軟。鮑默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雖然收購沒有成功但是卻得到了執掌雅虎線上業務的帥才,果然半年之後微軟就推出了Bing搜尋,幾乎是由陸奇一手打造。

很多人也許會嘲笑微軟的搜尋面對Google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取得什麼驚天動地的成功,但是在陸奇的運營下Bing的市場份額已經從個位數成長到了20%,而他也受到了Google副總裁的稱讚: 「他是我最好的競爭對手。」在鮑默將微軟的八個業務部門精簡重組為四個時,初來乍到的陸奇不但沒有被清洗,反而與其他三位在微軟任職20年有餘的老臣一起被任命為微軟的四大藩主,他執掌著Bing、Skype以及微軟最重要的現金牛Office。

鮑默隱退後,四大藩主中的另一位納德拉上任CEO,在納德拉「去鮑默」的過程中,很多鮑默時代的老臣都被清洗(包括臭名昭彰的艾洛普),但陸奇依然被納德拉視為左膀右臂委以重任。他繼續執掌應用與服務部門,領導著數千名的工程師,與Terry和Scott並駕齊驅,成為新的三大藩主。

低調謙遜的工作狂

在關於陸奇不多的報導當中,「工作狂」和「低調謙虛」是被提及次數最多的兩個標籤。

據稱他在絕大多數的工作日凌晨四點起床查看郵件,然後跑步4英里,在早上6點的時候就到達辦公室開始準備工作,一天只睡4、5個小時。而他騎自行車受傷導致腿部骨折也發生在測試新產品的過程中,當時他身上穿戴著上百個傳感器在騎行。

而陸奇的低調和謙遜則被很多報導從不同角度提及:在微軟的幾大藩主當中,他是上台演講和接受媒體採訪次數最少的。很多微軟員工都說他完全沒有高階主管的架子,見面打招呼都是面帶內斂的微笑。在中國做活動時,曾給中國一個初出茅廬的公關寫過親筆感謝信。 Build大會上站在會議室門口不厭其煩的跟每一位記者握手致意。回母校演講時,也把自己的成功大部分總結為趕上了資訊產業崛起的浪潮。

陸奇的勤奮,踏實和低調使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廣受同僚的好評。而他和沈向洋作為微軟唯二的兩位華人頂級高階主管,在自己的部門中發掘任用了很多能力出色的中國員工,這在各大科技公司的高級管理層幾乎被印度人霸占的今天也成為了一頁獨特的風景。

為何離職

陸奇可以說是微軟如今的晴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離職之後,Skype將交給新晉印度裔的執行副總裁Rajesh Jha負責,而人工智慧、Bing、和Cortana則被劃歸到沈向洋的麾下。從前面的介紹中可以看到,在微軟的歷次改革重組當中,陸奇都深受鮑默和納德拉的信任,地位一直十分穩固。他踏實勤勉低調的作風也受到幾乎所有人的肯定。個人覺得納德拉拿掉陸奇給自己的印度同胞上位騰位置的說法不太可信,納德拉如果想這麼做,就不會在一開始清洗鮑默舊臣的同時還對陸奇委以重任。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關鍵字: #百度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全球每年約生產4億噸塑膠垃圾,只有不到10%有被回收,其中約有1100萬至1400萬噸最終流入海洋。在十分有限的回收量中,約 8 成來自相對單純、流程完整的寶特瓶回收;反觀,同樣是高頻消費品的手機配件,回收率卻不到 1%。這個現象,對長期從事材料研究的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來說,是他反思事業選擇的開端,也是突破的轉捩點。

「手機殼產業其實是塑膠產業的縮影!」他在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的專題演講上直言。手機殼本質上類似一種快時尚商品,每年有超過十億個手機殼被製造,但產業並未建立材料規範,多數產品混用多種複合塑膠、填料與添加物,既難拆解、也沒有回收機制。結果是,一個重量相當於超過二十個塑膠袋的手機殼,在生命周期終點只能被視為垃圾。

王靖夫指出,連結構複雜的資訊科技產品,回收率都能達 45%,但手機殼明明是最簡單、最應該回收的產品,為什麼無法有效回收?這個命題讓他意識到,與其只做手機殼,不如正面處理塑膠問題本身,從材料設計、製程到後端回收再生,開創循環之道。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以材料工程打造手機殼的循環力

