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來自全球34國,124名參加者通過 6000 申請件的初選,來到澳洲布里斯本參加第五屆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是什麼樣的創業課程可以吸引這樣多的申請者與多國背景的參加者?《數位時代》為你越洋帶來第一手的報導。
1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一場原汁原味麻省理工學院創業課程體驗的實驗


夢想過就讀世界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學院嗎?這所馳名全球、排名頂尖(US News 評為美國第七(2016-17)、QS ranking 12 領域全球第一(2016-17)、Shanghai ranking 排名第五(2016))的學校,是很多人的夢想學校。但申請進入這所學校是很不容易的,2016年秋天,只有 7.9 % 的學生在 19020 名申請人中取得入學資格,國際學生甚至只佔其中的 132 人。要進入 MIT 如此困難,除了得看你以前的在校成績、標準測驗的成績與個人傑出貢獻或表現,根本萬中選一。但現在你有機會可以體驗 MIT 經驗,你不用再花上半年到一年準備各種入學測驗成績,還有學校成績,就有機會透過一個短時間的創新創業實戰營,體驗原汁原味的麻省理工學院學校氣氛。
創新巨人的自我挑戰:從開放課程開始改變自身
從創校以來,MIT 就有許多不同於其他大專學校的創新之處;例如與產業密切連結的產業代言人計畫(Industry Liason Program, ILP)或延續政府或軍方計畫,密切合作的林肯實驗室(Lincoln Lab),負責全校專利授權的(Patent License Office, PLO);還有各種各種鼓勵學校社群(學生、教師、職員與校友)的賽事(例如 MIT 100K)或 ILP 旗下的創業交流子計畫(MIT Startup Exchange, STEX)等等。
除了與產業連結、密切舉辦各種創新創業活動計畫之外,MIT 也積極開放自己的課程。從網際網路發展的早期, MIT 就開始提供開放課程(MIT Open Course Ware);在 2012 年更與哈佛大學共同投資 6000 萬美金,合作推出提供給任何可以上網者教育機會的線上教學平台 edX,到目前已經有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知名大學或微軟等知名企業加入提供各類型的線上課程。
線上教學:一場大範圍社會實驗的起始點
為什麼世界頂尖的大學們紛紛開啟他們的課堂呢?除了提供給世界更多人有接受高品質教育的機會外,還可以改進校內教學並透過更進一步的研究瞭解教學與學習之間的關係。學校開放線上課程還能達成招生、招募資源(募款、吸引好人才加入學校)、尋求更多外部合作關係、方便學校建立更多實質關係等更多好處。

MIT 校長 Rafael Reif 分享時強調「MIT 樂於參加線上教學的大範圍試驗,因為我們知道最後的會有遠大於影響力的成果。」對 MIT 來說,在 edX 上開課意味著可以讓 MIT 的教授們面對更多來自全球的優秀學生,事實上在 edX 平台選修 MIT 課程的使用者,主要並非來自於美國本土,而是來自於其他國家或地區。
然而,正如同 Uber 可能永遠改變了計程車移動服務行業一般,MIT 認為科技最終也將改變教育產業的型態,且目前沒有人可以預言結局會變成什麼模樣。致力於創新的 MIT 必須更積極摸索未來教育產業的模式。edX 啟動以後,10 萬人可以上同一門線上課程;如果把原本單一課程連結成為完整的學程(Program),就能夠更結構化的影響更多人。例如一個完整、免費的經濟學新鮮人(大一)學程,對多數人對線上課程的要求不見得是一個完整的學位,而是一個花 50 美金就可以進行的認證考試,以及其後直接透過線上取得的學程證明(Certificate)。

