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一場原汁原味麻省理工學院創業課程體驗的實驗

別再只是抱怨你這輩子沒機會進入全球名校。麻省理工學院(MIT)提供你一個五天、極端緊湊,原汁原味體驗 MIT 那無限創新思維、但幾乎沒得好好闔眼睡上一覺的創業極限挑戰營(Bootcamp),要你挑戰自我極限!

夢想過就讀世界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學院嗎?這所馳名全球、排名頂尖(US News 評為美國第七(2016-17)、QS ranking 12 領域全球第一(2016-17)、Shanghai ranking 排名第五(2016))的學校,是很多人的夢想學校。但申請進入這所學校是很不容易的,2016年秋天,只有 7.9 % 的學生在 19020 名申請人中取得入學資格,國際學生甚至只佔其中的 132 人。要進入 MIT 如此困難,除了得看你以前的在校成績、標準測驗的成績與個人傑出貢獻或表現,根本萬中選一。但現在你有機會可以體驗 MIT 經驗,你不用再花上半年到一年準備各種入學測驗成績,還有學校成績,就有機會透過一個短時間的創新創業實戰營,體驗原汁原味的麻省理工學院學校氣氛。

創新巨人的自我挑戰:從開放課程開始改變自身

從創校以來,MIT 就有許多不同於其他大專學校的創新之處;例如與產業密切連結的產業代言人計畫(Industry Liason Program, ILP)或延續政府或軍方計畫,密切合作的林肯實驗室(Lincoln Lab),負責全校專利授權的(Patent License Office, PLO);還有各種各種鼓勵學校社群(學生、教師、職員與校友)的賽事(例如 MIT 100K)或 ILP 旗下的創業交流子計畫(MIT Startup Exchange, STEX)等等。

除了與產業連結、密切舉辦各種創新創業活動計畫之外,MIT 也積極開放自己的課程。從網際網路發展的早期, MIT 就開始提供開放課程(MIT Open Course Ware);在 2012 年更與哈佛大學共同投資 6000 萬美金,合作推出提供給任何可以上網者教育機會的線上教學平台 edX,到目前已經有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知名大學或微軟等知名企業加入提供各類型的線上課程。

線上教學:一場大範圍社會實驗的起始點

為什麼世界頂尖的大學們紛紛開啟他們的課堂呢?除了提供給世界更多人有接受高品質教育的機會外,還可以改進校內教學並透過更進一步的研究瞭解教學與學習之間的關係。學校開放線上課程還能達成招生、招募資源(募款、吸引好人才加入學校)、尋求更多外部合作關係、方便學校建立更多實質關係等更多好處。

MIT 校長 L. Rafael Reif
MIT校長 L. Rafael Reif 2013 年於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暢談高等教育的未來(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MIT 校長 Rafael Reif 分享時強調「MIT 樂於參加線上教學的大範圍試驗,因為我們知道最後的會有遠大於影響力的成果。」對 MIT 來說,在 edX 上開課意味著可以讓 MIT 的教授們面對更多來自全球的優秀學生,事實上在 edX 平台選修 MIT 課程的使用者,主要並非來自於美國本土,而是來自於其他國家或地區。

然而,正如同 Uber 可能永遠改變了計程車移動服務行業一般,MIT 認為科技最終也將改變教育產業的型態,且目前沒有人可以預言結局會變成什麼模樣。致力於創新的 MIT 必須更積極摸索未來教育產業的模式。edX 啟動以後,10 萬人可以上同一門線上課程;如果把原本單一課程連結成為完整的學程(Program),就能夠更結構化的影響更多人。例如一個完整、免費的經濟學新鮮人(大一)學程,對多數人對線上課程的要求不見得是一個完整的學位,而是一個花 50 美金就可以進行的認證考試,以及其後直接透過線上取得的學程證明(Certificate)。

edX 的創辦人兼 CEO Anant Agarwal
MIT教授,同時也是 edX 的創辦人兼 CEO Anant Agarwal

「我們認為未來教育是模組化、數位化、證書化的」MIT教授,同時也是 edX 的創辦人兼 CEO Anant Agarwal 說。他進一步強調,教育或學位設計成四年制、兩年制是一個如同 40 年前 AT&T 提供電話服務一籃子設計的古老服務,強迫你買許多你也不知道用不用得到的服務組合。未來世界變化很快,有許多現今學位或學程的設計可以被重新打散成不同的課程組合、重新合成成一般人需求的樣貌。「我們已經在 2015 年嘗試開始提供供應鏈管理的微碩士(mini Master)課程」Anant Agarwal 進一步舉出不同於傳統學程的例子,「人們在線上花最多六個月,就可以免費上完那原本要在 MIT 裡讀一學年的課,花50美金拿到證書,就能找到工作了!除非你真需要那個一籃子設計的證書,否則誰還需要那兩年、四年的學制呢?」

edX 的創辦人兼 CEO Anant Agarwal
除非你真需要那個一籃子設計的證書,否則誰還需要那兩年、四年的學制呢?

