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頭到間歇泉:以色列的科技混搭文化
飛彈頭到間歇泉:以色列的科技混搭文化

本文摘自:《創業之國以色列:教育思維X兵役制度X移民政策X創投計畫,打造建國七十年成長50倍的經濟奇蹟》,木馬文化出版

雖然外表看起來不太像,不過道格.伍德的確是以色列新徵召的幫手。他身上冷靜沉穩的氣質,和那些比較衝動的以色列同事非常不同。他從好萊塢被聘請過來,從事一項在耶路撒冷從來沒有人試過的工作:負責執導「動畫實驗室」製作的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動畫實驗室這家初創公司,是由以色列創投企業家艾瑞爾.瑪家利所創立。

伍德曾經在透納影業、華納兄弟影業與環球影業任職長篇動畫研發製作副總裁。瑪家利邀他到耶路撒冷去製作一齣長篇動畫時,伍德說他想先看看耶路撒冷有沒有真正的創意人才。耶路撒冷的比撒列藝術設計學院是以色列頂尖的藝術設計學術機構,伍德在那裡待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終於相信以色列也有創意人才。「我和那裡的教職員見面,見了一些電視劇作家,還有(作家)梅爾.沙萊夫,以及其他很會說故事的人。」他告訴我們。「他們就跟你在全球頂尖藝術學校見到的人一樣厲害,可能還更棒。」

他也發現以色列有些不同的地方。「這裡的人,有一種『一人扮演好幾個角色』的多重任務習性。我們諮詢過很多以色列科技人才,他們想出很多創新的方法改善我們的工作動線,做事情更直接。有一次,我跟一個比撒列藝術學校的研究生在做一項創意計畫,他看起來就是那種藝術系學生的樣子,長髮、戴耳環、穿著短褲和夾腳拖。突然我們遇到一個技術性問題,我本來要打電話找學校技師來處理,可是那個學生放下自己的繪圖工作,開始動手解決問題,就像個訓練有素的工程師一樣。我問他是從哪裡學來的,結果他說他是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這個藝術學生?戰鬥機飛行員?彷彿在這裡的世界是互相衝突的,或者說是互相流通的,就看你怎麼看待這件事了。」

「混搭」概念與創新發明

在美國有個字可以用來形容這種跨界的行為,叫做「混搭」(mashup)。這個字不斷快速演化,加上新的意義。原本是用來指將兩首或更多歌曲融合成一首歌,也能表示數位與影像的結合,以及某些網路應用程式配合其他網站資料的使用,例如房屋租賃地圖網(HousingMaps.com),就是將分類廣告網站上的租賃消息,利用圖像標示在谷歌地圖上。在我們看來,將完全不同的科技和領域結合在一起,所迸發的創新才是更強力的混搭。

以色列最常使用混搭概念的公司,首推醫療儀器及生技領域的公司。在這種公司裡,常有風洞工程師和醫生共同研究一台信用卡機大小的儀器,能夠淘汰傳統的注射方式。或者某家原本研究β細胞、光纖以及黃石公園水藻的公司,卻製造出可植入人體的人工胰腺來治療糖尿病。甚至還有一家初創公司的主業是生產一種可以傳輸影像的藥丸,該公司利用從飛彈彈頭借來的光學技術,發展出一種吞進肚子後能從你的腸子裡傳輸影像出來的藥丸。

葛瑞爾.愛登過去曾經是軍火商拉斐爾公司(以色列國防軍的主要武器製造商)的火箭科學家,專長是精密的電子光學儀器,能夠讓飛彈「看到」目標。一般人討論到醫療器材的時候,大概不會馬上聯想到飛彈科技,但愛登有個嶄新的想法:他要利用製造飛彈所需的最新微型化技術,在藥丸裡擺進一台攝影機,能夠從人體內部傳輸影像。