「我們認為未來教育是模組化、數位化、證書化的」MIT教授,同時也是 edX 的創辦人兼 CEO Anant Agarwal 說。他進一步強調,教育或學位設計成四年制、兩年制是一個如同 40 年前 AT&T 提供電話服務一籃子設計的古老服務,強迫你買許多你也不知道用不用得到的服務組合。未來世界變化很快,有許多現今學位或學程的設計可以被重新打散成不同的課程組合、重新合成成一般人需求的樣貌。「我們已經在 2015 年嘗試開始提供供應鏈管理的微碩士(mini Master)課程」Anant Agarwal 進一步舉出不同於傳統學程的例子,「人們在線上花最多六個月,就可以免費上完那原本要在 MIT 裡讀一學年的課,花50美金拿到證書,就能找到工作了!除非你真需要那個一籃子設計的證書,否則誰還需要那兩年、四年的學制呢?」
從線上到線下:未來學習應該是一段往復的循環
「但線上教學是間接的」Anant Agarwal 話鋒一轉「有些課程也許還是適合在校園內學習」。Anant Agarwal 認為除了運用一切資訊科技,協助 MIT 社群追蹤、分析並與這些使用者互動。線上的使用者與原本緊密接觸的線下課程學生與校友社群,尤其在校園裡浸潤於各種競爭、合作,不間斷地參與賽事或參與課程創新創業氛圍的 MIT 體驗有極大的落差。Anant Agarwal 提出進一步的觀察「線上、線下教學在未來也許是搭配互補、往復不斷的循環。」當你需要一門「技藝」或「知識」,你可以透過線上學習很快學完它,拿到認證,找份工作。「但如果你想要感受某些氛圍,需要校園才能帶給你的,你就會回到學校,但不需要四年,可能是很短時間就可以學完你所需要的知識,然後回去工作」Anant Agarwal 笑說「學校還在那裡,但它不再是你一輩子只跟他親密相處四年的地方」。

「以前,不管是 MIT 或其他學校,我們都希望學生走進學校裡;但現在,我們透過 edX 線上課程走出學校、接觸更多沒有來到 MIT 校園的學生,接著透過挑戰營,可以把 MIT 帶到全世界」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資深計畫經理 Andrew Ngui 表示。「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適當的設計,在更短時間內;例如兩天、五天或一週,透過課程與實作,把 MIT 關於創新創業的理論架構與課程體驗,原汁原味地帶給更多人。」
創業極限挑戰營:第二場原汁原味的 MIT 實驗
同為數位學習辦公室的 Vimala Palaniswamy 說,MIT 在 edX 除了電腦科學 101 這類程式課程之外,就屬 Entrepreneurship 101 (中譯:創業入門)這門課最受歡迎。經過與校長討論,數位學習辦公室決定在 2014 年開始,把創業入門這門課程加以擴張成一週、實體聚會的挑戰營(Bootcamp)。這個實戰營凝聚 MIT 校內關於創新創業的理論架構與實作,強調團隊合作與導師交流、在短時間裡濃縮大量課程(在五天內濃縮超過 60 小時的課程)並完成創業計畫(最後一天就是簡報比賽展示日 pitch demo day)。

Vimala 分享了她自身的經驗說,這個創業營的體驗與她當初從印度跨國到 MIT Sloan 上 MBA 沒什麼兩樣:「所有 MIT 社群幾乎都經歷過的 MIT 震撼」;第一個學期非常緊湊紮實,基本上都沒能睡覺,課程、專題、各種作業與小組專題討論不斷!你必須不斷團隊合作、交互討論。「衝突是難免的!」Vimala 接續說「在 MIT,我們鼓勵團隊之間的衝突,重點是折衝過程!好的點子之間一定會碰撞,有衝突最後才可能有好的創新成果。」
從七點到三點!五天的緊湊課程,強調團隊衝突折衝與校友交流
這個兩年半前開始的實驗,後來演化出一個五天、必須要先上過線上課程才能參加的全球創業極限挑戰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Bootcamp);除了在 MIT 大本營波士頓附近的劍橋市舉辦過三次,也曾在 2016 年春天去過南韓的首爾(由 KAIST 與 d.Camp 引進合作協辦),並在2017 年三月在澳洲布里司本舉辦第五屆(Class 5)。Andrew 強調,MIT 校長希望把這個實戰營帶到全世界,彌補目前 MIT 在線上課程與實際錄取學生間的落差,給更多人體驗 MIT 的機會。

Andrew Ngui 進一步分享,他自己就是 2014 年第一屆挑戰營成員,他的學術背景是設計,但結束那次的挑戰營後,全球創業極限挑戰營變成他自身使命的一部份;三年來,全球有許多組織與機構都在與麻省理工學院接洽,希望有機會將 MIT 挑戰營帶往該國家或地區。但,MIT 自己也透過每一次挑戰營的舉行,摸索、檢討應該什麼樣的內容給什麼樣的參加者。Vimala 舉例:「我們發現,前幾屆挑戰營我們都設計這些陌生的參加者在參加的第二天才形成團隊,但這造成一些團隊問題,所以我們這次(第五屆挑戰營)就改進課程設計,第一天就需要形成團隊!」
Vimala 進一步說:「我們必須考慮我們到底要提供給參加者什麼樣的內容!雖然每次挑戰營的課程架構大同小異,但事實上我們針對來自 34 國、超過 120 位參加者,做了很多時程調整與細部設計的改進!」五天的挑戰營中,每天從早上 7 點早餐會議到半夜 3 點繳交團隊專案作業,除了要塞入大量緊湊的課程,還要求參與者組成團隊,建立團隊溝通規則面對並解決衝突。團隊如果無法解決衝突,就需要導師的幫忙,除了授課者可能同時兼任導師,許多導師都是另外受過解決衝突訓練的挑戰營校友。
2 當創新創業吹進布里斯本!為什麼昆士蘭引進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


