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人居住!NASA宣佈發現七個「與地球相似」的行星
適合人居住!NASA宣佈發現七個「與地球相似」的行星

美國航太局(NASA)於美國東部時間2月22日下午1:00(北京時間23日凌晨2:00)舉行發表會,宣布其Spitzer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第一個包含七個地球大小行星的行星系統。七個行星中的三個位於母恆星附近的可居住區,其中一個岩石行星上可能含有液態水。

這個發現刷新了太陽系外圍繞一顆恆星可居住區域行星數量的記錄。所有七個行星在合適的大氣條件下都有可能具有液態水——眾所周知水是生命的關鍵——其中三個處於可居住區的行星具有水的機率最高。

七個行星
圖/ NASA

「這一發現可能是尋找適於居住的環境的重要一步。」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副管理員Thomas Zurbuchen說。 「對『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的回答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優先事項,在可居住區首次發現這麼多行星是實現這一目標路道路上非凡的一步。」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該行星系統距離地球約40光年(235萬億英里)的水瓶座。由於位於我們的太陽系之外,這些行星被科學地稱作地外行星。

這個地外行星系統被稱作TRAPPIST-1。2016年5月,研究人員使用位於智利的TRAPPIST望遠鏡發現了三個星星。在歐洲南方天文台超大望遠鏡等幾個基地望遠鏡的協助下,史匹哲確認了其中兩個行星的存在,並發現了另外五個行星,將新發現行星的總數增加到七個。

新的結果會在週三的《自然》雜誌上公佈,並在NASA於華盛頓總部舉行的新聞發表會上對外宣布。

研究團隊精確測量了七個行星的大小,並評估了其中六個的密度。

基於它們的密度,所有的TRAPPIST-1行星都有可能為岩石形態。進一步的觀察將有助於確定它們是否富含水深知是液態水。七個行星中最外圍的一個質量尚未評估,科學家認為它可能是一個冰冷的「雪球」,不過尚需進一步觀測。

「TRAPPIST-1的七大奇蹟是已知第一個圍繞這種恆星的地球大小的行星。」來自比利時列日大學的外行星調查的主要研究員Michael Gillon說,他同時也是論文的主要作者。「這是目前為止研究潛在可居住地球大小世界的最佳目標。」

同我們的太陽相比,TRAPPIST-1中心恆星——被分類為超冷矮星——是如此涼爽,以至於水可以在距離恆星很近的行星上存在。七個行星的軌道半徑都小於水星同太陽之間的距離。行星彼此之間也非常靠近。如果一個人站在其中一個上面,他可以遙望到臨近星星上的地表特徵和雲層,其大小就彷佛我們從地球上看到月亮這般。

七個行星有可能自轉週期與公轉週期相等,這意味著星球總是以同一面對著恆星,另一側是永恆的黑夜。這也意味著它們的天氣模式將完全不同於地球。

史匹哲是圍繞地球旋轉的紅外太空望遠鏡,非常適合用來研究TRAPPIST-1,後者在人眼所不能見的紅外線下發光最亮。2016年秋天,史匹哲連續對TRAPPIST-1進行了500小時的觀測。

「這是我在操作史匹哲望遠鏡14年中見過的最令人興奮的結果。」NASA科學家Sean Carey說。「史匹哲將在秋天跟進,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這些行星的理解,以便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可以跟進,對該星系更多的觀測肯定會揭示更多的秘密。」

繼史匹哲的發現之後,NASA哈勃望遠鏡開始對四個行星,包括處於可居住區內的三個行星進行篩查。這些觀察旨在評估這些行星表面氫氣為主的大氣層的存在。

2016年5月,哈勃團隊對最內層的兩個行星進行了觀測,沒有發現大氣層。這一結果更加支持這些行星本質上的岩石構造。

「TRAPPIST-1星係是研究地球大小星星周圍環境的最佳機會之一。」哈勃研究項目的共同領導人兼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Nikole Lewis說。 NASA專門用來搜尋行星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也正在對TRAPPIST-1進行研究。開普勒計劃旨在運用凌星測光方法去尋找處於可居住區的系外行星。如果有行星環繞著寄主星運行,當行星走到寄主星與觀察者之間的視線上,就會阻擋了部份光線。天文學家根據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偵測到寄主星的亮度呈週期性的變化,從而計算出行星的體積和軌道形狀等相關資料。開普勒「K2任務」通過測量恆星亮度的微弱變化來探知新行星的特性,這些觀測將允許天文學家增進對已知行星屬性的認知。 K2觀測將於3月份結束,屆時觀測結果會對公眾展示。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關鍵字: #NASA #太空科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