從線上到線下:未來學習應該是一段往復的循環

「但線上教學是間接的」Anant Agarwal 話鋒一轉「有些課程也許還是適合在校園內學習」。Anant Agarwal 認為除了運用一切資訊科技,協助 MIT 社群追蹤、分析並與這些使用者互動。線上的使用者與原本緊密接觸的線下課程學生與校友社群,尤其在校園裡浸潤於各種競爭、合作,不間斷地參與賽事或參與課程創新創業氛圍的 MIT 體驗有極大的落差。Anant Agarwal 提出進一步的觀察「線上、線下教學在未來也許是搭配互補、往復不斷的循環。」當你需要一門「技藝」或「知識」,你可以透過線上學習很快學完它,拿到認證,找份工作。「但如果你想要感受某些氛圍,需要校園才能帶給你的,你就會回到學校,但不需要四年,可能是很短時間就可以學完你所需要的知識,然後回去工作」Anant Agarwal 笑說「學校還在那裡,但它不再是你一輩子只跟他親密相處四年的地方」。

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資深計畫經理 Andrew Ngui
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資深計畫經理 Andrew Ngui
圖/ James Huang 攝影

「以前,不管是 MIT 或其他學校,我們都希望學生走進學校裡;但現在,我們透過 edX 線上課程走出學校、接觸更多沒有來到 MIT 校園的學生,接著透過挑戰營,可以把 MIT 帶到全世界」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資深計畫經理 Andrew Ngui 表示。「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適當的設計,在更短時間內;例如兩天、五天或一週,透過課程與實作,把 MIT 關於創新創業的理論架構與課程體驗,原汁原味地帶給更多人。」

Andrew Ngui, 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資深計畫經理
透過創業實戰營,我們把麻省理工學院實體擴散到全世界!

創業極限挑戰營:第二場原汁原味的 MIT 實驗

同為數位學習辦公室的 Vimala Palaniswamy 說,MIT 在 edX 除了電腦科學 101 這類程式課程之外,就屬 Entrepreneurship 101 (中譯:創業入門)這門課最受歡迎。經過與校長討論,數位學習辦公室決定在 2014 年開始,把創業入門這門課程加以擴張成一週、實體聚會的挑戰營(Bootcamp)。這個實戰營凝聚 MIT 校內關於創新創業的理論架構與實作,強調團隊合作與導師交流、在短時間裡濃縮大量課程(在五天內濃縮超過 60 小時的課程)並完成創業計畫(最後一天就是簡報比賽展示日 pitch demo day)。

MIT Bootcamp 團隊主任 Vimala Palaniswamy
MIT Bootcamp 團隊主任 Vimala Palaniswamy
圖/ MIT Bootcamp

Vimala 分享了她自身的經驗說,這個創業營的體驗與她當初從印度跨國到 MIT Sloan 上 MBA 沒什麼兩樣:「所有 MIT 社群幾乎都經歷過的 MIT 震撼」;第一個學期非常緊湊紮實,基本上都沒能睡覺,課程、專題、各種作業與小組專題討論不斷!你必須不斷團隊合作、交互討論。「衝突是難免的!」Vimala 接續說「在 MIT,我們鼓勵團隊之間的衝突,重點是折衝過程!好的點子之間一定會碰撞,有衝突最後才可能有好的創新成果。」

從七點到三點!五天的緊湊課程,強調團隊衝突折衝與校友交流

這個兩年半前開始的實驗,後來演化出一個五天、必須要先上過線上課程才能參加的全球創業極限挑戰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Bootcamp);除了在 MIT 大本營波士頓附近的劍橋市舉辦過三次,也曾在 2016 年春天去過南韓的首爾(由 KAIST 與 d.Camp 引進合作協辦),並在2017 年三月在澳洲布里司本舉辦第五屆(Class 5)。Andrew 強調,MIT 校長希望把這個實戰營帶到全世界,彌補目前 MIT 在線上課程與實際錄取學生間的落差,給更多人體驗 MIT 的機會。

MIT 創業實戰營團隊與導師討論
不間斷、馬拉松式的課程、專案、小組討論、導師時間,組成了緊湊五天的 MIT 創業實戰營
圖/ James Huang 攝影

Andrew Ngui 進一步分享,他自己就是 2014 年第一屆挑戰營成員,他的學術背景是設計,但結束那次的挑戰營後,全球創業極限挑戰營變成他自身使命的一部份;三年來,全球有許多組織與機構都在與麻省理工學院接洽,希望有機會將 MIT 挑戰營帶往該國家或地區。但,MIT 自己也透過每一次挑戰營的舉行,摸索、檢討應該什麼樣的內容給什麼樣的參加者。Vimala 舉例:「我們發現,前幾屆挑戰營我們都設計這些陌生的參加者在參加的第二天才形成團隊,但這造成一些團隊問題,所以我們這次(第五屆挑戰營)就改進課程設計,第一天就需要形成團隊!」

Vimala 進一步說:「我們必須考慮我們到底要提供給參加者什麼樣的內容!雖然每次挑戰營的課程架構大同小異,但事實上我們針對來自 34 國、超過 120 位參加者,做了很多時程調整與細部設計的改進!」五天的挑戰營中,每天從早上 7 點早餐會議到半夜 3 點繳交團隊專案作業,除了要塞入大量緊湊的課程,還要求參與者組成團隊,建立團隊溝通規則面對並解決衝突。團隊如果無法解決衝突,就需要導師的幫忙,除了授課者可能同時兼任導師,許多導師都是另外受過解決衝突訓練的挑戰營校友。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