如果訪問台灣人,無論線上或線下,多數人對澳洲的印象,多半是雪梨歌劇院。許多人也可能都或多或少做過功課甚至去過澳洲度假旅遊;近年來,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或碩士學生,更流行於他們的 gap year:中斷一年的學業或工作,進行壯遊或自我追尋。許多人到澳洲讀書、交換學生或度假打工。
與台灣中南部類似氣候、地理位置為澳洲大陸東北方的昆士蘭州,相對是許多台灣人選擇的好去處;除了有台灣直飛班機的大城市布里斯本與鄰近行車距離僅一個半小時範圍的海邊度假勝地黃金海岸外,不遠也還有舉世聞名的觀光景點大堡礁。布里斯本雖遠在南半球,但與台灣中南部緯度相近(事實上也偶有與台灣颱風相同的南半球氣旋 Cyclone)且溫濕度也相似,遠低於商業城市雪梨或首都坎培拉的人口總數、通常良好的交通狀態、空氣品質,與相對低廉的居住與生活成本都是無論台灣移民、壯遊、交換學生與度假打工的好選擇。

縱然經濟與社會生活環境早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在經濟成長上澳洲也連續20年以上在已開發國家內名列前茅,澳洲仍然面臨經濟轉型的巨大壓力。昆士蘭州政府科學、資訊科技與創新部(以下簡稱科資創部)創新計畫與伙伴關係執行主任 Paul Russell 引用昆士蘭州與澳洲聯邦政府的統計數據強調,昆士蘭州每年佔澳洲出口總值超過四分之一(近六年僅2012年稍弱,某些年份甚至可以高達三分之一),每年最大出口產值集中在礦產(超過一半以上是煤礦)與農產品上(主要是牛羊肉與羊毛、棉花等);且從 2012 年以後,中國超越了日本,進口大量礦產,躍升成為昆士蘭的最大貿易夥伴,對於昆士蘭經濟當然有具體幫助,但也有警訊。
「如果中國經濟成長緩慢了,怎麼辦?」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貿易暨投資駐台辦事處代表 Murray Davis 問道,「昆士蘭當然也知道自然資源一定會逐漸枯竭!」對昆士蘭來說,兩大出口產業加上製造業與觀光產業就是州內不到 500 萬人的經濟支柱,「如果我們不思考趁現在有資源的時候投資未來,怎麼讓昆士蘭州繼續興盛?」Paul Russel 提出了昆士蘭政府的深處遠憂。

為此,昆士蘭政府提出了一連串 Advance Queensland 計畫(中譯:強化昆士蘭),主要由科資創部主導。「我們甚至有了第一位屬於州政府的創業長 Mark Sowerby!」Paul Russell 強調。Mark 可以說是昆士蘭州的傳奇人物,早年從布里斯本發跡,成立的公司 Blue Sky 已經成為澳洲300強、上市企業之一,也持續在布里斯本等地做創業孵化、投資輔導與育成工作。「他就像是我們所有人的天使!」Paul 笑稱。
長期佈局不求短期回報,積極投資創新
Advance Queensland 是昆士蘭州長 Annastacia Palaszczuk 及其政府的長期計畫,預計在 3 - 4 年內連續投入超過 4 億澳幣(約 100 億台幣),建立產業加速器、區域創新中心與研發平台科技強化原有產業體質。昆士蘭州政府估計這樣的投資,光是其中約不到三分之一投注在生物產業部分,就有機會為昆士蘭在 2025 年創造出 10 億澳幣(約新台幣 250 億)的產值。Advance Queensland 計畫裡面強調不同的投資或補助計畫、研究經費(企業或博士獎學金)與創業投資項目,也尋求世界級伙伴,如嬌生、西門子與麻省理工學院,分別以挑戰賽、加速器項目合作或創新實戰營等模式合作尋求一切創新可能。