若塑膠要進入循環體系,前提是「材料必須足夠單純」。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問題不在回收端,關鍵在最開始的設計端。多數手機殼由多款不同塑膠、橡膠件甚至金屬等複合材料組成,無法被經濟化拆解,也難以透過現有流程再製。為此,犀牛盾在2017年起重新整理產品線,希望借鑑寶特瓶成功循環的經驗,擬定出手機殼應有的設計框架。

新框架以「單 1 材料、0 廢棄、100% 循環設計」為核心,犀牛盾從材料工程出發,建立一套循環路徑,包括:回收再生、溯源管控、材料配方、結構設計、循環製程、減速包裝與逆物流鏈等,使產品從生產到回收的每一階段,皆與核心精神環環相扣。

王靖夫表示,努力也終於有了成果。今年,第一批以回收手機殼再製的新產品已正式投入生產,犀牛盾 CircularNext 回收再生手機殼以舊殼打碎、造粒後再製成型;且經內部測試顯示,材料還可反覆再生六次以上仍維持耐用強度,產品生命週期大大突破「一次性」。

另外,今年犀牛盾也推出的新一代的氣墊結構手機殼 AirX,同樣遵守單一材料規範,透過結構設計打造兼具韌性、耐用、便於回收的產品。由此可見,產品要做到高機能與循環利用,並不一定矛盾。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圖/ 犀牛盾

海上掃地機器人將出海試營運

在實現可循環材料的技術後,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另一項挑戰其實更在上游——若塑膠源源不斷流入環境,再強的循環體系也只是疲於追趕。因此,三年前,犀牛盾再提出一個更艱鉅的任務:「能不能做到塑膠負排放?」也就是讓公司不僅不再製造新的塑膠,還能把已散落在環境中的塑膠撿回來、重新變成可用原料。

這個想法也促成犀牛盾啟動「淨海計畫」。身為材料學博士,王靖夫將塑膠問題拆為三類:已經流落環境、難以回收的「考古塑膠(Legacy Plastic)」;仍在使用、若無管理便會成為下一批廢棄物的「現在塑膠(Modern Plastic)」;以及未來希望能在自然環境中真正分解的「未來塑膠(Future Plastic)」。若要走向負排放,就必須對三個路徑同時提出技術與管理解方。

其中最棘手的是考古塑膠,尤其是海洋垃圾。傳統淨灘方式高度仰賴人力,成本極高,且難以形成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因此無法提供可持續的海廢來源作為製造原料。為突破這項瓶頸,犀牛盾決定自己「下海」撿垃圾,發展PoC(概念驗證)項目,打造以 AI 作為核心的淨海系統。

王靖夫形容,就像是一台「海上的掃地機器人」。結合巡海無人機進行影像辨識、太陽能驅動的母船作為能源與運算平台,再由輕量子船前往定位點進行海廢收集:目的就是提升撿拾效率,同時也累積資料,為未來的規模化建立雛形。

從海洋到河川,探索更多可能

淨海計畫的下一步,不只是把「海上的掃地機器人」做出來,王靖夫說:「目標是在全球各地複製擴張規模化、讓撿起的回收塑膠真正的再生利用。」也就是說,海上平台終究要從單點示範,走向可標準化、在不同海域與國家部署的技術模組,持續穩定地把海廢帶回經濟體。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圖/ 犀牛盾

他進一步指出,「其實這套系統不限於海洋,也可以在河川上。畢竟很多海洋垃圾是從河流來的。」未來若能推進到河川與港灣,將塑膠在進海之前就攔截下來,不僅有助於減少海洋污染,回收後的材料也更乾淨、更適合再生,步步朝向終極願景——隨著時間推進,海中垃圾愈來愈少,被撿起、回收後再生的塑膠會越來越多。

「我們已經證明兩件事的可行性:一端是產品的循環設計,一端是 AI 賦能海廢清理的可能性。」王靖夫笑說,塑膠管理命題不只為自己和公司找到新的長期目標,也讓他順利度過中年危機。「選擇改變,留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他相信,即便是一家做手機殼的公司,也能創造超乎想像的正向改變。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