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視覺主導通信產業的時代
未來是視覺主導通信產業的時代
2006.11.15 |

丹.史坦巴克博士(Dan Steinbock)是美國哥倫比亞學院、芬蘭赫爾辛基經濟學院教授,沒有課時則遊走全球,近身貼近觀察行動產業。他的最新著作《The Mobile Revolution》(行動革命,中譯書名為《三十億眼睛在行動》),以宏觀的角度和多種面向來解析行動市場、未來趨勢的可能性。
史坦巴克認同諾基亞行動多媒體事業部執行副總裁范安席「行動商務正逐漸從耳朵轉到眼睛」的說法,同時更提出行動產業將以「行銷創新」取代「科技創新」。
書裡他訪問了八十多位世界行動通訊業者、媒體與娛樂集團、消費電器等業者。
《數位時代雙週》email專訪史坦巴克的時候,他正在旅遊,整個訪問的情境與方式,正好具體呈現未來行動產業的趨勢。

**科技創新已不能保證獲利

**
Q: 你以《The Mobile Revolution》(行動革命)為書名,選用「Revolution」(革命)一詞而不是「evolution」(演變),是否有特別想要傳遞的訊息?
A: 我書名的副標「讓行動服務全球化」(the making of mobile services worldwide),是我更想要傳遞的趨勢和訊息。行動多媒體服務,包括行動電視(mobile TV)對目前的行動事業會有相當顛覆性的改變,讓行動事業從以聽為主的耳朵事業,轉變成以看為主的眼睛事業。
我在書中提及許多例子,我最想傳達的概念是:當行動電話的滲透率在先進市場已達飽和,且在新興市場大舉擴張時,行動科技的創新已不夠,行銷創新才是獲得顧客的致勝原因。

Q: 你的中文書名是《三十億眼睛在行動》,書中也表明大約在二○一○年全球將有三十億人使用行動電話。這三十億使用人口,以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市場為主。然而行動營運商,如伏得風(Vodafone)並不賺錢;而手機製造商,如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的利潤也愈來愈差。請問你認為未來的行動事業獲利來源在哪?三十億的廣大使用人口,到底誰是獲利者?行動內容和加值服務商嗎?
A: 事實上,三十億的使用人口會更早到來,很多市場報告都預期二○○九年就會達成。大部份的使用者的確來自新興市場,但其實這是最令人興奮的地方,因為亞洲市場的興起啟動了行動創新。
行動產業中的幾個重要領導者未來一定會獲利,因為這個產業正在不斷購併、強化和全球化。
許多行動營運商的確在流血,但是像伏得風的歐洲廠,其處境和中國的中國移動或印度最大電信商Bharti完全不同。重點是,亞洲的營運商是否能記取歐洲業者的教訓,不用重蹈覆轍? 

**行動科技將與網路結合

**
Q: 你書中提及許多「行動產業+網際網路」的概念,能說說二○一五年時,你所預見的行動產業未來嗎?
A: 未來只有一個網際網路,但是有很多方式可以連結到這個網路。沒有一個人是固定的,我們都是行動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行動+網際網路」很重要了。「行動產業的未來在網路,網路的未來在行動」(The future of the mobile is the Internet.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will be mobile.),這是我預見的。

Q: 你之前寫過《諾基亞革命》(The Nokia Revolution)一書,那時候諾基亞正處於顛峰。請問當三十億人口,甚至四十億人口的口袋裡都有了行動電話時,諾基亞的下一步會是什麼?
A: 對,二○○一年《諾基亞革命》出版。諾基亞是一家一八六五年就有的公司,當我還是一個小孩時,諾基亞根本只是個雨鞋和衛生紙公司,但諾基亞現在已經是個全然的行動電話公司了。我認為,從行動電視到行動交易(mobile transactions),諾基亞會愈來愈以行動多媒體為主,也就是行動軟體(mobile software)和多媒體服務(multimedia services)。
諾基亞是一家創新公司,它會跟著它的的顧客走,顧客走到任何地方,諾基亞就會跟到哪裡。

Q: 你似乎總是在旅行中,談談旅行中行動產業對你的影響?你有多少支行動電話?最喜歡哪一支呢?
A: 我是芬蘭人,一九八六年時移居美國。目前在紐約、上海和赫爾辛基三地輪流居住。我在全球和以上三大地區演講、教學,從事行動事業方面的顧問工作。
美國有最棒的媒體和行銷能力,但是一直到最近,美國行動產業上的基礎建設都不夠健全。芬蘭的行動網路設備和手機製造能力都是一流的,但是整個國家卻缺少行銷和媒體奇才。日本的DoCoMo有最好和最人性化的行動服務,但日本的服務概念卻很難外銷到日本以外的市場。中國有很大的行動市場,特別懂得用簡訊來做各種活動,行動多媒體的概念正在醞釀演進中。我想全球的行動市場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和成長空間。
在不同的國家旅行,我會用不同的行動電話。我喜歡測試和實驗各種不同的手機品牌,有些手機的樣式和風格讓我著迷,有些卻以功能取勝,也有專門以音樂和影像為主的手機。我期待一支真正的行動寬頻(mobile broadband)終極手機出現。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