「我們期待一切創新的點子!」 Murray Davis 說,對昆士蘭州來說,因為人力資源昂貴且工作環境危險,礦業與農業的高度工業化與智慧化非常重要外,昆士蘭州也很重視醫療、生物科技等相關產業。「全世界都一樣有老人變多的問題,澳洲也是!」Paul Russell 說:「這就是你為什麼在昆士蘭創業區看到各種老人照護的團隊。」
昆士蘭創業園區(Queensland Start-up Precinct)是 Advance Queensland 的重點計畫之一;距離布里斯本市中心中央車站約 15 分鐘車程的三層樓建築,原本興建於 1920 年代做為百貨公司用途,但在 1970 年代末期,現代高樓建築大量在現今布里斯本中央車站附近興建,並最終取代了商業與消費區的功能。Paul Russell笑說「這整區的紅磚建築,正是 Brisbane 古老的時尚區呢!」

如今開放空間已經成為市民熱門聚會餐廳、酒吧的古老區域,由政府將二三樓活化為共同工作空間、會議室、小型公司辦公室、可以容納百人的聚會講堂,並提供包含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T)教授所創立的新創公司、HOT DesQ(昆士蘭投資創業)團隊、國際夥伴(如 Softbank Australia 澳洲軟銀)與律師、會計師等創新創業資源進駐。

一連串的計畫,串連點火投資昆士蘭未來
「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是我們的榮幸!」Paul Russell 直言「畢竟 MIT 是全球頂尖的大學!雖然昆士蘭也擁有全球很好的大學,例如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UQ,後簡稱昆大,QS2016 全球排名 51)或昆士蘭科技大學(後簡稱昆科大,QS2016 全球排名 276)。但昆士蘭需要引進新的觀點、方法與世界交流。」昆士蘭政府透過補助昆士蘭科技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創業極限挑戰營,可以在一週內引進 120 位來自全球30個國家以上的菁英,他們將帶來無數點子。「如果這中間任何一個點子有機會透過實戰營落實,團隊轉化成立公司,無論他們去哪都會記得昆士蘭!」Paul Russell 接著介紹「但是他們如果想要留下來,我們已經準備好 Hot DesQ 計畫讓他們有機會實踐他們的夢想。」

Hot DesQ 是昆士蘭投資創業計畫的一環,每年從全球(不限澳洲)選出25支希望在昆士蘭落地的創業團隊,半年直接給予 5 - 10 萬澳幣(約 125-250 萬台幣)的補助,並提供昆士蘭創業區或由州政府協調其他創業空間或加速器讓這些團隊落地昆士蘭的具體計畫。「半年後,我們原則上不再提供資金。」Paul Russell 說,這樣的補助不應該是長期的「但是你只要想要留下來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幫你!」創業小聚稍早報導過的 deepblu 就入選了第一屆 Hot DesQ,即將入駐澳洲。全球唯二,來自台灣的動感5D沈浸互動式體驗與飛行劇院創業團隊 Brogent 也在兩個月的考慮與昆士蘭州政府的積極邀請下,決定投資布里斯本。

「昆士蘭政府的積極超乎你的想像!」Brogent 創意中心處長江安說「他們知道我們正在考察未來的投資與合作地點,就積極邀請我們來昆士蘭參訪,並在兩週內為我們約妥落地所需要的大多數資源!」江安接著說「從會計師、律師、建築師、工程公司、土地、投資與融資方甚至所有我們需要的旅遊、訪客、一般過路統計數據應有盡有,很少看到一個地方政府這麼積極在與民間合作創新!」Paul Ressell 笑稱「我必須不誇張的說,我們希望盡一切努力,讓想要留下來與我們一起投資昆士蘭未來的夥伴一起合作。」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舉辦 MyRiad !」Murray Davis 笑著介紹,你不妨把 MyRiad 當作每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 Slush 的澳洲版本。「MyRiad 其實是希望可以改變澳洲本地人的想法,你不能只依賴自然資源了,你需要有自己的點子,要透過這些點子作創新」Murray Davis 說「10 年前,我們希望昆士蘭不只是以前知名的陽光之州(State of Sunshine),希望昆士蘭可以轉型成為智慧之州(State of Smart),創新將會成為昆士蘭經濟發展的重點,我們將繼續長期投資於我們的未來!」
澳洲昆士蘭州布里斯本 MyRiad 2017 圖輯
3 離開舒適圈,賭上自己職涯!想要再次挑戰創業的謝恆恩


