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台灣的李威與謝恆恩作夢都沒想到,這輩子有機會踏上澳洲、參加五天幾乎不闔眼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與來自 34 國,124位背景天差地遠的營隊成員、校友與導師們結為好友、組成團隊,共同朝創新創業的夢想前進。參加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有多難?數位學習辦公室的 Vimala Palaniswamy 直言,其實 MIT 方對於這個創業極限挑戰營並沒有特別做宣傳;「我們只是對在 edX 上過創業入門(entrepreneurship 101)課的學員發了 email 而已!」
挑戰營屆數 | 舉辦地點 | 舉辦時間 | 申請總件數 | 參加者數 | 國家 | 獎學金 | 最後成立公司 | 實募資總額 | 後經MIT錄取為學生數 |
---|---|---|---|---|---|---|---|---|---|
Class 1 | MIT, Cambridge, Boston, USA | 2014年8月 | 561 | 47 | 24 | 3 | 22 | 1,265,000 | |
Class 2 | MIT, Cambridge, Boston, USA | 2015年8月 | 802 | 70 | 35 | 4 | 29 | 732,000 | 2 |
Class 3 | KAIST, Seuol, Korea | 2016年3月 | 764 | 74 | 30 | 9 | 20 | 14,215,000 | |
Class 4 | MIT, Cambridge, Boston, USA | 2016年8月 | 840 | 72 | 35 | 4 | 23 | 13,598,800 | 1 |
Class 5 | QUT, Brisbane, Queensland, AUS | 2017年3月 | 6000 | 124 | 34 | 14 | 尚未揭曉 | 尚未揭曉 | 尚未揭曉 |
數據由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主辦單位:MIT數位學習辦公室提供,《數位時代》整理、製表
從 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所提供的歷屆創業極限挑戰營資料顯示,過去三年成功舉辦的五次 MIT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Bootcamp(全稱為 MIT 全球創業極限挑戰營營,本次系列介紹簡稱為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就算只有 edX 學員有機會收到 email,每一次舉辦幾乎都比上次申請人數更多;畢業後成立的公司數相近,但募資累計總額越來越高(去年八月的紀錄是 3 億台幣);意味著相關的創業生態系,包含創投、天使投資人等,都越來越重視 MIT 這個由學校發起的、實驗性質的創業極限挑戰營。
對申請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的來說,在校成績與排名、年齡、種族與國家地區都不是問題。Vimala 表示,「我們會重視參加者的英語表達與溝通能力。」,因為目前創業極限挑戰營的所有課程內容與導師諮詢,仍主要以英文提供。「你可以在兩個月內申請,一切只看你的團隊合作與社交能力、還有對事情的主宰與控制力和領導能力,年紀與在校成績都不再重要。」Vimala 說。
原本實驗性質的創業極限挑戰營,隨著愈辦愈成功,也開始有了進一步的變化轉型。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資深計畫經理 Andrew Ngui 說,「全球創業實戰營是設計給所有希望作創業的人都可以參加的課程。事實上也是,當我們回顧過去四屆所成立的 94 家公司,我們發現他們分別在 36 種產業中。」 Vimala 接著介紹:「我們發現有一些我們可以特殊鑽研,也許有一些特別領域的創業題目。」Vimala 解釋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年五月,將嘗試第一次重新設計了 MIT 物聯網創業極限挑戰營(MIT IoT Bootcamp)。」IoT 領域可能有特別的問題、特別的商業模式、合作伙伴、投資或製造問題需要解決。Andrew 指出:「這類的垂直領域產業值得我們特別去探索,我們接下來與台灣好食好事基金會合作,即將在台北舉辦的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就是想要挑戰、解決解決全球食物供應鏈的各種問題」Andrew 笑說,「就像這幾天我甚至不記得我自己吃了些什麼。」
「重點是他們是玩真的。」來自紐西蘭的 Henri Eliot 赤著腳接受《數位時代》的採訪。「這群人是玩真的,你看看外面那鬼天氣,學校都關了,他們還是能弄到地方,把我們全找來!繼續上課!」Henri Eliot 說。在《數位時代》至布里斯本直擊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的當下,氣旋(南半球的颱風)黛比(Cyclone Debbie)正從昆士蘭州西北往東南方前進布里斯本。由於2011年同樣侵襲路徑氣旋雅思曾經造成布里斯本嚴重的傷亡、水災與長期災後重建的慘痛教訓,昆士蘭州政府與警局在該日一早即透過一切新聞媒體、Twitter、Facebook、簡訊等工具提醒所有人員疏散、學校與政府機關全面關閉,從早上 10 點開始全市交通運輸免費,將所有人全部帶回家為止。
就算碰到主辦學校關閉,交通運輸停止,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的主辦方 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的成員們還是很快就應變,找到附近飯店的會議室,把所有學員、講師、導師群、校友與周遭配合單位全部叫上,測試、準備教具、食物、水與電,然後就開始上課。「誰也碰不準會發生什麼事!」Vimala 說,「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自己本身也是創業,它也會碰到問題,我們團隊面對問題的方法和我們教給大家的一樣:想辦法解決它!我們是一個團隊,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難題!」Vimala 也隨後聯絡飯店與昆士蘭省政府,提供足額的緊急應變用品,並找到附近能夠提供團隊討論專案作業的共同工作空間 Fishburners。
雖說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被校方認為是一場實驗,但顯然地全球有許多人認同它的地位。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的重要講師,也是創業極限挑戰營的靈魂推手之一 Erdin Beshimov 就特別強調:「我們把原本要三年的課,濃縮為一週。在這很短的挑戰營後,你就會知道,你是不是真適合成為一位創業者。」Erdin 提及傳統長時間的課程設計,常常反而把一個人鎖在一個地方,但創業極限挑戰營是很彈性的,「我們參考了美國海軍三棲特戰海豹部隊的課程設計,我們嘗試用類似的方法將人的極限潛能給激發出來(Push to your limit)」Erdin 特別舉了「形勢越困難,勇者志越堅(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 Going )」的成語說明(笑)。
透過緊密的課程設計與專案時間安排,實戰營成員被導師要求要分成4-5人的小組成立團隊。「成立團隊後,要馬上設立團隊面對衝突的準則!」《Disciplined Entrepreneurship: 24 Steps to a Successful Startup(中譯:MIT 黃金創業課,商周出版)》的作者,也是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熱門講師之一的 Bill Aulet 強調:「創業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完成點子,所以一定會有衝突!」。團隊被要求每個人要輪值做 CEO,而許多實戰營學員是衝著讀過 Bill Aulet 的書,或看過他的線上課程而來,「你們必須要先想清楚,每個問題的基礎是什麼?(What this question stand for?)」
五天緊實課程的最後結束在一個上午的團隊簡報淘汰賽與下午的團隊簡報決賽上。當淘汰賽結束,評審進入討論時間,來自西班牙 IESE 商學院,刻正客座 MIT 史隆管理學院的導師 Brian Subirana 馬上召集學員,對整個早上所有組別的簡報進行討論。「你覺得哪一隊團隊會贏?」Brian Subirana 首先發問。同學們多數都對某一組農業創業的組別特別偏好。但 Bill Aulet 隨即提醒大家,「請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投資者,你有10萬美金,你要投資哪一個團隊?」投票結果立刻有了些不同。「那如果你一定得要找份工作,你又希望加入那個團隊?」透票結果又有了些變化。「請想想,創業常是銷售與領導力的平衡,如果是這樣,你認為你的答案還會一樣嗎?」Bill Aulet 把五天的挑戰營總結在這個問題留給所有的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