很多人都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在人能夠一口吞下去的藥丸裡面,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塞進一台攝影機、訊號發送機、光源和電源。不過愛登不相信。有次他還去超級市場買了好幾隻全雞,回來測試剛研發出來的原型膠囊藥丸傳輸的訊號,是否能夠穿透動物組織。他開創事業的根基就是這些藥丸攝影機,或稱膠囊內視鏡,他將他的公司命名為基文影像公司。

今日,最新一代的膠囊內視鏡輕輕鬆鬆就能每秒傳送十八張影像,運作時間長達好幾小時,可以到達病人腸子的最深處。醫生可以即時看見人體內的影像,不管是在病人身旁,或是在地球另一端都沒有問題。這塊市場仍然很大,也吸引了強大的競爭對手,攝影機龍頭業者奧林帕斯也正在研發將他們生產的鏡頭裝進膠囊中。會有其他競爭公司出現,也並不讓人意外,光是在美國,因為消化道疾病而去看醫生的人次,就超過三千萬了。

結合飛彈與藥丸好像已經很奇怪了,但是真正的混搭高手應該要屬優希.葛羅斯。他在以色列出生,也在以色列技術工程學院接受航太工程訓練,隨後進入以色列航太工作了七年,最後離開去追求企業家的夢想。

葛羅斯旗下有些公司結合的科技差異實在太大,幾乎都快成了科幻小說題材了。例如,貝塔氧氣這家初創公司正在發展一種可植入人體的「生物反應器」,用來取代糖尿病患者身上有缺陷的胰腺。糖尿病患者症狀發作的時候,體內的β細胞停止製造胰島素。移植β細胞可以解決問題,但問題是身體會排斥這些移植的細胞,且這些移植的細胞需要氧氣才能存活。

葛羅斯的解決方式是製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微型環境,裡面包括利用從黃石公園間歇泉取得的水藻來製造氧氣。不過這種水藻需要光線才能存活,於是這個生物反應器(大小差不多等同於心跳節律器)裡面又裝上了光纖光源。β細胞會消耗氧氣,製造二氧化碳,水藻則正好相反,因此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迷你生態系統。整個生物反應器在設計上能夠於十五分鐘的門診時間內植入皮下組織,每年更換一次。

結合地熱藻、光纖,和β細胞來治療糖尿病,這是葛羅斯跨科技策略的典型例子。他另一家初創公司叫變形藥物醫療公司,結合了兩種不同的創新科技:利用射頻脈衝在皮膚上製造出暫時的微通道;以及第一款研發出來的粉末狀貼布。「這個儀器很小,」葛羅斯解釋,「就像手機一樣,放在皮膚上一秒鐘,利用射頻讓細胞脫落,在皮膚形成上百條微通道,然後在上面敷上粉末貼布。這不是一般貼布,大部分市面上的貼布都是凝膠狀或黏膠狀的,我們則是將藥品印在貼布上,是乾性的。把貼布貼在皮膚上時,組織液就會慢慢從微通道中滲出來,將貼布上經過冷凍乾燥處理的粉末拉進皮膚。」

葛羅斯聲稱,這項儀器解決了藥物遞送最棘手的問題之一:要如何不透過注射的方式,就讓像蛋白質這種大分子穿透皮膚外層。第一批的產品能遞送人體成長激素以及骨質疏鬆症藥物。目前像是胰島素和其他藥物、賀爾蒙以及分子藥物,大部分還是靠注射遞送,而能夠傳遞這些藥物的貼布也已經在研發中。

以色列喜歡科技混搭,不只是為了好奇,更是一種存在於以色列人心中的文化特色,讓他們如此創新。因為以色列人經常結合軍事及民間經驗,才會產生這種多元領域的背景。但是,也因為以色列人有這樣的思考方式,才能提出特別有創意的解決方案,才有機會開創新產業以及在科技上有「突破性」的進展。如果是在其他比較不自由、文化比較死板的社會中,縱使表面上似乎在商業發展處於領先狀態,也很難看到這樣不受限制的思考。

關鍵字: #數位書選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