畢業自香港大學新聞系的謝恆恩,從在校開始就積極找尋各種機會。「我從大一就開始實習。」謝恆恩說,因為父親對兄長期待的落空,反而讓他踏上了實習之路;「爸爸希望哥哥做財金方面的工作,結果因緣際會,他反而進了媒體也愛上那份工作」,因此朋友暱稱為 Ben 的他,在大學時代就積極找到排名全球前五的跨國金融公司實習機會。誕生於爸爸赴美攻讀學位時期,讓謝恆恩有機會就讀台北美國學校,也憑藉這樣的背景,讓他可以用英文在外商環境悠然自得。

「可能是因為我天生就有創業魂吧!」謝恆恩笑說;從以前實習到現在工作已經四、五年,Ben 還是非常關注創新創業的各種發展,每天一定閱讀整個創新創業領域與數位科技相關的中、英文資訊!「其實我常常與公司主管與私下朋友討論各種創業的點子或商業模式!」謝恆恩道「所以跟我很熟的人都知道我有一個創業夢!」大學就開始實習的 Ben 其實也曾經做過一個創業:一個線上媒體。「那時候看了許多美國的創業,就心想我們在亞洲為什麼不能做一個自己的;跟爸爸討論了很久,他決定給我一些啟動資金當我的天使!」
有了天使的支持,謝恆恩就展開了他的第一次創業,在香港找了朋友幫忙架設網站、並從學校、朋友圈開始找人幫忙寫各種文章。「第一次創業真的有很多不懂,現在想想當時真傻,我連架網站到底要怎麼算成本都搞不清楚!」。網站開了,文章貼了,流量也隨之成長,自然有廣告主真的開始詢價。謝恆恩笑著回想「我連廣告行情與排價都搞不清楚,就上那時候台灣 Yahoo!首頁去找他們的排價,然後折算一個比例後就當成我的報價 !」結果當然被廣告主殺價抱怨「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我自己的回答跟表情!我告訴他我認為我的網站就是有這個風格、這個價值!」結果拉倒沒有成交,當天使資金燒光了,網站就默默地收起來。

「老爸就回頭問我:「年輕人,這下該聽我的了吧!」,這就是為什麼我每年也都繼續努力實習爭取工作!」不只憑藉著家人的人脈與期待,Ben 在實習時的好表現,爭取到了當時主管的賞識,希望能夠把他留在公司裡繼續工作。但環境與組織政策的變化,讓這件事情變得很困難,主管也據實以告不見得能夠成功留下他,那時已經大四下學期的謝恆恩,才警惕開始認真申請工作。「後來很幸運,主管告訴我剛好有一個不一樣的位置可以幫我申請看看,雖然那時候不是老闆最想設定給我的工作,但能夠留下來就非常幸運了。」
五年過去,謝恆恩早已從那個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工作,成長為老闆得力的助手之一;「真的非常感謝他從我還是學生時期就開始給我機會,就算後來轉為正職,必須面對在業界經驗非常資深、且是公司的重要客戶,他也相信我的能力,讓我可以學習怎麼樣與這些長輩應對進退。」有創業魂的他,公遐之餘自然就是到處閱讀創業相關的資訊。「我訂了 MIT edX 的資訊,有一天打開 newsletter ,發現他們要在澳洲開 bootcamp!」Ben 心想自己已過 25 歲,「也許再不賭賭看就更難了!」

「爸爸一開始又覺得我頭殼壞掉!」謝恆恩笑說「他本來可能覺得做完天使就讓我死了這條心,讓我專注於這個眾人羨慕的外商工作。但他還是尊重了我的決定」說服了家裡也還必須面對公司,當謝恆恩與老闆提起想要離開去創業,可能會先參加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沒想到,他聽完我的計畫,就直接說OK!全力支持我!」
從2016年12月知道有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將在澳洲布里斯本舉辦訊息後沒有多久,就開始嘗試申請加入的謝恆恩,賭上眾人欽羨的職涯轉折,還要面對過五關斬六將的挑戰營複試。「我其實已經忘記到底考了哪些東西」謝恆恩笑說「我只記得寫了好幾份文件,也分別面對好幾個不同的人視訊面試,而且從通知到面試的時間都很趕。」Ben 回想「我記得他們還要我錄了一段一分鐘的影片放在 youtube 上!」Ben 接著說「我壓根都沒想到我能申請上!MIT 耶!那個很有名的 MIT!」
4 身上僅幾百美金就敢勇闖天涯的小伙李威,這次用募資前進澳洲


翻開李威的 CakeResume ,你會發現他雖然還是個大五學生,但已經洋洋灑灑做過許多份國際創新創業領域的相關工作。「我會參加這些創業工作其實是個意外!」李威一開始就丟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
之所以會令人意想不到,是因為在一個半月前,《數位時代》就已經在網路上觀察到在 flyingV 上有一個令人注目的學生提案,希望募集參加在澳洲舉辦 MIT 創業實戰營的 19 萬新台幣學費;一樣募資挑戰過奇點大學、Luna 的創辦人葛如鈞(寶博士)、 Livehouse.in 的創辦人程世嘉也都是贊助者,另外也有包含創業圈與網路圈的 flyingV 創辦人林弘全、學業壯與遊的謝宇程等人幫助他。這個贊助案的主角就是李威。

來自苗栗鄉下的李威,因為父母離異,從小就跟著媽媽在外公外婆家生活,「媽媽幾乎為了我孟母三遷!」李威回憶起自己的成長期,媽媽就毅然決然帶著他從苗栗頭份搬到新竹市區,租房子陪他念國中。「那時候,媽媽要兼顧工研院的工作,苗栗的外婆家,還要帶我,整天轉來轉去其實很辛苦。」李威眼睛看著遠方回想初中歲月。「結果我考上師大附中,媽媽還為了我一起搬到台北來!」
因為高三、大一連續參加由台大學生主辦的全球集思論壇(GIS Taiwan)進而發展出一段跨國戀情,讓來自苗栗的李威有了截然不同的視野。「我們唯一能夠見面的方法,就是我跟她都盡可能用最省錢的方式,互相拜訪對方所在的城市,或是用廉價航空一起去拜訪第三地來維繫戀情。」李威分享著自己從戀愛經驗得來的創業洞見「有一次,她來台北住在 Airbnb,結果我們兩個跟房東一聊才發現,有許多房東都有很多房源可能想做 Airbnb,但需要人幫忙代管,我第一次察覺我也許可以做做看這樣的生意!」

於是 2015 年的暑假,李威就和兩個朋友開始了 STAYHOME 這個創業項目。「那時候超辛苦的,我們首先開發、聯絡了超過 200 位以上的台北 Airbnb 房東。」拜訪了好不容易取得的房源,接下來才是挑戰。「我們必須自己打掃、整理、接客,每天從早到晚忙得跟狗一樣!才好不容易賺到一點點現金!」經過兩週這樣辛苦的實際運作,李威發現賺來的現金分給三個人後還不如自己去打工賺得快。「如果真的需要這些錢,我去 Facebook 上面應徵幫人家搬貨之類的打工還賺得比較快,而且還不用跟合夥的朋友吵架!」李威分享這次創業的心得說:「而且創業真的不要跟朋友一起做,不然你真的很容易就掰了那個朋友!」
發現創業現實的李威,同時申請上了系上交換學生的機會,在同年10月就必須到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報到,因此結束了這次短命的創業項目。但在UBC的時光開啟他的另一片窗,「我第一次參加了 Startup Weekend,也在那裡和一群創業朋友不斷討論各種實現創業夢想的可能。」本來覺得自己畢業大概會去做國際業務的他,開始有了不一樣的夢想。「而且我發現,我也能跟人家好好用英文溝通!」李威笑著說。

經歷了加拿大這趟 UBC 的震撼之旅,李威決定積極地踏出自己的下一步。「我就馬上申請了客路 KLOOK 的行銷實習機會,我心裡想,反正我不會寫程式,不如好好學習怎麼做社群、內容行銷」回憶起自己的實習過程,「結果中間還成功幫助客路來台灣參加了2016年的《數位時代》未來商務展呢!」李威笑著談起自己與《數位時代》的緣分。
結束了 KLOOK 的實習機會,李威再次透過網路找到了新的工作機會,這次是一個還沒開始創業的項目,來自法國的 Daypass 是一個共享健身房與俱樂部的方案。三個在法國的創業伙伴發現許多高級連鎖飯店都有幾乎很少人在使用的健身房或高級俱樂部,但目前多數以年度、會員制的銷售方法十分不適合現在跨國、忙碌的工作者運用這些健身房設備或俱樂部服務,所以他們希望能夠協助這些飯店或俱樂部主可以共享健身房或俱樂部的使用權利,在網路上可以讓會員一次性購買使用門票,活絡這些資產的應用。

Daypass 在 Angelist 上面找亞洲的伙伴希望能在香港協助開拓同樣的市場,李威勇敢應徵取得了這個根本還沒成為創業公司的工作機會,成為了Daypass 在香港的業務開發專員(Business Development Specialist)。「我還記得我打了超多電話、寄了超多 email 的」李威說,結果將近兩個月,終於獲得了數碼港艾美酒店的合作,「雖然價值9萬美金,但他們 app 沒做出來、沒有賣出票也沒用,我都快餓死了!」,李威持續打了許多網路上的零工來支撐自己參加這些幾乎無報酬的創業項目。
從第一個創業項目 STAYHOME 開始,李威就注意到美國有個與他點子相似,也做美國 Airbnb 房源代管的新創團隊 Guestready,就是 2015 年的第二屆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Class 2)的團隊;Guestready 在挑戰營結束後成立、並受到投資的經驗,鼓舞了李威發現可能可以試試報名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的夢想。當得知 MIT bootcamp 將再次來到比美國還近的澳洲時,李威二話不說就填寫報名;經過了連續五輪的篩選與面試,不難想像當他收到了 MIT bootcamp 寄來「本人謹代表入學審查委員會,通知你已經得到 2017 年 3 月 26-31 日在布里斯本舉行的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代表通過篩選從 6000 多人脫穎而出的 email 時,那個比中樂透還興奮的夜晚。
5 年紀、國籍、成績都不重要!如何參加把你推向極限的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


來自台灣的李威與謝恆恩作夢都沒想到,這輩子有機會踏上澳洲、參加五天幾乎不闔眼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與來自 34 國,124位背景天差地遠的營隊成員、校友與導師們結為好友、組成團隊,共同朝創新創業的夢想前進。參加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有多難?數位學習辦公室的 Vimala Palaniswamy 直言,其實 MIT 方對於這個創業極限挑戰營並沒有特別做宣傳;「我們只是對在 edX 上過創業入門(entrepreneurship 101)課的學員發了 email 而已!」
挑戰營屆數 | 舉辦地點 | 舉辦時間 | 申請總件數 | 參加者數 | 國家 | 獎學金 | 最後成立公司 | 實募資總額 | 後經MIT錄取為學生數 |
---|---|---|---|---|---|---|---|---|---|
Class 1 | MIT, Cambridge, Boston, USA | 2014年8月 | 561 | 47 | 24 | 3 | 22 | 1,265,000 | |
Class 2 | MIT, Cambridge, Boston, USA | 2015年8月 | 802 | 70 | 35 | 4 | 29 | 732,000 | 2 |
Class 3 | KAIST, Seuol, Korea | 2016年3月 | 764 | 74 | 30 | 9 | 20 | 14,215,000 | |
Class 4 | MIT, Cambridge, Boston, USA | 2016年8月 | 840 | 72 | 35 | 4 | 23 | 13,598,800 | 1 |
Class 5 | QUT, Brisbane, Queensland, AUS | 2017年3月 | 6000 | 124 | 34 | 14 | 尚未揭曉 | 尚未揭曉 | 尚未揭曉 |
數據由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主辦單位:MIT數位學習辦公室提供,《數位時代》整理、製表
從 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所提供的歷屆創業極限挑戰營資料顯示,過去三年成功舉辦的五次 MIT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Bootcamp(全稱為 MIT 全球創業極限挑戰營營,本次系列介紹簡稱為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就算只有 edX 學員有機會收到 email,每一次舉辦幾乎都比上次申請人數更多;畢業後成立的公司數相近,但募資累計總額越來越高(去年八月的紀錄是 3 億台幣);意味著相關的創業生態系,包含創投、天使投資人等,都越來越重視 MIT 這個由學校發起的、實驗性質的創業極限挑戰營。
對申請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的來說,在校成績與排名、年齡、種族與國家地區都不是問題。Vimala 表示,「我們會重視參加者的英語表達與溝通能力。」,因為目前創業極限挑戰營的所有課程內容與導師諮詢,仍主要以英文提供。「你可以在兩個月內申請,一切只看你的團隊合作與社交能力、還有對事情的主宰與控制力和領導能力,年紀與在校成績都不再重要。」Vimala 說。

原本實驗性質的創業極限挑戰營,隨著愈辦愈成功,也開始有了進一步的變化轉型。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資深計畫經理 Andrew Ngui 說,「全球創業實戰營是設計給所有希望作創業的人都可以參加的課程。事實上也是,當我們回顧過去四屆所成立的 94 家公司,我們發現他們分別在 36 種產業中。」 Vimala 接著介紹:「我們發現有一些我們可以特殊鑽研,也許有一些特別領域的創業題目。」Vimala 解釋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年五月,將嘗試第一次重新設計了 MIT 物聯網創業極限挑戰營(MIT IoT Bootcamp)。」IoT 領域可能有特別的問題、特別的商業模式、合作伙伴、投資或製造問題需要解決。Andrew 指出:「這類的垂直領域產業值得我們特別去探索,我們接下來與台灣好食好事基金會合作,即將在台北舉辦的食農創業極限挑戰營,就是想要挑戰、解決解決全球食物供應鏈的各種問題」Andrew 笑說,「就像這幾天我甚至不記得我自己吃了些什麼。」

「重點是他們是玩真的。」來自紐西蘭的 Henri Eliot 赤著腳接受《數位時代》的採訪。「這群人是玩真的,你看看外面那鬼天氣,學校都關了,他們還是能弄到地方,把我們全找來!繼續上課!」Henri Eliot 說。在《數位時代》至布里斯本直擊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的當下,氣旋(南半球的颱風)黛比(Cyclone Debbie)正從昆士蘭州西北往東南方前進布里斯本。由於2011年同樣侵襲路徑氣旋雅思曾經造成布里斯本嚴重的傷亡、水災與長期災後重建的慘痛教訓,昆士蘭州政府與警局在該日一早即透過一切新聞媒體、Twitter、Facebook、簡訊等工具提醒所有人員疏散、學校與政府機關全面關閉,從早上 10 點開始全市交通運輸免費,將所有人全部帶回家為止。
就算碰到主辦學校關閉,交通運輸停止,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的主辦方 MIT 數位學習辦公室的成員們還是很快就應變,找到附近飯店的會議室,把所有學員、講師、導師群、校友與周遭配合單位全部叫上,測試、準備教具、食物、水與電,然後就開始上課。「誰也碰不準會發生什麼事!」Vimala 說,「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自己本身也是創業,它也會碰到問題,我們團隊面對問題的方法和我們教給大家的一樣:想辦法解決它!我們是一個團隊,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難題!」Vimala 也隨後聯絡飯店與昆士蘭省政府,提供足額的緊急應變用品,並找到附近能夠提供團隊討論專案作業的共同工作空間 Fishburners。

雖說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被校方認為是一場實驗,但顯然地全球有許多人認同它的地位。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的重要講師,也是創業極限挑戰營的靈魂推手之一 Erdin Beshimov 就特別強調:「我們把原本要三年的課,濃縮為一週。在這很短的挑戰營後,你就會知道,你是不是真適合成為一位創業者。」Erdin 提及傳統長時間的課程設計,常常反而把一個人鎖在一個地方,但創業極限挑戰營是很彈性的,「我們參考了美國海軍三棲特戰海豹部隊的課程設計,我們嘗試用類似的方法將人的極限潛能給激發出來(Push to your limit)」Erdin 特別舉了「形勢越困難,勇者志越堅(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 Going )」的成語說明(笑)。
透過緊密的課程設計與專案時間安排,實戰營成員被導師要求要分成4-5人的小組成立團隊。「成立團隊後,要馬上設立團隊面對衝突的準則!」《Disciplined Entrepreneurship: 24 Steps to a Successful Startup(中譯:MIT 黃金創業課,商周出版)》的作者,也是 MIT 創業極限挑戰營熱門講師之一的 Bill Aulet 強調:「創業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完成點子,所以一定會有衝突!」。團隊被要求每個人要輪值做 CEO,而許多實戰營學員是衝著讀過 Bill Aulet 的書,或看過他的線上課程而來,「你們必須要先想清楚,每個問題的基礎是什麼?(What this question stand for?)」
五天緊實課程的最後結束在一個上午的團隊簡報淘汰賽與下午的團隊簡報決賽上。當淘汰賽結束,評審進入討論時間,來自西班牙 IESE 商學院,刻正客座 MIT 史隆管理學院的導師 Brian Subirana 馬上召集學員,對整個早上所有組別的簡報進行討論。「你覺得哪一隊團隊會贏?」Brian Subirana 首先發問。同學們多數都對某一組農業創業的組別特別偏好。但 Bill Aulet 隨即提醒大家,「請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投資者,你有10萬美金,你要投資哪一個團隊?」投票結果立刻有了些不同。「那如果你一定得要找份工作,你又希望加入那個團隊?」透票結果又有了些變化。「請想想,創業常是銷售與領導力的平衡,如果是這樣,你認為你的答案還會一樣嗎?」Bill Aulet 把五天的挑戰營總結在這個問題留給所有的學員。